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湖北省科技馆新馆为例,借鉴建筑现象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探索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方法,为展览建筑场所精神营造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历史事件纪念馆,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人为空间,设计师只有通过较好的领悟和尊重场所精神,才能设计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该文分析了在历史事件纪念馆中营造"场所精神"的必要性和设计原则,并以通道转兵纪念馆为例探讨了基于场所精神和文脉保护的设计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悦  姚璐  艾相仁 《城市住宅》2022,29(1):201-203
从场所精神理论的视角对柳州市曙光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展开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分析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包括历史建筑立面、街道、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与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和利用路径,为城市历史街区提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两种价值研究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罗丹 《四川建筑》2011,31(4):91-94
研究都江堰古城区中最具特色的内江两岸滨水空间对水文化的利用和体现,从场所精神层面探求地域文化与城市滨水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视觉、触觉和听觉几个方面详细描述内江沿岸滨水空间设计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亲水性和参与性、识别性和易达性,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从而建立场所精神下滨水地区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欣  王凯 《安徽建筑》2010,(2):54-54,61
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在建筑设计中日渐沦丧的场所精神,而如何塑造建筑场所精神则显得至关重要。文中以昆山文化艺术中心为例,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空间的结合、地方文脉的延续来阐述场所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林蔚然 《新建筑》2016,(4):105-109
在理论层面,介绍了场所的理论渊源,简单概括挪威理论学家诺伯舒兹提出的建筑现象学理论,阐明了场所精神是对场所本质的表达,方向感与认同感是其最为基本的两个内涵。在实践层面,充分探讨中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三江口高级中学设计实践,探索如何藉由城镇化的空间结构、多层次的空间模式及多方向的行走路径等设计策略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  相似文献   

8.
季云龙 《建筑知识》2014,(4):47-47,71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的深入正吞噬着我们曾经熟悉的历史场镇,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通过对现代与传统空间形成的场所精神的二次塑造,从本质上留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见证者,而不仅仅是复制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笔者将以西来古镇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10.
场所精神是建筑现象学研究的核心,是从精神的层次上来实现景观的功能。营造场所精神是广场设计中一项不可缺失的内容,是引导广场建设良性发展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官渡古镇金刚塔广场的改造实例分析,提出了营造广场场所精神四个营造方式的因素,即自然特性、历史文脉、空间体验、环境符号。  相似文献   

11.
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安置亡灵、进行祭祀和缅怀等特殊功能的陵园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现象学分析;从分析陵园建筑的场所特征入手,对陵园建筑的场所空间的构成和体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陵园建筑场所空间的建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阐释,从陵园建筑的场地、建筑细部和光等因素对陵园建筑场所精神的烘托中分析了陵园建筑场所的内涵,诠释出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为陵园建筑的设计、真实的构建场所以及营造其场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戚欣  汪美君 《河南建材》2021,(2):162-164
作为随中东铁路发展而形成的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更好的保留历史建筑,使其与居民生活融合成了当今的主要问题.文章以机车库地块为例探讨扎兰屯市历史风貌建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供一系列可行性策略,以通过场所精神的概念营造一种充满地方特色的具归属感场所空间.  相似文献   

13.
西南交大犀浦新校区,在环境、建筑、人、场所的塑造有较为独到之处.大学校园的开放空间对于师生们平时的学习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能更多地满足师生们学习及精神上的需求.学生们在校园里的活动与校园开放空间的互动之间所形成的“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了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意义,将人与自然生态,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更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14.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场所文脉与历史城镇关系,对凤凰古镇重要场所的特色与保护进行分析,并提出可通过对空间与社会支撑系统的规划,使历史城镇场所文脉得以保护和延续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凡  金东 《山西建筑》2010,36(24):47-48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建筑创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随着城市历史文脉的不断缺失.场所精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题..本文从建筑的场所和场所精神为切入点.通过实际参与的项目——浏阳城市综合体为例.通过一些独特的视角具体说明和展现在实际设计中对于场所和场所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黄少南 《福建建筑》2011,(12):11-14
目前声势浩荡的“刷城运动”带来的是一片新鲜的陌生景观,使人丧失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通过物化的形式传递情感,景观设计中的文脉主义就是尊重地域性和场地精神的内在表达,如何体现场地文脉,创造健康的生活空间,使其符合地域人们的情感需要,重构场所精神,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