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目前,利用神经网络划分地震微相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监督型模式识别;另一类是非监督型模式识别。当样本资料不足或不具代表性时,采用监督型模式识别容易造成强行分类而导致错误结构。 相似文献
3.
4.
5.
6.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在川中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Stratimagic是Paradigm公司专用于地层及岩性解释的软件包。利用该软件包的地震属性处理和地震相处理技术,在钻井地质相刻度的基础上对川中GSM地区沙一段沉积相进行了研究,解释出主产层的沉积相类型,并建立了该套地层的沉积演化序列。解释结果与实钻吻合程度好,有力地指导了该区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7.
8.
惠州凹陷深层古近系文昌组(Ew)处于勘探初期,钻井资料稀少,因此通过对惠州凹陷A井区A-1井古近系文昌组NA油组(EwNA)的岩性统计及钻井取心的沉积构造进行观察,证实了该井钻遇的EwNA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地震相进行研究,识别出了楔状地震相、平行-亚平行席状地震相、前积地震相及下凹充填地震相;并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划分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及滨浅湖相,确定了沉积相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为该地区Ew地层以后的勘探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塔河油田石炭系三角洲微地震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塔河油田石炭系油藏是一个具有中低渗透率的三角洲沉积环境的岩性油藏,有效砂体厚度较薄,单砂体相互叠置,厚度变化较大(3~15m),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针对这些问题,在塔河油田四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开展了微地震相研究。对石炭系卡拉沙依组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卡拉沙依组顶面(E)和三角洲前积层等时界面进行了微地震相分析。采用对地震道进行逐道对比分类的方法,细致刻画了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特征,并结合测井相解释和地质背景分析结果,对研究区的沉积相进行了解释。在该区,分布有沉积三角洲平原、前缘亚相以及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解释结果与钻井和生产测试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中,一般的地震相分析工作效率较低,有时难度较大。通过计算灰度共生矩阵GLCM,从数学上描述小范围数据区内像素值的分布,量化地震反射的空间组织结构。将构造属性与神经网络分类技术相结合,通过训练网络和质量控制,利用波形相似性和地震属性进行地震相分析,可用于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震相的划分,得到三维地震相分类数据体。这种方法减少了许多耗时的工作,使解释人员能够集中精力研究地震相,并将其综合成地质成果图。 相似文献
12.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复杂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处理配套技术,应用该套技术提高了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落实了目标区构造圈闭,证明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是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的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三维可视化地震相分析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波形分类主要适用于地层厚度相近、构造比较简单的地区。对于吉林探区,利用地震波形分类可识别厚10-15m的砂层组,分类的数目要参考研究区目的层段的沉积微相种类,迭代次数以20-30次为宜。在吉林探区大老爷府地区青山口组一段沉积相分析中,将地震道波形特征划分为比较典型的6类,通过精细标定联井剖面,从标准层向下开时窗16ms得到水进无井区存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形成岩性油藏。波形分类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包含的地质信息,能有效提高井间和无井区微相划分的精度,解决微相分布和组合问题,能满足勘探阶段研究沉积微相和隐蔽油气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科尔占地区位于滨里海盆地阿斯特拉罕—阿克纠宾斯克隆起带东南部的比伊克扎尔次级隆起上,该地区广泛发育下二叠统孔谷组盐岩,以盐岩沉积为界,它将整个剖面划分为盐上层系(以碎屑岩为主的含油气层系)和盐下层系(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含油气层系)两个大的含油气层系,石炭系为盐下层系中主要的含油气层系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唯一的盐下井K井岩屑及其薄片的详细观察,并结合该井测井资料,分析了石炭系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沉积相进行了划分与描述。K井石炭系主要发育3种类型沉积相,分别为深水浊积扇相、斜坡相和台地相,其中深水浊积扇相可进一步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台地相划分为滩间洼地和台内滩2个亚相。利用K井钻探结果,结合区域资料,初步预测出科尔占地区早石炭世和中石炭世末期沉积相带的平面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珠江口盆地文昌13-1油田井网稀疏,不同微相砂体厚度及组合特征差异等制约井间砂岩分布及沉积微相刻画的难题,从井点出发通过岩心资料确定了井点沉积微相类型;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相分析方法对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刻画。通过构建“地震基准弧长对数”属性,并利用该属性进行砂岩厚度定量预测,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砂坪主体和砂坪侧缘的地震相模式;利用砂岩厚度分布和地震相落实了沉积微相边界。研究结果揭示,该区ZJ2-1U砂组沉积期经历了“泥坪-混合坪-砂坪”的沉积演化,砂坪主体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砂坪侧缘面积大,呈互层状在全区分布。上述认识为油藏开发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