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内潮汐沉积及其共生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马底驿组为一深水重力流沉积、深水牵引流沉积与深水原地沉积共生组合。原地沉积为水平层理发育的暗色泥板岩。重力流沉积为暗灰、灰色的厚层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薄-中层浊流沉积组合。深水牵引流沉积为内潮汐沉积类型。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以发育透镜状、波状、脉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为特征。深水原地沉积与异地沉积在剖面上组成了复杂的复理石韵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潮汐沉积属于水道型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2.
综合利用岩心、微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构造带SY区和SE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流组一段地层发育一套海底扇背景下细粒沉积体,在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受到深水牵引流中的内波内潮汐的改造,形成了5种典型的岩相类型:(1)双向砂纹层理细砂岩相;(2)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砂泥互层相;(3)双泥岩纹层、泥质条带细砂岩相;(4)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细砂岩相;(5)漂浮泥屑、泥砾细砂岩相。研究表明,SE区黄流组一段整体上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少部分内波内潮汐沉积,同时可见重力流和内波内潮汐沉积互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D2井连续取心的观察分析,提出海拉尔盆地东明凹陷白垩系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普遍发育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其沉积构造丰富多样,特征明显。以沉积过程为基础,采用以Shanmugam为代表的简化划分方案,将滑塌型深水重力流分为滑动、滑塌、碎屑流和浊流4个过程,并对各过程和阶段的沉积特征进行了描述,总结了其主要识别标志,分析和探讨了其形成机理,认为滑塌型深水重力流的滑动、滑塌和碎屑流3个阶段主要为块体流搬运机制,浊流阶段沉积主要为牛顿流体或紊流机制。滑动阶段沉积以保留部分原始沉积构造(如砂泥互层和沉积旋回)、发育层内小型正断或逆断错断、较大角度的地层倾角为主要识别标志。滑塌阶段沉积以塑性变形为特点,以顶、底面均与暗色泥岩呈突变接触,内部发育大规模的同生软沉积变形构造(如包卷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碎屑流可以分为砂质碎屑流和泥质碎屑流;碎屑流沉积以宾汉流体为特征,整体冻结式沉积为特点,主要识别标志为砂岩顶、底面均与暗色泥岩突变接触,砂岩呈块状,可发育漂浮砾岩和泥岩撕裂屑等,在砂质碎屑流中还可发育逆粒序层理。以牛顿流体搬运的浊流沉积则以正递变层理为主要识别标志,底部与暗色泥岩呈突变接触,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板桥—北大港地区沙三段重力流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黄骅坳陷板桥—北大港地区重力流沉积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述了该区重力流沉积的岩石学特征、结构特征、构造特征以及生物特征。通过单井沉积剖面特征研究,分析了浊积岩发育的一般规律,识别出深水浊积扇沉积和重力流水道沉积等2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并进一步分析了沉积微相、沉积组合序列,建立了浊积岩沉积序列模式,探讨了形成沉积物重力流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研究莺歌海盆地深水沉积中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将成像测井引入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序列的研究中,结合岩心、地震和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内波内潮汐沉积解释模型,在海底扇(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背景下,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不同沉积相背景的储层物性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西北部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可精细划分出5种水道类型和3种朵叶类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受控于基准面变化,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或古构造埋深较深时更容易形成该类沉积,从下到上可以形成4个沉积序列: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1),重力流沉积(S2),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3)和远洋泥沉积(S4)。同重力流沉积相比,内波内潮汐形成的储层物性更好,勘探评价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演化及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是指在深水环境中弗洛德数大于1,沿水下斜坡向盆地中心搬运、在水力跳跃机制作用下发生超临界流与亚临界流频繁转化、形成易于保存的大型波状旋回坎的高密度流。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沉积识别标志主要包括牵引毯作用形成的分层构造,即后积层理、短波状上攀交错层理、假前积层等层理构造;水力跳跃作用形成的侵蚀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等局部识别标志和旋回坎综合识别标志。理想条件下,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在垂向上由下至上形成砾质旋回坎、砾质流槽-凹坑沉积充填、砂质不稳定逆行沙丘沉积、砂质分层沉积和沙纹沉积及正常沉积的有序组合。旋回坎可分为侵蚀型和沉积型,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呈现侵蚀型向沉积型的演化。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沉积演化过程主要受流体沉积物浓度、流体流量、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等内部因素和地形坡度、坡折带位置、水深及可供侵蚀的沉积物特征等外部因素的综合控制。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作用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沉积物重力流水道形成机理、深水块状粗碎屑成因、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现阶段关于超临界沉积物重力流的流体动力学特征、沉积识别标志及形成演化过程的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鲍玛序列各段都存在不同的成因解释,沉积物重力流及深水牵引流理论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鲍玛序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等深流,内波流及内潮汐流等深水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汉引发的牵引流对早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深水牵引流沉积组合,该组合类似于鲍玛序列的沉积特征,在实际解释中极可能将其归为具鲍玛序列的浊流沉积,这可能是产生鲍玛序列多解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深水底流改造砂是海相盆地重要的储集层之一。与海相盆地相比,陆相湖盆深水区是否存在大规模底流改造砂及其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形成机制、分布规模、外部形态、与深水重力流砂体的差异性及其油气勘探价值都值得去探索。利用松辽盆地的岩心及青海湖卫星照片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深入研究。陆相湖盆底流改造砂由泥质粉细砂岩和粉细砂岩组成,单层厚度为0.5~280cm;发育冲刷面和截切等底面侵蚀构造,常见的层理有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及饥饿层理等。湖泊底流改造砂具有与湖相暗色泥页岩呈互层展布、细粒、发育牵引流构造和常与重力流交替出现这4个基本特征。研究表明,风驱底流对三角洲前缘和深水重力流砂体的再改造是形成深水底流改造砂的主要成因。深水底流改造砂在沉积特征、展布方向及成因机制等方面与深水重力流砂体存在显著差异。底流改造砂体在陆相盆地深水区广泛分布,厚层的底流改造砂可以形成致密油气藏,同时底流改造砂的广泛分布提高了泥页岩脆性矿物的含量,其分布区也是泥页岩油气藏勘探的甜点区。研究结果对于拓展我国陆相盆地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张少敏 《石油学报》2015,36(9):1048-1059
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沉积物成分结构、浓度、搬运沉降方式及流体流变学特征的差异,对该深水重力流类型、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济阳坳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包含碎屑流和浊流2种类型,碎屑流沉积根据杂基含量和结构差异,分为起结构杂基作用的泥质碎屑流和起成分杂基作用的砂质碎屑流;浊流根据其触发机制、沉积相序特征,分为沉积物滑塌成因的似涌浪浊流和洪水成因的准稳态浊流(异重流)。泥质碎屑流沉积物多为厚层块状杂基支撑砾岩、含碎屑砂质泥岩等,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砂质碎屑流沉积多为厚层块状砂岩、含砾砂岩,顶、底面与泥岩突变接触,可见逆粒序,泥岩撕裂屑和漂浮泥砾多在沉积相序中上部发育。似涌浪浊流沉积以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完整或不完整的鲍马序列,可见冲刷充填构造;准稳态浊流沉积以含砾粗砂岩、中细砂岩、粉砂岩为主,逆正粒序、正粒序沉积发育,相序内部可发育突变接触面或侵蚀界面,上攀层理、炭质纹层发育。滑塌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似涌浪浊流沉积组合为主,包含部分的滑动滑塌伴生沉积;洪水成因深水重力流沉积以碎屑流和准稳态浊流沉积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岩心成分、粒度及沉积构造特征综合分析,对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西北部渐新统崖城组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崖城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岩性以粗碎屑岩为主,夹多层薄煤层并含有海相自生矿物海绿石;粒度累积概率曲线类型多样,兼有牵引流和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特点;层理类型包括平行层理、沙纹交错层理、均质层理和潮汐层理等,此外还发育冲刷面及变形构造,反映了复杂多变的水动力环境.对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研究区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为断陷早期平衡充填背景下发育于箕状断陷主断裂隐没端附近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海南隆起和崖城凸起.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的煤层可作为良好的气源岩,与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储层组成了有利的生储配置,对崖城13-1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深水异地沉积是沉积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包括深水重力流沉积和不牵引流沉积两大类,对重力流沉积和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特征,沉积类型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其油气勘探意义,并分析了深水牵引流沉积潜在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2.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水沉积重力流理论的研究亟待加强。为此,利用地震、新钻井岩心、壁心、岩屑化验分析及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发育条件、沉积特征,并围绕烃源、储层、运移等制约深水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对深水区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深水区大型储集体发育,主要发育了中央峡谷黄流组浊积水道砂沉积体系、乐东陵水凹陷梅山组莺歌海组海底扇沉积体系和长昌宝岛凹陷陵水组、三亚组海底扇沉积体系等三大重力流沉积体系;②该盆地早渐新统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半封闭浅海相泥岩地层是深水区重要的烃源岩,渐新统上新统深水区发育的陵水组海底扇、三亚组海底扇、梅山组海底扇、黄流组峡谷水道、莺歌海组海底扇砂岩与上覆半深海、深海泥岩形成了5套区域性储盖组合,近源底辟、近源断裂是深水区两种垂向高效通源模式;③中央峡谷陵水17-2气田的勘探成功,揭示了以中央峡谷为代表的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重力流领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结论认为,乐东一陵水凹陷和宝岛一长昌凹陷海底扇领域同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杰鸣 《中国海上油气》2004,16(4):272-275,284
浅水水域的平台一般不会出现管节点疲劳问题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简化疲劳分析替代详细疲劳分析 ,平台结构设计规范APIRP 2A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但在对某些自振周期较大的浅水平台进行详细疲劳分析时发现 ,当平台完全符合进行简化疲劳分析条件时 ,个别管节点的疲劳使用期限低于设计要求。由此 ,对浅水平台结构为什么出现疲劳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从平台的设计工作水深、自振周期、简化疲劳分析条件和波浪出现概率等方面 ,对某些浅水平台结构具有相对较大自振周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若浅水平台结构的自振周期较大、接近于小波浪周期 ,且平台工作在小波浪出现的密集区 ,则容易出现平台结构自振周期接近共振周期的状况 ,使平台结构具有动力响应 ,产生动力放大 ,并引发管节点发生破坏。因此 ,设计此类平台结构时 ,不能用简化疲劳分析方法 ,而要进行详细疲劳分析。  相似文献   

14.
LK地区滩海浅层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LK地区滩海三维Ⅰ区主要为环渤海湾的两栖带和浅海水域,地下勘探目标为第三系煤层,埋藏浅、勘探难度大。海底采煤风险程度高,因此要求地震资料具有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根据地表条件和浅层勘探特点,在两栖区采用浅井、小药量激发,确保了浅层资料的分辨率;在浅海水域采用优选的最佳气枪阵列似"点震源"激发,消除了气泡效应,同时采用实时定位和二次定位技术,确保了海上检波器的定位精度。实践表明,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滩海地区的浅层地震资料采集。  相似文献   

15.
叙述胜利油田滩海进海路设计的两种结构形式,即重力式土石结构和桩板组合结构。实践证明这两种结构形式的进海路,在滩海海区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纵向分带性与成岩耗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岩作用中发生流体浓缩现象,这对地层水水化学性质及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综合地质资料统计分析,在东营凹陷地层水水化学演化特征及成岩过程矿物蚀交耗水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成岩耗水系统进行界定,明确了地层水水化学在垂向上明显存在3个特征区带,印浅部1100 m以上开放的外循环地下水系统,中部1100-2100 m过...  相似文献   

17.
琼东南深海盆地三维地震多次波组合压制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见伟  胡冰 《石油物探》2008,47(1):55-60
在琼东南深海盆地,浅层为海相沉积特征,中、深层为陆相沉积特征,原始地震资料中多次波不仅异常发育而且复杂.压制多次波的方法有很多(褶积类、速度滤波类、波动方程类),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复杂情况下的多次波压制.为此,对各种压制多次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针对琼东南深海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多次波的特点,采用调频滤波、抛物线Radon变换、加权中值滤波等方法,在不同的处理阶段分别对海底多次波、层间多次波和畸变多次波进行了压制,获得了好的效果.应用这种组合方式,不仅多次波被完全压制,一次有效反射得到了清晰的显示,而且没有损害有效信号.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浊积岩由浊流作用形成,属于紊流;滑塌岩则是在深水环境中由于滑动、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三者在流变学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别.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的沉积作用。从时空分布看,三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转化;从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次之.而滑塌岩较差。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为湖盆中心地区油井产量的主力贡献者,其平面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与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