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4)
<正>从政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锤炼党性、纯洁思想,努力把公司机关建设成为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道德高地,不辜负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期望。如何争做从政道德的表率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起。首先要读书明理,学以立德。《大学》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国安邦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3):107-108
君子是儒家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儒生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学》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从君子之意、君子之性、君子之径构建了一套有体系的君子观,即君子意为"慎独者","明明德"是君子之性,"格物致知"君子之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U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相似文献   

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里,"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高最完美的境界。修身育人,都必须以追求完美的境界而永不动摇。今天我写的《建筑心语》,也是遵循这个道理。建筑行业中策划、规划、设计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5.
<正>《礼记·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东南大学的校训即是取自该典故的"止于至善"。作为东南大学的研究生导师的一员,我同样要求学生"明明德"而后格物致知。具体到我所在的学科和学生的情况,与这次杂志约谈的方向,我有下面的一些体会。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发展和变化太快,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新的设计理念、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建筑和装饰材料等等信息。根据我这两年参与各种国内外设计大赛评选的情  相似文献   

6.
<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和而不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责任,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为使命,以"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为特色。——广西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
樊浩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德"、"得"相通是中国伦理精神的价值原理。其要义在于:中国伦理同时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并由此形成道德理想主义与道德实用主义互为依托的特质;此种特质解决了"德""得"之间的张力,并指向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统一。以儒家经典为分析文本展开思考,"德者,得也"中存在着道德本性谋划的两种进路:主流儒家以道德为目的性之存在,事功学派以道德为工具性之存在,而"德""得"之张力则在大众文化中得以消弭。因之,樊先生虽然准确把握了中国伦理精神的特殊旨趣,却没有具体解答这两种儒家进路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线索与实际影响。儒家伦理形态能否成为当下的道德救穷之途,或可从其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正>《道德经》这本玄之又玄的书,我们经常看和经常讲,那何为《道德经》?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道"在老子眼中是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它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本源,而"德"则是个人的品性良知,是评判一个人有无"真、善、美"的标准,"经"则是解释两者的道家学说。由此不难看出,在《道德经》中,老子亦有他的天"道"指引其寻找更高境界的"德",既而达到"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超凡脱俗之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向来视礼仪文化为民族文化的精髓,长辈、先贤们也大都全力倡导、施行对学生的礼仪教育。比如,家长常常教育后辈要"知书达礼",视礼仪和学识并列作为立身之道;又如孔子也曾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礼仪教化弟子。纵观古今,学习并掌握礼仪文化,一直是提升和展现个人的教养、风度、魅力的重要途径,推而广之则是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建设的有力保障。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礼仪文化,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并努力通过有效途径使其成为学生终身教育的科目之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
"君子"是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在《论语》一书中有许多描述"君子"的语句。"君子"主要指注重人格礼仪修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章主要从君子之风、君子之德、君子之交、君子之乐、君子之修这六个方面来论述《论语》中的君子修养。  相似文献   

11.
卡尔·芬格胡斯在《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一书中,建构了一个时代转型期的"超现代"城市规划框架。这个框架在反思现代主义的弊病和吸取中国道家思想精髓基础上,将"道"、"字"、"阴阳"、"无为"、"风水"和"德"作为主要元素,形成了一个城市规划游戏的"道德"格式塔。该框架并非是一个普适的城市形态模式,没有流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迷恋和个人"乌托邦"。其来自于中国的"道",很值得中国规划师在思考的基础上将之再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4)
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无以言《诗》。《诗》与礼既有同一,又有差异。《诗》与礼都源于人情,目的在于导养人的道德情感,使其止乎礼义。但两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诗》的独特性在于"兴",由有限的言辞与意象通达无限的道,兴起好善恶恶之心。礼的独特性在于"立",通过一系列节文度数使人心念纯正、行为周旋中礼。  相似文献   

13.
<正>《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孔子《大学》里的开篇句,意思就是做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好的德行,能体察民情顺从民意最终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1前言东南大学(图1)历史悠久、坐落在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六朝古都的南京、古称为金陵或建康。南京享有"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南京入选我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是我国六朝古都所在地。文化底蕴十分雄厚。东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南京,一直在中国的清末、民国和近现代时期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重任。东南大学是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高等学府,也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
历史解释《卫风·淇奥》大致分为以宋儒为代表的"应用派"和以原始儒家、清儒为代表的"溯源派"。两派的分歧在于《大学》所引的《诗》能否用来解《诗》。宋儒多据孔子之言,穷经致用以解《诗》,主张以时代阐释化的《大学》解《诗》;原始儒家与清儒则由于政治、社会等时代因素倾向于溯源考据。现当代学者则考虑到原典的再生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侧重于"溯源派"解《诗》的方法,不主张以《大学》相关内容解《诗》。  相似文献   

15.
韩鹏 《现代装饰》2013,(3):202-203,217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最具普遍性的范畴,是最具深刻性和复杂性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和最高境界。道有天道和人道之分,天道学说是关于宇宙根本问题的学说,人道是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学说。老庄道家更加侧重于"天道"或"自然之道",孔孟儒家更加侧重于"人道"或"伦理之道"。"文以载道"是由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的观点,用以阐述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文所以载道也。"文学、艺术就是传播"道"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文以载道"中的"道"到底具有怎样的含义?是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之"天道",还是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之"人道"?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以辩证、多角度的眼光来理解"文"与"道"的含义。因此,"文"可宽泛地理解为包括各艺术门类在内的艺术,"道"则泛指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思想道德、理念精神和文化心态。"文以载道"可延伸理解为每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都负载着的时代精神、理念心态、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1)
"诚"就是"真实无妄",它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道。"信"其实可与"诚"互训,也是儒家道德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儒家诚信思想不仅倡导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真心诚意待人接物,而且主张在忠信的基础上,"信以诚之"。当然,诚信这种伦理原则现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职业道德了。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7)
<正>《求是》杂志第10期发表李军文章指出,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什么,怎么做,中央的要求很明确。通过"两学"达到"一做",中间的桥梁是"修",即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性觉悟。践行"君子之道",为政者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坚持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另一方面要牢记"安人""安百姓"的目标和使命,想百姓所思所盼,使百姓安居乐业。修齐治平提出后,成为无数志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21)
讲不讲礼仪是你个人的问题,而懂不懂礼仪是你的教养和素养问题。我们现在学习礼仪,使我们成为受欢迎的年轻人。而优雅的仪态礼仪是我们给人们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如果说,谦逊优雅、知书达理是青年人——中职生的"内修",那么,养成良好的体姿仪态,则是我们青年人——中职生不能忽视的"外炼"。  相似文献   

19.
德法关系     
《Planning》2017,(5)
<正>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释义】一个国家如果只靠政治和刑罚治理,百姓只是出于对外在惩罚的惧怕而不敢做坏事,但是老百姓并没有羞耻之心,而如果用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不仅不会做于社会稳定不利的事,而且还有羞耻之心和高尚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2)
章学诚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作于汉学排斥宋学,考据摒弃哲理的乾隆年间,他的治学"虚""实"兼顾,考据与义理一并强调,可谓拔出流俗独树一帜。难能可贵者又在于,《文史通义》中大量论述均与美学之方法论原理相通,即《文史通义》中富涵可以用历史美学的方法加以解读之内容。实斋论"诗史相通",谓历史书写当"蕴道而不言道",并把握情感的闸门,避免"情失则流,情失则溺,情失则偏",这些理论精华,足以为当今学界加以镜鉴。目前学界尚没有对《文史通义》进行历史美学解读之先例,本文作此尝试,意在引发学界对"历史美学"概念本身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