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236-237
从哲学实则是一种思维性质的视角入手,结合《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的部分章节进行阅读思考。根据主观认知上的考量,从两性、道德、生活等层面,由基础到高阶,挖掘历史上哲学家的态度与观点,并反馈于现实,探寻自身对于种种"大问题"的思考定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8):76-77
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家菲茨杰拉德写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以盖茨比为主人公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故事。本文分析了"美国梦"的产生与演变,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来分析"美国梦"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6)
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是马克思实现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中所体现的基本思考方式。在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中,其逻辑起点是"有界限的"(或"被限定的"),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别限定的对象的深入批判中,将其理论诉诸于现实的革命运动,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建立在创造未来社会的无限可能性上。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的探究可以引发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层理论思考。马克思"有限的"思考方式开启了不同于传统哲学的当代哲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8):1125-1126
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五味理论"的分析,阐明"治未病"当从"谨和五味"始。方法:对《黄帝内经》"五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与"治未病"理论的内在联系。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黄帝内经》"治未病"与"五味理论"有着密切联系。饮食做为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也是人体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到了"谨和五味",才能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结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五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之需,也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饮食五味的协调,关乎人体健康,也合乎《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主题,也是贯穿《概论》教学的纲与主线。结合《概论》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实际,将中国梦融入《概论》教学可设计三大教学模式:宏观历史格局下中国梦的理论教学专题模式;复兴"中国梦"视角下的主题教学讲座模式;践行"中国梦"社会行动中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4)
在《刺客聂隐娘》这部影片中,导演以中国传统"隐文化"为根基,将电影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将民族的过往与历史的思考蕴含于影片的深层结构中。影片深层结构中的"隐"在镜像中、人物情感中、核心人物中、主题中无处不在。在光影流转间,都可以感受到"隐"的"气息",仔细感悟,便能体会到"隐"在其中的乐趣。这种"隐"其实就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含而不放、隐而不露的"隐文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5):46-47
《牡丹亭》中"寻梦"和"玩真"两出十分独特,它们基本上属于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通过比较这两折唱词和宾白中的心理描写语言,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对深度剖析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形象与爱情,和《牡丹亭》的主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29)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思想史"的运用处,有许多不同意见。搞清楚"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之间的关系,对法学本科教育有很好的指引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引导理论法学,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规范、科学,便于明确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文章对"西方法律思想史"与"西方法哲学"的概念予以阐述,指出"西方法哲学"就是"西方法律思想史",并探讨了对教学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
孙正聿先生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从受教者的视角可将其教育理念与学术精神概括为尚"通"尊"理"。尚"通",是一种中华文化传统;尊"理",是一种现代文化精神。两者在《哲学通论》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并被赋予了时代性的内容和个体性的风格,具体体现为:以学以通用的方式"激发受教者的理论兴趣",以会合通连的方式"拓宽受教者的理论视野",以持论通达的方式"撞击受教者的理论思维",以启发通悟的方式"提升受教者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0.
郦伟  唐孝祥 《南方建筑》2014,(1):99-104
从历史研究、哲学研究和建筑学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何镜堂建筑论著的文本研究,指出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是在"实践—理论"的辩证互动中发展与成熟的;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形成与发展的哲学基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是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8):3-6
在众多文学史著作中,不少学者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散文《文学的"根"》对于"寻根文学"的发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对于"寻根文学"的创作实绩,在诸多的文学史著作中却众说纷纭。在1980年代的文学浪潮中,"寻根文学"在纵向上贯穿着80、90年代的文学、文化思潮,在横向上开启了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文学史对于这一话题的不断改写,让我们看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众多学者正在为建立纵观时代、横看世界的大文学史观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91-92
电影《一九四二》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而成,电影忠实于原著小说,在主题上都表现了对民族灾难的再现、对乡土情怀的流露、对国民性的叩问、对生存与希望的思考、对人性与尊严的拷问等。在叙事手法上,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线索有所变化,情节有所增删,人物设置也有较大的突破。在改编的基础上,电影运用了黑色幽默的艺术手法和原汁原味的河南方言,增加了黑猫、风车和"圣经"等意象。电影的改编,在成功地表现灾难主题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顾孟潮 《重庆建筑》2011,10(11):57-57
<正>探寻建筑哲学真谛之路是没有止境的。《建筑哲学概论》是我力图从哲学层次对建筑本质进行的认知。在审理这册书稿时,我回顾了自己漫长的建筑哲学思考过程,它是与我同样漫长的建筑职业道路相伴相随的。建筑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内容博大精深,并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探寻建筑哲学真谛之路就更为艰难曲折了。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1,(4)
中国哲学中是否有真理概念不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判断问题,关键是对"真理"及其"有无"实质的具体分析与阐释。在西方哲学中,"真理"及其核心地位折射出希腊哲学认识中心取向、纯粹理论思辨的精神追求与竞争性文化品格及其二值逻辑前提。作为中国哲学中"真"的对位概念,"道"的实用理性特性与"并行不悖"的逻辑品格与西方哲学大异其趣。准此,陈汉生所提出的中国哲学中并无"真理"概念的位置不但可以由汉语中真理"这个词"(包括同义词)的缺乏得到印证,更可以由中国传统反映在"道"概念上的实用理性品格及汉语世界中实无"叫真"语用"这回事"获得理论解释和论证,后者与"语法、逻辑、修辞"西方"三艺"在中文世界的阙如恰成映照。在中西哲学的"双向格义"中,中国哲学中"真理"之阙得以证成,其文化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3)
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0,(1)
"做哲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看待哲学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鲜方式,并构成引起学界热烈反响的讨论话题。英美多部相关做哲学的经典著作的引入,更使做哲学的性质、意义和如何做哲学的讨论引向深入。与传统哲学研究不同,做哲学是一种依照内在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训练以探究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哲学操作、哲学活动,展示的是一种哲学性思考和论辩的过程。实际上,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以及现代语言逻辑分析哲学已触及到做哲学问题的思考并予以了一定的论述,只是这种认识和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一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活动过程屈位于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和判断结论的意义。要做哲学和做好哲学,内在地蕴涵着人类的惊异之心、实践与生活本身、哲学性思维与写作训练、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四大面向问题。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
哲学通论》作为一部专著性教材,其总问题("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提出、论证和破解,蕴含着"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这主要体现在《哲学通论》对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的反思与批判等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中。《哲学通论》所彰显的"历史的内涵逻辑"及其方法论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哲学史观为核心理念,融通"中外哲学史",容涵"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史论结合"等方法论原则的内涵逻辑。沿着《哲学通论》所开辟的哲学理论空间和思想道路,在新时代,我们只有继续坚持这一方法论原则,张扬和彰显哲学创新的主体自我意识,才能在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中推动哲学理念创新,继而推动"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施索 《华中建筑》2014,(8):107-110
从目前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经济增长滞缓"威胁与服务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出发,通过以建筑与城乡规划领域的"退二进三"为研究视角,探寻"退二进三"在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以及实践内容,以期深刻理解"退二进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制约因素。通过对目前"退二进三"出现问题的思考,分析、探寻"退二进三"如何在建筑与城乡规划领域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2)
<正>编者按:本期专题刊发的是第十二届《哲学分析》论坛"走向伦理精神——樊浩教授学术作品研讨会"的三篇论文以及樊浩教授的回应文章。杨国荣教授的《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以形上与形下的互动、理论与历史的互动以及新概念的生成来概括樊浩教授研究工作的三个特点。杨国荣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6)
《变形记》作为著名作家卡夫卡的经典代表之作,这部作品一直备受广大读者与研究学者的喜爱及关注,成为了一部容纳了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研究蓝本。卡夫卡在创作《变形记》时因融入了过多关于他自身的真实生活写照及情感体验,包括他对父亲的情感倾诉、其自身的生活感悟等,于是乎这部作品便具有了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在此,本文将深入分析与解读《变形记》中的"父亲"与"我",阐释《变形记》与"父亲"、与卡夫卡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