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是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城市历史街区更新采取的策略多源自感性认知,如何根据定量化分析指导更新策略是目前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与网络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拓扑模型,对街道空间进行空间句法解读,预测道路流量并利用热力地图进行校验;结合城市POI数据对历史街区空间特征与景点分布特征、商业布局进行耦合性分析并识别几类特征空间,归纳总结问题区域和潜力区域。结果表明:什刹海历史街区的街道可达性与商业网点分布基本耦合,与景点分布耦合性较差;德胜门内大街、定阜街等街道附近具有较强商业潜力,前海北沿、前海东沿、银锭桥胡同、万年胡同等街道附近存在游客流量过大的风险。针对上述街道空间提出空间改造和空间利用优化建议,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和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划》2020,(5):118-126
基于轨道系统与城市街道网络的可达性叠加效应,研究轨道站域空间发展潜力是高密度城市空间集聚形态的后续研究,是对城市集聚形态的成因和潜在动力的剖析。以空间句法的可达性评价工具为量化手段,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根据10km出行半径的街道网络可达性将69个港铁站分为4组,通过比较港铁系统置入城市道路网络前后的可达性,量化港铁站域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以居住单元密度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各区域及站点所在的选区居住单元密度之间的比值,描述港铁站核心区(200m半径)和站域(500m半径)的集聚程度,最终得出不同城市区域典型站点案例的可达性提升幅度与居住空间集聚程度的平均值。结合空间形态和发展过程分析8个不同区位港铁站域,发现轨道系统可达性叠加效应带来的发展潜力的体现程度与城市发展程度,与轨道建设时机、城市更新措施等有直接关系。解析轨道站域居住空间的集聚形态与轨道可达性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城市轨道站周边空间容量和形态的研究,通过引导形成集聚形态而强化轨道系统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社区绿地空间建设对美化生活环境、增强邻里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综合实地调研与网络开放数据,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分析关联性空间影响因素和局部影响因素对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的影响,目的在于促进邻里交往,优化社区绿地空间布局。结果表明:1)小尺度范围的空间拓扑可达性和座椅、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的分布数量均与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有正相关关系。2)相较于社区绿地空间样本总量和居住小区绿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公园绿地的使用效率对座椅、健身器械等基础设施的分布数量依赖最为明显。3)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社区绿地空间使用效率主要受座椅设施分布数量和小尺度空间拓扑可达性的综合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绿地硬化铺装面积、基础设施数量等局部影响因素对绿地使用效率影响最为直接但不稳定,受社区类型和不同季节影响差异较大,而以小尺度空间拓扑可达性为代表的关联性空间影响因素对绿地使用效率影响稳定。  相似文献   

4.
摘要 大数据为研究城市功能及其使用情况提供了便利的数据源。基于大众点评餐饮数据,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工具 分析前门、东四、南锣鼓巷街区的餐饮业及不同菜系类型、人均价格、评价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上 述三个案例对不同尺度可达性依赖的差异性。此外,通过对比三个案例合并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描述了餐饮业受城 市和局域两个尺度空间形态的综合影响,并发现局域层级空间形态的影响更加显著,从侧面说明了数据时代街道空间 步行可达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由于交通方式的转变和更新建设的滞后,历史滨水街区逐渐失去活力是当今国内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土地利用和包括街道网络在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会对人们的步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1-3],由于历史悠久的滨水街区形态往往更加复杂,其可达性和步行活动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4]。本文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定性分析,并对上海虹口港区的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以及引入可步行度和街道商业服务设施密度等环境变量来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AD300指标可以解释虹口港地区真实的行人流量分布情况,而通过增加步行连续性、整合部分道路,以及打造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中心可以适当解决可达性不足造成的街道活力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绿地供给与居民健康的空间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共绿地对居民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深圳市为研究区,从数量、质量和可达性三方面建立城市公共绿地评价体系,通过聚类分析和皮尔森相关系数,探究公共绿地在街道水平上的分布不公平性及其与居民健康的空间关联,以期为城市绿地建设与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居民健康。  相似文献   

7.
不同城市的公共站点空间分布对城市的交通状况有着不同影响,对比不同城市公交站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总结得出利于公共交通的空间特征。以内蒙古中西部核心区经济圈的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知网统计年鉴、百度地图API开放平台等收集基础数据,采用平均最邻近、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公交站点覆盖率及空间可达性来分析城市公交站点的可达性。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公交站点多为聚集分布,越靠近城市边缘密度越低;(2)城市公交站点的分布均匀度越好,空间可达性就越高;(3)城市公交站点空间分布的标准差椭圆形态与城市形态越契合,其空间可达性就越高。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21,(1):22-23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区空间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老旧街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深圳这样的年轻城市,这样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章从旧社区空间形态优化的视角,选取深圳福田区沙嘴社区为例,在空间句法理论指导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空间形态的分析,结合现有对沙嘴社区的发展改造需求,提出优化社区空间形态的建议,为空间设置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空间句法的原理,计算出龙泉驿区路网的形态变量,依此可分析出路网的空间可达性。然后运用大数据的思想,从网上提取购物、餐饮、生活服务类POI信息,反映出这些类型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规律。最后分析不同类型商业网点集聚的街道与路网空间可达性的关系,从而为后期商业网点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低碳出行与城市街道可达性的关联性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城市路网与中观街道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引导低碳出行的出行动线空间模式。在宏观层面上,研究了高可达性的道路路网形式、适宜的街区尺度与道路间距,提出了"公交廊道+步行网络"的方格网城市路网模式。在中观层面上,从步行出行与自行车出行两个方面,提出了慢行友好的街道空间模式与街道断面模式。  相似文献   

11.
蔚芳  王鑫 《城市规划》2019,43(11):112-119
通过塑造建成环境来促进活力生活方式已成为改善城市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活力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载体,公共体育活力空间在物质环境的潜在健康促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杭州市为例,本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及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aussian-Based 2SFCA),对主城区范围内41个街道409个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公共体育活力空间(PAS)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范围内PAS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极化特征;PAS密度与人口密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人口密度及PAS用地面积可达性关系表明PAS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为增强城市环境中居民的体育活动,健康活力城市规划应优先考虑PAS相对缺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针对近年来北京城市更新中对商业分布自组织规律认识不足的问题,本文以白塔寺地区为例,基于笔者实地调研的商业分布和社会聚集数据,量化分析了11年跨度间该地区街道精度的商业数量变化的空间规律,各细分业态社区生活服务商业分布的距离和拓扑规律,以及社会聚集受功能、人口及空间形态因素的复合影响。本研究发现城市商业-社区商业-社会聚集的行为等级差异与街道网络中拓扑结构的尺度差异有对应关系,且各细分业态社区商业的分布受距离和拓扑两种规律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3.
提升空间品质和街道活力是全面推进高质量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以广州历史城区为例,利用街景图片、百度热力图等数据和机器学习等分析技术,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构建空间品质测度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大规模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街道空间品质对街道活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1)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品质呈“中心高—外围低”圈层式分布特征,且高品质街道和低品质街道集聚特征显著;(2)广州历史城区街道空间综合品质与街道空间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且街道空间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街道空间活力受多个街道空间品质指标的综合影响,步行可达性、设施密度、设施混合度、天空开阔度、界面围合度、可步行指数和社交界面指数越大,交通标识占比越低的街道活力越高。除直接效应外,街道空间品质各维度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对街道活力还具有间接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更新中基于多源数据与空间分析模型有助于精准发现问题并解析其形成的机理,对保证更新措施的有效性和长效性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海淀街道的城市体检工作为例,以绿色出行、完整社区和健康城市为目标,综合多源大数据与实地调研小数据对慢行交通、社区商业和公共空间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诊断,并应用空间句法模型对问题背后的路权分配、社区商业需求、居民户外活动的自组织空间规律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一种以数据空间分析为基础的城市问题诊断-分析-优化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作为城市基本组成单元的社区是否具有活力(Vitality)是评价城市改造社会学意义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2005至2009年北京三环路内所有街道中的商业,特别是服务于街区范围菜市场和小商业分布的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模型,从城市层级交通网络和街区内道路拓扑空间形态角度分析其空间逻辑。进而从街道空间设计角度为促进和保持街区活力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空间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网络分析的山地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华  高骆秋 《中国园林》2012,28(5):47-50
空间可达性是影响城市公园布局合理性以及服务效能评价的重要因素.基于网络分析法原理和GIS技术平台,将道路抽象为线,建立城市道路拓扑网络,以公园入口作为网络分析的源点.以山地城市——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从城市空间形态、总体布局与行政分区方面研究了城市公园的空间可达性和服务状况,总结出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以及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格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社区空间规划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心脏健康。基于2017—2019年上海市冠心病手术病例库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究社区中活动空间和食物环境对居民患病的影响。实证表明:(1)活动空间中,运动健身等6类设施可达性与患病率呈显著负相关;(2)食物环境中,甜品店等8类设施可达性与患病率呈显著正相关,便利店等两类设施可达性与患病率呈显著负相关;(3)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面搭建了CFA结构模型,清晰表征了25类社区空间要素与冠心病的数理关系和相关强度,其中,与正餐获取途径的相关性最为明显。运用CFA模型评价上海市社区环境引发居民冠心病的风险,结果呈明显空间聚集性。研究认为,应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手段,保障上述活动空间可达性和健康食品均好性,主动干预社区环境中居民患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街区尺度人流空间分布的形 成机制,本研究以天津市具有不同空间特征 的滨江道和华苑区域为例,分析街道网络结 构和土地利用布局对人流分布的影响。研究 发现,街道结构和土地利用分布均是影响人 流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可知,总体 来看,行人倾向于选择可达性高、土地开发 强度大的街道,但在两个区域不同的空间环 境下,影响人流分布的具体街道结构和土地 利用分布要素不同。在位于城市中心、方格 式路网、拥有城市级商业街的滨江道区域, 商业街以及在大尺度具有较高可达性和通 过性的道路对人流的吸引力较大;在位于城 市边缘、树状路网、作为大型居住区的华苑 区域,连接各小区的、在中小尺度具有较高 通过性的道路更易吸引人流,而小区内部道 路由于功能单一或视野受限,吸引的人流有 限。因此,在分析影响街区尺度人流分布的空间要素时,不仅应关注局部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还应关注区域街道网络结构的作用,针对 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分析影响人流分布的具体街道网络结构和土地利用布局要素。  相似文献   

19.
高巍  贾梦涵  赵玫  高勇  孟浩瀚 《城市规划》2022,46(3):106-114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人们感知城市形态的重要场所,更是城市规划管控中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街道空间研究从宏观城市视角到微观人本视角、定性描述到定量测度的转变,从四个发展阶段系统梳理了街道空间研究进展与量化测度方法,指出新兴数据与量化方法可以实现以街道为研究粒度、以城市与区域为研究尺度的高精度、自动化街道空间研究,有助于精确评估街道空间形态及其演化,助力系统化、科学化的街道空间整体管控。  相似文献   

20.
以空间句法理论为指导,以街道中心度指数表示街道网络结构特征,利用相关性和回归方法分析其与土地利用建设强度和功能混合度分布的关系,进而提出二者的协同分布策略,为空间利用效率提升提供依据。通过对天津市两个典型区域的研究发现,街道中心度指数与土地利用分布具有相关性,但在不同的街道结构特征下,相关性大小、影响方向及主导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服务于城市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大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而服务于附近居民的土地利用倾向分布于小尺度范围内中心度较高的街道。因此,建议在进行土地利用布局时,应从不同尺度考察该区域的可达性、通过性的分布模式,判断其对不同范围内人流和车流的吸引力,以提高土地利用布局与该区域在不同尺度空间区位的耦合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地区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