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6)
《图兰朵》是一部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的经典歌剧,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为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剧中《茉莉花》的六次变奏,让观众在欣赏东方文化魅力的同时给大家以不同的心灵感受与情感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博采东西方之所长的华裔导演李安,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的造诣都已高出了大部分的国际导演。李安借以大众心理为第一考量,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我国电影更加积极和完整的发展。而他拥有的个人特殊魅力和电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光影风格。本文从色相和戒律两个方面,分析李安电影《色戒》的多样化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权衡,追寻其票房大卖的内在原因,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以不断完善目前的评判家和媒体人对于李安电影中的各类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
在绘画艺术中,女神形象的呈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顾恺之《洛神赋图》与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作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作品,对于洛神与维纳斯两位女神形象的描绘皆有独特艺术魅力。以《洛神赋图》和《维纳斯的诞生》为视点,运用文艺美学和艺术学的相关理论,探究《洛神赋图》与《维纳斯的诞生》的画面背景、绘画主要人物、绘画表现技法的差异,在研究中西方不同绘画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以求达到对绘画图本差异、社会意识差异以及画家内心审美世界的探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0)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主流。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译者创作出了多样化的《道德经》英译文本。本文认为《道德经》英译文本的多样性受著作原文因素、译者因素、受众需求、社会背景等影响,因而出现了多样化的英译文本,体现了不同译者对文化的不同解读,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研究《道德经》英文译本多样性的原因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道德经》的理解,并且对《道德经》英语翻译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6)
学习一种语言其本质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可以说学习英语,其本质是在学习英语文化,即西方文化。《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经常被标注为西方之书,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支柱。本文主要从《圣经》对英语文化的影响,对西方文学的影响以及对英语人名、英语典故、英语习语、英语格言的影响,说明《圣经》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起着莫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与《曲阜宣言》的产生背景与文化取向,力图解读二者在中国文物建筑维修工作中不同的侧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1)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主线,从影片体现出的各种矛盾场景来分析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刮痧在影片中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疾病引申为一种文化瘀病,这种病需要通过刮痧才能使一个经脉的两端连接起来,通过活血化瘀的作用,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沟通起来。当然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只有通过交流与沟通,互相尊重与理解,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这对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刘天华是位杰出的民族器乐创新者。本文通过阐述刘天华的一首琵琶独奏曲《虚籁》进行分析,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及创作和演奏中如何将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加以融合。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剧作在西方国家广为传播,中国经典元杂剧《赵氏孤儿》,曾在法、英、德、俄等国传播,也在意大利和波兰等国有过改编本问世。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中国孤儿》便是由法国作家伏尔泰改编。《中国孤儿》在选材上模仿《赵氏孤儿》,故事结构大同小异,但情节开展却与其大相径庭。《中国孤儿》在西方世界的流行,反应出了文化传播的规律,分析这一规律,给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4)
本文通过对火爆全球的《江南style》和《最炫民族风》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探讨"文化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一个民族大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不得不靠向世界"主流文化模式",采取"主流的话语形式"才更容易融入另一种民族文化的视野之中,整个世界文化趋向一致,这不仅是对各种不同民族文化的背弃,更使得整个人类面临着文化稀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3)
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与康熙年间焦秉贞的《桐荫仕女图》虽然在手法和意趣上都存在很大不同,但两幅画在主题与构图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二者同属于仕女画,都反映了建筑背景下的女性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笔者从女性形象的刻画、绘画媒材的选择、透视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在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后,中国画所受西画之影响。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4)
在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存在既是自由的,又是痛苦的。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在某些维度反映了西方人在革命背景下存在的处境,而中国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展现了东方人在革命背景下的挣扎与痛苦。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视阙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革命时代,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建构自我本质的充要条件,然而,这种自由往往辗转于人伦与信仰之间,自由选择的行为和结果却是令人痛苦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3)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各自代表着东西方戏剧文学的最高成就,他们的爱情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都描写了生死与共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倾心,情意缠绵,柳梦梅与杜丽娘在梦中相遇,一往情深。本文旨在从剧作的主人公、主题意蕴及悲剧结局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析中西方文化观念、审美心理和美学追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14)
《老子》是中国先秦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著作,既博大精深又浪漫雄奇,其思想、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圣经》是基督教的圣典,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文化元典,《老子》和《圣经》中所展现的不同的智慧观,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展现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智慧的深层意味和核心价值。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两书中的智慧观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通之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有魅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5):226-227
伴随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文化交流更是在各国交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和美国都是在国际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而电影又是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它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主流文化,本文通过分析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中故事背景、熊猫形象和电影价值观的融合现象,从中可以发现,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包括熊猫、功夫、吊脚楼、绸带舞等浅层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融合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功夫熊猫》为代表的中美合拍影片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差异,从而使世界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3):61-62
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对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长,翻译成的语言最多,流行最广而读者面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部书。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记载了源远流长的蒙古族人民文化传统,描写英雄江格尔誓死保卫宝木巴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传奇事迹。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都具备的三个神话原型:父亲,儿子,和蛇,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对应之处,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的神话原型,可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作品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2)
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展现了第二代华裔女性如何挣扎在父母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中,一方面她们很难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领悟故土传统价值观念的真谛,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在夹缝中进退维谷。通过对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及美国女儿婚姻的不幸的解读,探讨了被白人主流社会和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的"边缘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1,(1)
学科融合的教学层见叠出,不同学科如何依托一个文本、在一节课中实现融合?从《楚汉相争:利与势的较量》学科融合课生发思考:学科融合教学要在整合中生成新的主题;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融合过程中,强调思维冲突,保留各自学科的痕迹,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相似文献   

19.
丁光辉 《建筑师》2019,(4):45-53
英国文化理论家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认为,一段时期内的文化包含支配性的、新兴的和残余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一个动态冲突、不断谈判的过程。他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一般文化生产的动态,也包括建筑文化的演变,可以作为一个概念分析工具来研究《建筑师》杂志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文化争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建筑师》杂志的编辑和作者有培育和塑造现代建筑话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它试图颠覆与传统话语相互纠缠的主流或支配性文化立场——强调风格、形似或神似,以及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等。这种思想争鸣体现在《建筑师》杂志对建筑讨论和批评的长期介入,特别是发表建筑评论、组织全国大学生设计和论文竞赛,以及持续翻译和引介西方建筑理论特别是与空间相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
《尔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就其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汉代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尔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从《尔雅》的背景、研究历史出发,来浅析《尔雅》的发展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