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阜新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复杂性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浜葭 《煤矿开采》2004,9(2):10-13
阜新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包括由于地下采动引起的地质灾害,还包括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和地下水资源污染,因此该地区的生态破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中极具复杂性和典型性。在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和地下水污染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破坏的原因,并从宏观上介绍了整治对策,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重构具有实际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海州露天煤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煤矿闭坑后环境影响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土地资源的再利用.研究了生态恢复目标的确定、植被的重建技术的选择、基质改良、物种选择、种植与管理、监测与评价和后期的维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用平朔矿区1985-2005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长期实验数据积累,采用系统回顾法、趋势外推法、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农业生态工程等技术和方法,从平朔矿区重建生态系统现状评价入手,构建矿区生态资源数据库,并选择矿区复垦土地利用现状、复垦土地质量和重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标作为评价基础资料,对其复垦土地适宜性、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承载力、生态健康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研究生态脆弱矿区重建生态系统的土地开发利用调控机理与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针对阜新地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典型性,分析了该地区空气污染、地质灾害、土地荒漠化及生态破坏的原因,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了定量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针对突出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提出合理性的治理建议和保护措施。以青海省乐都区茶马沟石英岩矿为例,通过实地地质调查,结合开采、遥感及其他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搭建层级结构模型,使用MATLAB计算每个指标权重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样本进行计算及综合评价,最终借助ArcGIS对矿区进行网格化处理分区。结果显示,茶马沟矿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存在不稳定斜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水土环境污染,其中不稳定斜坡发育程度大,危害程度高、危险性大,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影响程度较大。矿区综合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等级为Ⅱ级(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严重区(Ⅰ)面积约6.4 hm2,较严重区(Ⅱ)面积约14.56 hm2,较轻区(Ⅲ)面积约18.24 hm2。根据评价及分区模型,对茶马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行了有效的土地恢复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力争实现矿山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对保障生存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脆弱区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生态评价方法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矿山土地生态复垦优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中国矿山工程》2009,38(4):38-40,44
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矿山生态复垦优化的方法及操作过程.以陕西某矿山土地复垦工程为例.从确定复垦范围、进行生态调查并建立数据库,土地生态复垦优化计算工具的选择和开发,土地破坏程度综合评价,待复垦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及土地生态复垦模式的优化选择方面论述了该矿山土地复垦工程的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煤矿面临关闭或已关闭,产生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在对河北省主要矿区关闭煤矿山多要素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煤矿关闭退出后存在的各种地质灾害与残存可观的矿井资源.以关闭矿山生态修复为目的 ,详细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分别从地质灾害防治、残存剩余矿井资源、地形地貌景观和土地资源占用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9.
浅谈肥城煤田大封煤矿闭坑后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琼  张正贤  樊省状 《采矿技术》2006,6(3):375-376,384
煤矿闭坑后,如果管理和治理不当,将会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问题.对大封煤矿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地破坏等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认为煤矿闭坑后应注意闭坑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掌握湖南某铁矿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并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详细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特征,分别从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程度、含水层破坏程度、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和土地资源影响程度等方面对矿区地质环境进行了详细评价。结果表明:由地质灾害引起的地表塌陷和裂缝较严重;随意堆砌的尾砂和废石对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土地资源的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对地表塌陷区进行回填,利用灌注水泥砂浆的方法回填封堵地表裂缝,在矿区附近规划渣场并将尾砂及废石运输至该渣场,采用植草种树等方式进行矿区生态修复,取得了理想效果,对于类似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四川地质灾害背景下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等地质灾害,不仅破坏力强,且常常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四川省是我国著名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尤其2008年的“5·12”大地震及此后频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伤害,也使其境内的5项世界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四川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集中、连锁反应大、成灾模式清楚的特点,依托地学原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灾害发生频率,并建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遗产地的潜在威胁进行对比分析。此外,根据震后灾害的特点和遗产保护及修复的经验,提出遗产地管理的几点建议,试图为地质灾害多发区遗产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煤电建设用地引发的地质灾害预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阳泉市南煤集团煤电一体化发电工程项目为例,对该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了预测。指出该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本文分别对工程建设引发加剧这几种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并对地质灾害点防治划分了等级,提出了对建设用地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各项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开展重要地质灾害区调查评价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 ,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已全面启动 ,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评价方法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显得迫切而重要。本文根据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探讨了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从社会对项目需求程度和项目对社会效益与影响两方面选择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威胁重。研究基于2015年底的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统计数据,分析研究了山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山西主要地质灾害隐患以小型崩塌地质灾害为主,占全省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71%。临汾市、吕梁市、忻州市灾害隐患点数量最多,阳泉市数量最少。全省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和滑坡为主。泥石流灾害的死亡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占因灾死亡人数的63%。临汾因灾死亡人数占全省因灾死亡的60%。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多地分布在黄土高原地貌、松散土岩体、450~500 mm降雨量地区。盆地地貌、岩浆岩体、小于400 mm降雨量地区隐患点数量最少。全省79%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自然因素诱发,44%的崩塌灾害隐患为人类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5.
冯朝斌 《中州煤炭》2023,(5):150-155
废旧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破坏严重,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矿山因开采形成采坑8处,周边高陡边坡分布了大量危岩体,当雨季出现时极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同时,废弃采坑和高陡边坡对矿区地形地貌景观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采取边坡修整工程、场地平整工程、排水沟工程、垫渣和覆土工程、生物工程等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矿山修复整治等,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矿区地貌景观,减轻了对土地及地下水资源破坏,改善了矿区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恢复耕地16.46 hm2、草地3.37 hm2、林地1.63 hm2,缓解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秦莹 《煤炭技术》2012,31(1):136-137
讨论了国内外对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重点提出了采矿诱发地质灾害环境条件因素分析、分级评价研究及区域性评价研究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充分考虑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特点的基础上,选取矿山开采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规模、地质灾害威胁人员数量、矿山设施挖损或压占破坏土地后地面主导坡度、挖损最大深度或压占堆积物最大高度、挖损体积或堆积物体积、损毁土地面积6个评价因子,建立了适合该地区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法以新疆地区11个矿山的72个评价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模型。用新疆哈密市裤子山饰面石材花岗岩矿9个矿山单元进行模型准确性检验,检验结果理想。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新疆地区非金属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价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立矿山公园是地质环境保护的一项创新举措,但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对典型动力地质现象的特别保护。同时由于煤矿自身属性相对特殊,煤炭开发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效应,对公园的后续建设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曾发生过震灾、岩溶和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近年来,开滦因地制宜地实施塌陷区治理、土地复垦和矿井水合理利用等,明显改善了矿区的地质环境,着力从根本上减少灾害的发生。但是那些潜在的、突发性的和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唐山平原区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面沉降)为评判因子,进行定量的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唐山市重度危险区占5%,较重危险区占13%,两者之和占18%;中度危险区占47.13%,轻度危险区占34.87%,两者之和占82%。这说明,从总体上看,唐山平原区大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较低,但重度危险区大部分是人口密度大、工业密集的唐山市区,因此绝不能忽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分析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采用GIS的综合评价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该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71处,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次数较多,并选定研究区降水量、地形坡度、断层、海拔高度、岩土体类型以及人工工程活动6项影响因子作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项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研究结果为:该研究区地质灾害划分为9个高易发区域,14个中度易发区域,1个低易发区域和13个不易发区域。研究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