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变量法精确确定了吨钢入炉铁水量调整后转炉系统的热量亏空,通过优化调整转炉造渣物料结构,减少强冷却效果物料的使用量,配加反应速度快、升温效率高的碳-硅质发热剂,稳定解决了吨钢铁水量降低所带来的转炉系统热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入炉废钢比。在工业生产顺行的基础上,80 t转炉入炉铁水量由860 kg/t钢降低到800 kg/t钢。  相似文献   

2.
为去除转炉渣中的磷,实现转炉渣在转炉内的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低冶炼成本的目的,针对顶底复吹转炉炼钢生产,结合气化脱磷热力学理论分析,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脱磷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炼钢温度下用碳质脱磷剂还原炉渣中P2O5是可行的,选择碳质还原剂更合理。转炉熔渣脱磷率与熔渣温度、还原剂加入量、渣中FeO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关系,3个参数的取值分别为1 660~1 670 ℃、150~200 kg和20%时,熔渣的脱磷率可以达到30%以上。生产实践表明,转炉熔渣的炉内循环利用可以降低石灰消耗3.29 kg/t、钢铁料消耗2.94 kg/t、炼钢成本5.48元/t。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铁耗高废钢比,转炉热量不足的生产现状。第二炼钢厂通过添加碳质发热剂、改变和优化造渣制度,提高CO的燃烧比,改变工艺路线等方式提高转炉的热量。通过在100吨转炉的实践生产稳定可控,取得了稳定钢水终点氧含量350 ppm左右,铁耗850 kg/t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转炉炉龄,降低炼钢成本,开发了新型MgO-C质半干法喷补料.以碱性喷补料的损毁机理为根据,讨论了影响喷补料的主要因素:原料成分、颗粒分布、碳源及结合剂的选择等.通过一系列的试验比较和选择,研制出的镁碳质喷补料具有流动性好、附着率高、耐侵蚀和冲刷的优点,使用寿命提高了3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炼钢》2012,28(5)
开发了新型碳锰合金增碳剂,解决了转炉出钢使用无烟煤增碳剂增碳熔化时间长、碳的收得率不稳定的问题,并通过工业试验对其冶金效果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碳锰合金增碳剂熔化速度快,碳、锰收得率高,碳的平均收得率为92.95%,锰的平均收得率为93.31%。采用新型增碳剂能保证钢水质量,降低出钢温度,缩短物流时间和降低炼钢成本。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长寿复吹技术在太钢80t转炉上的应用,复吹转炉冶炼终点的碳氧积明显降低,达到了0.00276,且随着碳含量的降低,碳氧浓度积接近平衡值;在相同终点碳含量下,转炉终点渣中ω(TFe)含量较顶吹降低;同时通过工艺调整,提高了炉渣脱磷能力。在生产实践中开发了底吹供气元件长寿技术及低氩复吹技术,实现了底部供气元件与转炉炉龄同步,降低了氩气消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转炉采用热补偿工艺提高终点命中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志军 《钢铁》2004,39(9):31-34
根据转炉的生产实践,分析了造成转炉终点后吹的主要原因和危害。研究采用吹炼终点前加入碳质固体提温剂,对转炉进行热补偿,可以减少铁的氧化损失,抑制钢水过氧化,提高终点碳命中率,减少以致消除后吹。转炉采用碳质固体提温剂进行热补偿实现终点控制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大幅度提高炼钢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涟钢210t转炉通过采取铁水保温措施,推行铁水"一罐到底"、提高入炉铁水温度,加快冶炼节奏,降低转炉冶炼过程钢水热损失,对部分热量不足的炉次添加发热剂等措施,使低铁水比的冶炼工艺得以实施,综合铁水比由85.3%降低至74.8%,增加钢产量约80万t。  相似文献   

9.
《炼钢》2015,(3)
针对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普遍采用的炉后增碳法转炉冶炼高碳低磷钢工艺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理论分析和工业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造渣模式、化渣脱磷工艺、氧枪枪位及终点控制等工艺技术的系统优化,克服了恶劣原料条件的影响,研究开发了适用于北满特钢的高碳钢转炉冶炼高拉碳工艺,使终点碳质量分数由0.12%提高到0.29%,脱氧剂消耗平均降低了0.21 kg/t,增碳剂消耗平均降低了2.16 kg/t,吨钢成本降低了30.76元,高碳钢综合合格率提高了3.5%。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转炉终点控制的稳定性,从改善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碳氧积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工业试验确定了降低转炉碳氧积的控制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转炉底吹元件为4支,底吹元件在炉底圆周上布局为0.55D时,钢水混匀时间最短;补炉料中粒径0~1 mm镁砂占比20%,高温抗折强度由改进前的4.2 MPa提升到了5.3 MPa,透气度提升了227%;采用底吹热更换技术后转炉终点氧质量分数进一步降低,由482×10~(-6)降低至425×10~(-6),降低了57×10~(-6)。通过以上措施,炉底底吹元件实现了全炉役可视化,全炉役碳氧积由0.002 38降低至0.001 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