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水连接和间接连接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住宅小区热网为例,比较了新增热用户与既有热网采用间接连接、混水连接的技术经济性。后者的技术经济性较优。  相似文献   

2.
混水连接及远程监控技术在热力站改造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对热力站实施混水连接及远程监控技术改造进行了探讨。对改造后的热力站流程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改造后热力首站、热力站的节能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采用S7-300系列控制器的间接连接式热力站、混水连接式热力站本地控制系统的控制器模块组成及输入、输出参数的选取。分析了S7-300系列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探讨了两种热力站的本地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4.
供热系统分布式混水连接方式的选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兆玉 《区域供热》2009,(6):13-19,33
为节能(电)的需要,我国采用混水连接方式的供热系统已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热点。为使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本文就混水连接的管网特性、方案的最优组成以及节能(电)计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民用热力站的混水装置设计成多台管道泵组,较好地解决了供热区域内工业厂房的采暖和民用热力站的混水降温及流量调节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浅谈混水直供供热方式的运行特征及经济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是对混水直供供热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的运行特征进行阐述探讨,混水直供供热方式工艺结构简洁、二次网静压定压方式独特—回水阀门定压、运行稳定经济、供热效果良好,重点对混水直供供热方式的运行特征阐述及相对间接供热方式的经济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混水连接方式在供热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对同一建筑内要求不同供水温度的热用户采用混水连接方式的供热系统进行了探讨.提出同时适用于多层、高层建筑的混水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间接连接供热方式质调节、分阶段调节、等温差调节方式,给出不同调节方式下一、二级网供回水温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绘制出间接连接供热系统不同调节方式一、二级网供回水温度调节曲线.  相似文献   

9.
李爽  赵华  赵加宁 《煤气与热力》2010,30(5):11-13,16
建立了间接连接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相对质量流量随室外温度变化的数学模型。结合实例,分析了换热器余量对一、二级管网热力工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间接连接方式与混水连接方式供热系统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对两种连接方式的技术经济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供热系统混水连接形式及调节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混水站二级供回水压力正常、供水压力不足、回水压力不足的工况,提出3种混水连接形式。探讨了采用电动控制阀配合流量计、自力式流量控制阀、自力式阻力平衡阀3种混水连接供热系统的调节方法。  相似文献   

12.
某供热公司所辖383座热力站与一级管网采用混水方式连接,存在人工调节不便、管网失水率高、耗电量大的情况。增设了热网监控系统,对热网监控系统的软硬件配置、主要功能以及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链条炉排锅炉与CFB锅炉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链条炉排锅炉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对两种锅炉房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物料循环倍率、飞灰分离器、埋管、灰渣冷却与运输、燃料制备、送引风系统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供热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淮  赵惠中  毕长刚 《煤气与热力》2000,20(4):301-302,307
文中对燃煤、燃气以及电采暖等各种能源的供热方案进行了技术分析和经济比较。展望了各种能源在供热行业的应用前景,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燃料结构和供热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国内外预应力卵形消化池建设概况,对采用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两种体系的卵形消化池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比较,提出了卵形消化池预应力体系设计和应用的建议,供工程界的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计算了超级市场空调系统的冷负荷,对超级市场通常采用空调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介绍燃气埋地钢质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ECDA)的操作步骤(预评价、间接检测、直接检测、后评价).对间接检测的原理、仪器以及直接检测的标准依据、检测内容、剩余寿命估算、对检测人员的要求等内容进行探讨.对实际间接检测、直接检测工作中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