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呼叫模型是移动软交换设计的核心.在分析了现有移动软交换呼叫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的MSCServer呼叫模型.该模型针对移动台发起前向承载建立呼叫控制流程的实现及路由的选择,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承载、业务逻辑和呼叫控制的分离,并支持多协议的接入,使得呼叫控制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实现了移动软交换中移动性呼叫控制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ENNI接口的信令技术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其中的一种信令协议RSVP-TE,并给出了该协议实现的软件架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信网的发展和信令技术的不断变化,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作为一种全新的呼叫控制协议被提了出来,它采用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设计思路,使得复杂的网络互通问题变得十分简单,被认为是传统电信网向多业务综合平台演进的重要支撑工具.本文从产生背景、技术特点、体系结构三个方面对BICC协议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实现ISN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杨磊  林海泉  朱剑锋 《软件》2012,(3):44-46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是IETF提出的在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协议,它是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维护、终结多媒体会话和呼叫。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为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通过分析基于SIP的语音类业务应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的主要协议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SIP的软交换系统,并实现了系统中的群呼业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TAPI3.0是微软提供的COM组件,集成了传统电话的媒体流控制功能,是电话应用程序设计普遍采用的编程接口.文中介绍了TAPI3.0的基本功能和体系结构,然后从初始化、建立呼叫连接、呼叫应答以及消息响应这几方面详细阐述了通过TAPI3.0实现IP电话连接和控制的原理与方法.利用微软提供的TAPI3.0编程接口,开发了一个实现IP呼叫连接和控制的应用程序,在实际应用中运行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多学  郑有才 《微机发展》2006,16(7):108-110
H.323和MGCP是目前在VoIP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的两种信令控制协议。文中从网络结构、呼叫控制机制的实现两方面介绍了H.323和MGCP这两种协议,并从实现原理、可扩展性等几方面对二者作了比较。最后,针对两种协议在VoIP中的应用指出了两者的优缺点,并提出了在VoIP系统的建设中采用两种协议的应用范畴。  相似文献   

7.
基于SIP协议的VoIP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厉小军 《计算机工程》2007,33(18):112-115
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是IETF提出的IP电话呼叫信令协议,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协议,用来创建、修改和终止多媒体呼叫与会话。该文介绍了SIP协议及其分层实现方法,采用UML的类图、状态图和序列图等设计了SIP消息包的结构和SIP协议的事务层,并用C++加以具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汤升  马越  余综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1):177-181,185
在数字集群通信网络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采用基于模型驱动的开发模式,对数字集群电路模式控制实体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首先简要地分析数字集群空中接口协议栈的总体结构,概述CMCE(电路模式控制实体)的结构框架,然后详细说明呼叫控制部分的设计,重点介绍呼叫控制部分的业务流程、原语和PDU(协议数据单元)的设计以及状态机的设计。最后采用Rhapsody作为开发软件对协议栈进行实现和一致性测试,各项测试结果符合协议标准。  相似文献   

9.
SIP(Session Initiatioan Protocol)协议是由IETF工作组于1997年7月提出的,是应用层的控制协议,能建立、调整和终止多媒体的呼叫和会话。SIP协议是基于文本方式的,即以明文方式传输。SIP消息包括请求消息、应答消息。SIP协议侧重于将IP电话作为因特网上的一个应用,并且也采用RTP作为媒体传输的协议。本文在SIP通信过程中,采用面向连接的TCP来传输SIP的交互信令,采用面向无连接的UDP协议进行实时音频流传输。本设计是在Linux操作系统下,用套接字(socket)来实现的。设计实现了SIP协议的整个通信过程。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多业务IP网络呼叫接纳控制模型和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呼叫接纳控制(CAC)是多业务IP网络QoS的关键技术。文章主要研究在采用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传送机制的区分服务(DiffServ)网络中引入带宽代理(BB)资源管理实体条件下的呼叫接纳控制模型和算法。文章在分析比较三类常用呼叫接纳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参数模型和网络测量相结合的控制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核心控制算法,设计了算法实现流程,并在ns-2.26上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控制模型和算法既能确保各类业务所需的QoS,又能有效地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ATM接入交换机是实现传统局域网与ATM网络互连的一种关键设备,它所采用的信令是UNI信令。本文重点介绍了在接入交换机中采用的信令技术,给出了ATM信令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并给出了重点函数的算法流程。  相似文献   

12.
SDN相对于传统网络具有极大的优点,它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进行分离,并实现可编程化控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技术,SDN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从SDN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出发,进而研究SDN的基础架构和Open Flow架构,并对SDN的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UNI/O总线是Microchip公司开发的一种创新型单I/0总线。本文分析了该总线的特点和通信原理,以11XXX系列EEPROM存储器的应用为例,详细介绍了UNI/O从器件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给出了硬件连接电路和存储器读写操作的程序流程。  相似文献   

14.
结合启发式求解和增强学习技术,深入研究了基于实例的POMDP问题的近似求解算法,包括基于最近邻算法法的NNI及它的参数化增强版本ENNI和基于局部加权回归算法的LWI,并通过实验对比,给出了相应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实验证明,基于实例的方法来求解POMDP问题,能够获得性能较好的次优解。  相似文献   

15.
SDH网络接口适配器是用户与ATM网络进行交互所需要的一种网络接口设备。文章首先就ATM用户网络接口适配器的相关协议、系统硬件结构及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然后遵循33MHz、32位PCI总线协议规范、ATM论坛和ITU-T制定的协议规范,设计实现了基于SDH技术、支持155Mbps数据传输率的UNI适配器,并给出了PM5350 S/UNI-ULTRA ATM 适配器接口的电路图。  相似文献   

16.
ATM网络支持IP组播是IP和ATM集成的一个重要方面。IP组播属于接收者控制结构,ATM网络支持的组播属于发送者控制结构,ATM网络支持IP组播的关键是两种结构之间的匹配。文中对匹配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7.
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信息转移模式。这些连接分为永久型虚连接(PVC)和交换型虚连接(SVC)。提供PVC是ATM网络管理的功能之一,而提供SVC则是信令系统的基本任务。完整的信令系统包括UNI信令和NNI信令。本文对UNI信令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及有关协议进行简要的描述,从而有助于信令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飞行控制系统是飞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先进程度已成为飞机性能和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其可靠性进行深入研究。飞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主要由感知对象状态的传感器子系统、实施数据处理和执行控制功能的飞控计算机子系统、操纵舵面运动的伺服作动子系统决定。文章针对飞控系统的伺服作动子系统的特点,引入了故障树分析和马尔可夫过程两种方法分别对传感器子系统建立了模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得出该子系统的故障模式、可靠度、关键重要度,为可靠性设计和故障诊断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是对伺服作动子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G/3G 呼叫测试,分析不同厂商设备主被叫呼叫信令流程,呼叫接续流程耗时,进而优化减少呼叫时 延。在此基础上对4G 网络的CSFB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电路域回落)呼叫时延进一步分析,对网内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相似文献   

20.
Fuzzy-based rate control for real-time MPEG video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e propose a fuzzy logic-based control scheme for real-time motion picture expert group (MPEG) video to avoid long delay or excessive loss at the user-network interface (UNI) in an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 network. 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shaper whose role is to smooth the MPEG output traffic to reduce the burstiness of the video stream. The input and output rates of the shaper buffer are controlled by two fuzzy logic-based controllers. To avoid a long delay at the shaper, the first controller aims to tune the output rate of the shaper in the video frame time scale based on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credits at the UNI and the occupancy of the shaper's buffer. Based on the average occupancy of the shaper's buffer and its variance, the second controller tunes the input rate to the shaper over a much larger time scale by applying a closed-loop MPEG encoding scheme. With this approach, the traffic enters the network at an almost constant bit rate (with a very small variation) allowing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functions such as admission control and bandwidth allocation, while guaranteeing a relatively constant video quality since the encoding rate is changed only in critical periods when the shaper buffer “threatens” to overflow.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s evaluated through numerical tests on real video sequ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