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郯庐断裂南延问题的地球物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郯庐断裂是否向南延伸过长江?这是一个颇著争论的问题。本文依据合肥以南广大地区 (24°~32°N,111°~119°E)的地球物理(主要是重力、航磁)资料及其处理结果,探讨了郯庐断裂南延问题。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狭义的)向南延伸不过长江,止于宿松、广济一带;长江以南地区的断裂构造仅仅是受其影响而已。笔者认为,长江断裂带可能对郯庐断裂的南延有阻挡、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横穿郯—庐断裂中段——沂沐断裂带基底剪切带的应变测量和分析,获得了其剪应变函数和位移函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济阳坳陷青东凹陷油气勘探新局面,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分析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青东凹陷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对关键成藏地质要素进行重新厘定,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认为青东凹陷是新生代郯庐断裂走滑背景下的斜向拉张断陷盆地,发育3种构造样式;青东凹陷沙四上亚段主力烃源岩具有早生速排的演化特征;发育多类型油气藏.研究结果表明: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控制,近东西向、北西-北西西向与北北东向3套主要断裂的发育使凹陷内部南北方向形成"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东西向上呈现东断西超的凹陷结构;构造样式以伸展、伸展-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反转构造样式仅在局部发育;沙四上烃源岩转化率快速变化在2 500~3 500m之间,成烃范围较集中,生烃潜力大;南北向构造、岩性油藏相间分布,东西向地层—构造地层—构造岩性—岩性—构造油气藏有序分布,成藏模式分陡坡复式运聚成藏、凹中隆近源运聚成藏、斜坡带断层走向运聚和洼陷内原地生储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湘东一赣西地区是郯庐断裂南延的重要部位.中生代以来, NNE向走滑构造主要由T3~J会聚走滑和K~E离散走滑构造叠加而成,并直接控制了该区构造样式及资源特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湘东一赣西NNE向走滑构造的若干研究进展.基于野外构造和模拟实验研究、以及湘东一赣西西段与郯庐断裂沂沭段变形特征对比,提出湘东一赣西更为复杂的平移构造型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湘东-赣西地区是郯庐断裂南延的重要部位,中生代以来,NNE向走滑构造主要由T3-J会聚走滑和K-E离散和走滑构造叠加而成,并直接控制了该区构造样式及资源特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湘东-赣西NNE向走滑构造的若干研究进展,基于野外构造和模型实验研究,以及湘东-赣西西段与郯庐断裂沂沭段变形特征对比,提出湘东-赣西更为复杂的平移构造形式很可能与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前期断裂构造格局,平移幅度和多期走滑构造作用四个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渤东低凸起及其邻区钻井和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地层展布特点、构造样式分析和构造恢复等方法,研究渤东低凸起中南段的构造形态、演化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渤东低凸起的形成时间为沙三段沉积末期,在东营组沉积时期定型,形成的动力来源为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使其增压弯曲部位的岩石圈断块受到近东西向挤压应力的作用,构造演化分为孔店—沙四段沉积时期、沙三段沉积末期、东二下亚段沉积时期和新近系沉积时期阶段;构造演化通过对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过程的控制,影响研究区的油气聚集成藏,并使油气在空间上呈现"断层、不整合和区域砂体联合疏导"立体成藏模式.该成果对于研究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受郯庐断裂右旋走滑运动的影响,辽河滩海东部燕南潜山东三末期开始隆升形成,而滩海东部沙河街组沉积前表现为整体斜坡,因此,沙河街组东部凸起有供源能力。钻井资料显示:砂体发育较充分;受东营期走滑作用影响,该时期形成的沉积砂体向葵花岛东北方向迁移;东三末期以后,物源方向应该以北东向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同生断层的分段生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以辽河西部凹陷鸳鸯沟断裂为例,采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鸳鸯沟断裂古断距,反演其活动历史,同时对比区域地质资料,提出了鸳鸯沟断裂在凹陷东部边缘郯庐断裂所诱导的右旋走滑构造系统影响下,具有右旋张扭的特征,沿其走向由西向东逐渐破裂、分段扩展:西段和中段最先发育于沙四段—沙三段沉积时期,断裂在沙二段—沙一段沉积时期为相对静止,东段在东营组沉积时期新生发育,断裂各段在馆陶组以来连结为一条统一的大断裂.研究结果表明,鸳鸯沟断裂分段生长的古调节带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1)古调节带为物源进入凹陷区的优势入口,为油气聚集提供有利的储集砂体;2)古调节带构造变形复杂,发育断层、岩性及复合型油气圈闭;3)古调节带使得断裂下降盘发育横向背斜构造为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本文研究,认为下扬子区推覆构造可分为NE、NNE及近EW走向三组。其主要类型有席状逆冲构造、侏罗山式褶皱推覆构造、楔状推覆构造及剪切褶皱逆冲构造等。推覆构造于印支末-燕山早期开始发育,一直可延续到喜山期,形成推覆构造的动力来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部大陆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郯庐断裂系的构造运动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九江-瑞昌地区地处扬子地台北缘,历来地震灾害较少,但2005年11月的九江-瑞昌5.7级地震引起了人们对该区地震灾害的关注。本文对航磁数据进行延拓、方向导数和小波多尺度分解等各种处理,获得了该区的断裂体系分布,同时还提取了与居里面有关的区域场并反演了居里等温面,得出了该区居里面深度图。结果表明,九江-瑞昌地区处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陆陆碰撞的接触部位,是襄樊-广济断裂、郯庐断裂和江南断裂的交接部位,同时也处于居里面南北过渡的梯度带上,是地质构造上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段,九江-瑞昌5.7级地震并非偶然,应当予以重视。这些工作为该区的地震防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