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分析和描述方正断陷主要断裂构造的发育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东向基底卷入型控盆断裂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断陷的时空演化、充填堆积序列和沉积相带分布的关系,为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根据断裂的控盆控凹作用,方正断陷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和3个构造层序以及地堑期的不同盆地样式的2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断裂在方正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发育及系统划分基础上,采用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之间叠合分析方法,研究方正断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及模式.结果表明:方正断陷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与分布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1)Ⅵ类断裂系统为东部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其下盘断鼻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2)反向Ⅰ、Ⅳ类断裂系统为西部油气聚集提供遮挡条件,并且其封闭能力控制油气聚集.断裂系统控藏模式包括:(1)Ⅵ类断裂输导下盘在断鼻构造中控藏模式;(2)反向Ⅰ、Ⅳ类断裂下盘遮挡圈闭控藏模式.研究结果对认识方正断陷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指导该地区油气勘探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相似文献   

5.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成盆机制及其成盆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泌阳断陷成盆史经历了晚白垩世初始断陷期、早第三纪主断陷期和晚第三纪拗陷期三个发展时期,主断陷期是泌阳断陷发生、发展的主要成盆期,可进一步划分为强烈断陷、稳定断陷、断陷消亡3个发展阶段。在泌阳断陷湖盆中,构造作用是沉积层序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它制约着低频层序(盆地充填序列、构造层序、层序组及层序)的发生、发展与形成。另外,控制泌阳断陷形成的北北东向栗园—泌阳断裂带具转换断层性质,在泌阳断陷湖盆早第三纪演化历程中,由于该断裂带的继承性活动,在断陷湖盆东南边缘地带(即栗园附近)形成了一构造性质转换带及地震反射信息复杂带。  相似文献   

6.
湘阴凹陷为白垩纪-古近纪洞庭盆地最东面的次级凹陷。通过地表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对湘阴凹陷南段盆地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探讨其成因机制, 形成了以下主要认识: 盆地受NE 向(主)、NW 向(次)和NWW 向(个别)正断裂控制, 南东侧 NE 向主控盆断裂导致盆地基底总体向SE 倾斜; 于NE 向主要控盆断裂末端叠覆的交错区带, 以及NE 向和NWW 向控盆断裂的末端部位发育多个不同规模(级别)的NW 向(个别NNE 向)横向构造调节带; 调节带控制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延伸范围以及盆地沉积物源方向; 盆地性质属伸展断陷盆地, 是在继承印支和早燕山期断裂的活动基础上, 因古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导致地幔上隆, 引起弧后扩张而形成; 常德-安仁断裂的伸展活动等也有局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加深对北部湾盆地裂陷结构发育与转型过程的认识,运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断裂体系的发育及控盆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刻画主干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性,进而基于各凹陷结构的精细解剖,综合平衡剖面恢复和沉降中心研究阐述了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探讨了古近纪断裂体系的控盆机制,认为板块调整事件造成的区域应力场的转变控制了断裂体系的时空差异,进而造成了盆地结构的发育和转型.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北部湾盆地主干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3个期次,NE向控盆时期(65.0~56.0 Ma)、NEE向控盆时期(56.0~37.8 Ma)和近EW向控盆时期(37.8~23.0 Ma),各时期控盆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130, 155, 175 m/Ma.这3个阶段控盆断裂表现出来的优势方向的转变揭示了古近纪区域伸展应力场的顺时针转变,同时伴随着走滑效应的增强.受上述断裂体系控制,盆地的裂陷结构相应的经历了简单伸展半地堑、复杂伸展半地堑和走滑改造半地堑3个阶段,沉降中心的展布受控于断裂活动同样经历了NE→NEE→近EW向的顺时针转变.北部湾盆地断裂体系及其控制下的裂陷结构演化与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古南海的拖曳俯冲所引起的区域应力场性质和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西安断陷盆地地热资源属于中低温盆地型地热资源,其分布主要受断陷区内的盆缘大断裂带及其次级伸展断裂的控制.地热盖层主要为第三系泥岩、砂质泥岩;热储层为第三系中、粗粒砂岩和中、细粒砂岩层.热储层的赋水性和温度与区内活断层构造带的活动性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相关特征.近年来由于开采的不合理性,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环境负效应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地热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原型、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历史,运用油区构造解析理论.对黄骅拗陷新生代盆地构造样式及其演化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盆区存在伸展式和走滑式两种基本构造样式.在盆地尺度内,按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点,伸展构造样式可进一步分为伸展拗陷、伸展拗断、地堑断陷、多米诺半地堑断陷、滚动半地堑断陷、复式半地堑断陷、跷跷板断陷、伸展断拗8种次级构造样式,并基本遵循伸展拗陷-伸展拗断-伸展断陷-伸展断拗演化序列,这种演化序列与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和递进伸展变形过程有关.走滑构造样式受深断裂走滑作用控制,可分为雁列式走滑构造和帚状断层组.  相似文献   

10.
南堡凹陷第三纪构造作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南堡凹陷的地质背景,研究了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一级构造运动使得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由断陷作用向坳陷作用转化,并分别形成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构成两个构造层序。在早第三纪发生的两幕裂陷作用形成了两个亚构造层序,百裂陷幕内的盆缘正断事件形成了三级层序,盆缘正断事件过程中的不均衡没降造成了沉积体系的变化和迁移,层序地层的构成和沉积体系的变化规律控制了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1.
生长指数与断层落差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断层落差与生长指数法对比研究,分析了二者应用的假设条件、应用范围及研究断层活动特征时的优缺点,认为在准确地层对比的基础之上,断层生长指数法要求凹陷内不同部位、各时代的沉积速率一致,断层上下盘没有大的沉积间断,而断层落差法则假设剥蚀区内断层上下盘的被剥蚀厚度保持一致,不必考虑沉积间断.生长指数法、断层落差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挤压和断陷盆地中研究反转断层和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和活动历史;而断层落差法在分析断陷盆地中的生长断层时更为直观、可靠,尤其是上升盘地层缺失及具有相对升降幅度差的生长断层的活动强度.开展了不同方法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断层演化或活动历史.  相似文献   

12.
江汉盆地西南缘主干断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陵凹陷的形成与发育过程非常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文中分析了江汉盆地西南缘的构造背景及断裂发育特征,复兴场、谢凤桥等主干断裂是该区构造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选取5条垂直于断层的剖面进行三维地震解释,认为它们具有同生断层的特点.讨论了生长指数研究断层活动性的局限性,用生长指数和断层活动速率,从空间和时间上,对该区主干断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速率更能反映出断层活动性.  相似文献   

13.
东濮凹陷断裂构造的复杂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濮凹陷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多期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应力作用,发育了NNE(或NE)向、NW向、近NS向和近Ew向等多组断裂构造,形成了不同的构造组合,而现今所呈现的是多期构造形迹叠加的结果.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构造图像.凹陷中断裂网络复杂程度的分形评价结果表明。分维的高值(大于1.5)条带总体上呈NE向展布,与断裂的优势方向是一致的,而且主要位于研究区的中部.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井田内主要构造断裂的导水性,为断层岩柱留设提供依据,运用有限元法的三维数值模拟程序,对陶厂石膏矿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断层F17附近存在较大的压应力,在F1及F2断层附近的石膏矿体中存在拉应力,在石膏矿体中的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且均一。断层附近的Z方向的应力相对石膏矿体的应力低。应力矢量分布中拉应力矢量主要分布在石膏矿体靠近断层附近,随着石膏矿体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逐渐转化为压应力,而在断层的交汇处压应力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缆了在采用人工智能方法的动态系统中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以一个典的自动控制系统为例,说明了故障的类型及故障诊断的基本任务。阐述了基于知识模型的残差产生办法。  相似文献   

16.
渤南洼陷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渤南洼陷新生代断裂坡折带的构成、特征、演化及其沉积模式.渤南洼陷断裂坡折带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断裂的形成、消亡和盆地的演化,断裂坡折带可沿单阶型—多阶型—单阶型演变,这一动态演变不仅控制了不同时期洼陷中低位域砂体的横向分布,而且控制了低位域砂体的纵向沉积模式.其中,纵向沉积模式可归纳为3种类型:陡坡单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陡坡多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缓坡多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简便地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在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断层岩排替压力与下伏储层岩石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利用断层岩泥质含量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1、f2、f3、f4、f5等5条断裂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的垂向封闭性研究中。结果表明:f1、f2、f4等3条断裂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大于其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垂向封闭所需最小的泥质含量,断层表现为垂向封闭;但f1断裂位于南堡凹陷沙三段和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分布范围之外,无油气供给,f2断裂受断层与盖层配置关系的影响,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从而无油气聚集;f3、f5两条断裂断层岩泥质含量均小于其在东二段泥岩盖层内垂向封闭所需最小的泥质含量,断层表现为垂向开启,即使断裂沟通了烃源岩与储层,油气也将穿过盖层继续向上运移,不利于油气富集。这一评价结果与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东二段下部已发现的油气分布有着较好的吻合关系,表明该方法用于简便地判断断层垂向封闭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归纳总结了微机系统板树形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诊断卡这一系统板诊断工具的设计思想,运用微功能测试的方法对系统板树形的硬件电路及芯片进行搜索,根据功能通路判据规则进行准芯片级的故障定位,并采用有效时序过程检测方法实现了诊断算法,以达到迅速、有效、准确定位故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A software fault injection system SFIS is designed,which consists of the target system plus a fault injector,fault library,workload,data collector,and data analyzer. A serial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s adopted to simulate the factual work environment. Then a fault model is built for single particle event,which can be denoted as FM=(FL,FT). FL stands for fault location,and FT stands for fault type. The fault model supports three temporal faults: transient,intermittent,and permanent. During the experiments implemented by SFIS,the software interruption method is adopted to inject transient faults,and step trace method is adopted to inject permanent faults into the target system.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the injected transient code segment faults,2.8 % of them do not affect the program output,80.1% of them are detected by the built-in error detection in the system,and 17.1% of them are not detected by fault detection mechanism. The experiment results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fault inje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