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Planning》2020,(2)
列宁在俄国革命的探索与实践中,从俄国旧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出发,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立场、以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取向与文化革命上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文化批判思想。列宁在意识形态上的批判取向,展现了对旧社会的宗教批判、道德批判、哲学批判,是具有革命实践取向的文化批判。列宁在文化革命上的实践逻辑,体现了在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基础上通过文化革命来扫除文化障碍,从而推动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以及俄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20)
果戈里是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运用轻松的创作手法,以讽刺的态度,深刻的揭示了俄罗斯社会与政治的黑暗,《外套》是果戈里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所批判的是俄国腐朽的官僚制度与沙皇统治。文章通过对这部作品讽刺艺术的探究,以希望对果戈里的文学创作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和十七日列宁口授了这篇《论我国革命》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所写的《革命札记》第三卷和第四卷相关观点的评述。列宁通过对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革命札记》一书错误观点出发主要对否定社会主义革命的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的错误观点的回应,进而对经济比较落后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20)
《复活》这部作品,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成功的作品之一。小说中作者塑造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位灵魂忏悔的贵族形象;而玛斯洛娃却是一个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此外还有谢基尼娜、西蒙松等一些代表俄国黑暗教会、贫苦农民的形象。在《复活》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十九世纪俄国黑暗的统治,同时,这也是作者在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一种申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2)
契柯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大都是对俄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变色龙》是其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小说,小说中主人公那阿谀奉承的嘴脸是对俄国社会黑暗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3):110-112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历经多次修改与改编,进而凸显不同阶段"时髦文化"的特质及社会影像化的需求,但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本人与作品变迁的内在裂隙。侠义情感和民间文化的革命转化成为《铁道游击队》的文本修改、版本传播和艺术改变的核心内容。作者刘知侠在文化与政治的夹缝中坚守着对民间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其潜在写作在总体上消融了革命二元对立的强化。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
电影《日瓦戈医生》是导演大卫﹒里恩的作品,改编自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影片呈现了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悲壮的爱情。本文试图从影片中体现出的"矛盾"和"爱"两个方面赏析,解读在俄国大革命背景下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列夫·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形象各异的女性。其对女性的思考与关注,是其人道主义精神的一个体现。女性形象塑造反映了托翁的妇女观,同时也揭示了俄国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和作者对俄国社会前途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社会凝结器”是俄国十月革命以来最有启发性的先锋派的重要建筑理念之一。在它形成过程中,包含社会经济、物质基础与建筑乌托邦畅想的紧密联合,以及具体的建筑空间的实现,如公共住宅、工人俱乐部、城市微社区规划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尝试。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凝结器”这一理念进行系统的梳理、广泛的研究及审视,阐述它对西方的广泛影响,揭示其作为21世纪激发建筑思想再创造与实践源泉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5):60-65
对革命性质的判断,直接影响着革命策略的制定及革命力量的定位。关于列宁对俄国三次革命(1905-1907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性质的判断,传统观点认为前两次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较新的研究则倾向于认为,十月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对三次革命性质的判断都是民主革命。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十月革命的定性上。列宁对革命性质的判断,始终围绕如何使俄国革命尽快走向社会主义这个中心。立足经济发展状况,列宁认为俄国三次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基于无产阶级同盟者的成分分析,列宁断定俄国三次革命都属于民主革命;以政权更替为标准,列宁肯定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1)
《罪与罚》中,作者把故事锁定在农奴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将拉斯柯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自我反悟的人生经历,在描写紧张的故事情节和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上彰显了出来。而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值得推敲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心理与人生反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并对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进行阐释,从而得到对这部作品最真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塔夫里以俄国导演爱森斯坦对皮拉内西的研究技巧为出发点,对历史先锋派的内在困境作出分析,指出从启蒙时期开始这一内在困境就已保存在这些作品中。由于爱森斯坦所处的时代特殊,这一矛盾被体现出来——结果就是,现实主义成为先锋派的继承人,两者并非敌对,而是一直相依相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
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尽管已经深入,但不少革命知识流动中的细节还值得深入讨论,从受众(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角度进行探讨无疑能加深我们对这场革命的理解。本文尝试讨论孙中山怎样进行革命动员(包括即兴式的口头宣讲、面对面的个别谈话等方式),从细微处解读孙氏的革命宣传策略;还引入革命知识制作与流动的生活场景学堂、演讲,留意革命仪式的变易,以及演讲者与听众的互动。期待通过这些侧面,揭示辛亥革命是如何兴起与革命知识是怎样被制作与流动的,进而理解当时的革命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1)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可以向欣赏者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表现出音乐本身丰富而深入的感情内涵,当欣赏者通过自身的融入和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达到某一程度的共鸣时才能体现出作品传达的真正含义。《我爱你,中华》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声乐作品,由著名诗人、作家苏阿芒作词,作曲家敖昌群作曲。歌曲旋律中一系列的弱起节拍可使演唱者更好地去抒发歌曲的情感,为了更好的诠释作品,更好的去演唱作品,例如作品的节奏、情感、音色等。本文会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唱感情、咬字吐字等进行研究,通过笔者自身对声乐、对作品的理解去分析、谈论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0)
《复活》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代表作,该部小说从道德视角入手,通过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世界的复活、婚姻追求和社会批判等等,反映了主人公们的道德主义世界变化,展现了小说的道德主义思想关怀,表达了作者托尔斯泰真实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对当今中西方道德文明建设具有很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列夏庚是俄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军事画家,他遵循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与创作原则,作品主要以军事题材和风景民俗画为主,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并且真实地记录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魏列夏庚的绘画不仅代表了俄罗斯民族文化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他绘画里所传达出的思想性也充满了浓重的人道主义精神,画家对战争的批判态度,对生命与人性的尊重深刻诠释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精髓。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6)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思想深刻,文化底蕴深厚。通过讲述祥子买车的艰辛过程,本文分别从对社会的批判、对个人主义的反对、温情的人道主义、深刻的思想启蒙四个方面,着重分析了这部作品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0)
本文以拉季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作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的流放经历为例,在研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对俄国作家各类"流放情结"作品,包括革命家政论作品中的流放现象进行分析,藉以揭示"流放情结"对于俄国文学的意义及其对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安东尼奥·高迪生平的介绍以及对高迪建筑的分析,让人们深入地了解伟大建筑师高迪及其建筑作品。高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班牙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师,本文从阿拉伯摩尔风格、新哥特主义和"新艺术"混合风格、有机风格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迪建筑的艺术特色,结合高迪的生平及传世之作,具体诠释了高迪"回归自然"的建筑设计理念,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高迪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3):39-44
党的自我革命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关键一招,有其内在的学理依据和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围绕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内在依据和内在逻辑进行了持续性的探讨,指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实现同向发力。近年来,随着革命话语的重新回归,学界围绕党的自我革命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在概念的权威界定上、在内在依据的深入挖掘上、在内在逻辑的研究强化上和在纵深发展的战略探析上仍需要进一步深化。今后,学界应在研究的内容、视野和方法上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为新时代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