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楼梦麟  张征宇  高珊 《特种结构》2010,27(2):53-56,27
本文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某大型直流电压发生器塔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计算结构在正弦共振调幅五波、正弦共振三波、Taft地震波、El-Centro地震波和云南澜沧地震波5种地震动激励下的响应,以及结构在10m/s和35m/s两种风荷载工况下的响应。并按规范要求将上面两种计算结果与结构自身重力进行组合,计算结构在地震与风的共同作用下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该结构体系,地震作用要远大于风的作用,而在5种地震波中,正弦共振三波五波产生的地震反应要大于其它3种实测地震波产生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首先,简述了加筋土挡墙比天然地基及普通挡土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对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包括:筋材长度和筋材层间距、回填土性质、地震系数等。同时也指出,加筋土挡墙在地震烈度较大时也会发生破坏。最后,根据对加筋土挡墙抗震性能研究的结果指出,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定量评价加筋土挡墙的抗震能力,同时了解地震过程中的筋土耦合问题,综合考虑水平地震加速度(ah)和竖向地震加速度(av)对加筋土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工业建筑》2017,(11):181-189
为了推广蜂窝钢柱在工程中的应用,需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在考虑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初始缺陷(初弯曲、残余应力)的情况下,利用ABAQUS有限元方法分析腹板开孔类型、孔洞大小、孔洞间净距、构件长度和腹板高厚比变化时对蜂窝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开孔类型对蜂窝钢柱的后期刚度有一定影响;孔洞间净距对蜂窝钢柱抗震性能影响不大;蜂窝钢柱的抗震性能主要与孔洞大小、构件长度和腹板高厚比有关,蜂窝钢柱的抗震性能随着孔洞大小或构件长度的增大而减弱;随着腹板高厚比的增大,蜂窝钢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随之增加,延性性能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4.
根据六和塔的几何尺寸和结构特点,建立有限元模型,对该塔进行地震时程分析.位移判断准则作为抗震性能分析的主要控制指标,用于分析结构地震动整体响应以寻找薄弱层部位,承载力判断准则用于分析木构件应力响应及预测砖砌塔身局部裂缝发展.两种准则相结合,相对全面地分析了六和塔的抗震性能.结果 表明结构薄弱层位于十三层至塔顶间,八度中...  相似文献   

5.
大型电厂钢结构框排架主厂房主要由汽机房、除氧间和辅助跨组成。以某在建大容量机组核电厂钢结构框排架主厂房为研究对象,用SAP 2000有限元程序建立模型,对主厂房在高烈度区进行模态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研究该主厂房的动力特性、结构动力反应、位移反应、地震作用以及框排架协同工作,并指出主厂房结构的受力特点及薄弱环节,以及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下,随着我国南北交通纵横线的高速发展,道路桥梁建设工程数量与日俱增,一些大型的公路桥梁建设项目深入到高山隧岭地区当中。在高烈度非常明显的震区地带开展相关道路桥梁建设工作,要从桥梁的自身组合结构、耐适用性以及桥梁整体的抗震性能等多方面着手,对其开展专业的研判和分析,此过程缺一不可。依托实际的工程案例,围绕装配式连续板桥的抗震性能在高烈度震区的表现和特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对某中学图书馆进行了结构抗震性能验算,并对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几点加强措施及注意事项,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建立了薄钢板剪力墙在滞回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并与有关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薄钢板剪力墙作为抗侧力构件,可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延性和减震耗能性能。  相似文献   

9.
林甸县农村砌体房屋抗震性能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而提高农村地区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通过对林甸县农村地区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现场调查和典型房屋有限元分析,总结了该地区砌体结构房屋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大多数房屋缺少抗震构造措施,容易造成局部破坏,其中山尖墙与屋盖之间的连接和纵横墙之间的连接以及墙角处是抗震的薄弱部位;提出的改善抗震性能的措施为农村砌体房屋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震的危害性如此之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即当地震烈度小于设防烈度时,房屋应基本完好;当地震烈度大于设防烈度时,房屋建筑即使产生较大破坏,也应保证不出现即时的垮塌,以使人员能够有逃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地基处理是大型油罐建设的重要环节,介绍了某软土地区大型油罐地基的处理效果,基于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了充水预压期间油罐环基和罐中心的沉降特性;采用泊松法预测了环基总沉降,探讨了油罐地基的平面倾斜、非平面倾斜及罐基拱度特性,分析结果为该油罐地基的纠偏加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型油罐地基变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某沿海内河出海口深厚液化软土地区,5×104m3油罐地基采用碎石桩与塑料排水板综合处理、充水预压加固过程中油罐地基的变形特性;通过对油罐地基地表土与深层土变形的长期观测,取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论述了地基地表土、深层土;油罐地基的平面倾斜与非平面倾斜及环墙摇摆下沉特性;并对油罐地基沉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该地区油罐之间的合理间距、地基沉降计算深度取值标准和沉降经验系数.  相似文献   

13.
内泄下LNG储罐外壁的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内罐泄漏条件下LNG储罐混凝土外壁,利用ADINA软件分别建立储罐空罐及满罐LNG储罐有限元模型.在El Fentro地震波作用下,考虑固液耦合作用,对储罐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比较空罐与满罐情况下LNG储罐外壁的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曲线,储罐的外壁受罐内LNG储液的影响较大,其位移和加速度在液固耦合...  相似文献   

14.
大型长廊阻抗式尾水调压井结构受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大型长廊阻抗式尾水调压井的洞室开挖方式和稳定特性进行了分析,作出了大型长廊式调压井洞夺体三维损伤的计算方法和固支护分析方法,并对长廊阻抗式调压井的衬砌结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混凝土衬砌结构开裂的计算方法和结构配和在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抗震规范的地震动随机模型参数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本文依据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随机地震动功率谱模型参数的取值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了与新规范建筑场地类别及设计地震分组相对应的场地土阻尼比和卓越频率,非平稳模型中时间包络函数及地震动持时的取值。采用最大地面加速度等效原则确定了谱强度因子S0,然后进一步根据反应谱等效原则对谱强度因子进行了修正。经与规范中给出的反应谱曲线对比发现,利用本文模型参数按随机方法得到的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本文研究中给出的谱强度因子S0较好地反应了结构地震作用的特点,为应用随机理论进行实际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型油罐地基及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与倾斜直接影响油罐的正常使用和寿命,结合50000m3石脑油罐基础施工,分析了大型油罐基础沉降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了大型油罐基础沉降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对同类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底液化地层大型盾构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建立南京长江盾构隧道主隧道、横向疏散通道及地层相互作用的三维模型,采用Byrne模型模拟地层的循环液化,对模型分别输入横向和纵向地震波,研究结构一般部位及主隧道–横向疏散通道交叉接口部位的动力力学(应力和位移)响应特征,并分析了横向和纵向地震波对地层孔隙水压及有效应力的不同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横向激振对结构的损害远大于纵向激振,主隧道–疏散通道交叉接口部位在横向激振动力作用下拉应力峰值约3 MPa,超过结构极限抗拉强度,有拉裂破坏的趋势。最后,提出了结构的抗震措施建议,研究结论有利于类似工程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我国广泛使用的大型油罐的钢筋混凝土环墙基础与日本广为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外环梁柔性基础的现场对比试验研究,指出外环梁柔性基础较环墙基础更适合于油罐结构,它能降低油罐下节点的静(动)力反应,提高油罐的抗震性能,大幅度降低建设费用。文中还介绍了这二种基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高温后钢筋混凝土柱的周期性往复加载试验,初步探讨了高温对钢筋混凝土柱强度、刚度、延性和滞回特性等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从而为位于地震区的受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分析和抗震加固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选择4个强度等级砂浆,对12个砌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其破坏特征及变形等性能.试验表明:内、外叶墙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砌体抗压强度与砌筑砂浆有明显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内外叶墙为不同材质夹芯复合砌体抗压强度建议公式;对2片内外叶墙为不同材质构成的夹芯墙墙片进行抗震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该种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