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21种不同结构参数的铝制扭带分别置入换热管进行冷态和热态实验,研究并分析了换热管内置开三角形边槽扭带的阻力和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插入开边槽扭带后管内的流动阻力和传热系数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相应的阻力系数关联式和换热系数关联式。由强化传热性能评价分析,得到评价因子φ=1.05~1.35,证明了所研究的扭带具有强化传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云南化工》2019,(9):30-32
通过数值模拟对内置偏心多螺旋扭带换热管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换热管的对流传热强度随着扭带数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扭带扭率的减小而提高。流动阻力损失相对于空管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传热性能评价指标在湍流时普遍较低,故多螺旋扭带换热管的使用应考虑流动阻力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螺旋形扭带阻力与传热特性,选取了不同宽度(6、7和8 mm)的3种扭率(2.0、3.0、4.0)、3种螺距比(1.5、2.0、2.5)的参数组合下共27根螺旋形扭带插入换热管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插入螺旋形扭带后换热管内流动阻力和传热效果都有明显提高.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阻力系数和努赛尔数关联式.并且由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分析,在实验雷诺数范围内得出强化传热综合性能评价因子φ=1.063~1.587,证明了实验研究的扭带具有强化传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模拟对内置交错螺旋扭带换热管的传热性能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换热管的对流传热强度随着扭带偏心率的增加而提高。流动阻力损失随着扭带偏心率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偏心率为0. 2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偏心率的增加,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在Re=1000时,持续提高;在Re=10000时,先下降后提高。由此表明,在不同流动状态下,应选择不同的扭带偏心率来提高换热管综合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5.
李佳豪  虞斌  江超  吕林 《化工机械》2024,51(3):375-381
为了研究碳化硅换热管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达到增强综合换热能力的目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置4种不同结构扭带的换热管进行分析,确定四叶扭带模型作为后续研究对象,对比了在4种自定义的节距和宽度两种结构参数下,不同入口风速工况的换热管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扭带宽度对换热管的换热能力相较于节距具有更显著的强化作用,四叶扭带节距为360 mm、宽度为45 mm时换热管的综合换热能力最强,为1.59,此时换热管的努塞尔数相较光管提升了244.37%.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的宽型扭带在上行换热管内进行阻力特性试验研究,通过对扭带阻力的分析,得出了阻力关联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宽型扭带具有在线除垢、防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行换热管内宽型扭带的转动特性实验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宽型扭带在上行换热管内进行转动特性实验研究.通过对扭带转速的分析,得出了转速关联经验公式,实验结果表明宽型扭带具有在线除垢防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Ф42mm换热管插入扭带后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插入扭带以后,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均增加,并且二者均随扭带的带宽增大而增大;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插入铝制扭带后换热管摩擦阻力系数关联式和给热系数关联式;对插入扭带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性能评价分析,传热性能评价因子的数值在1.09~1.44范围之间,研究的扭带均具有强化传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Ф42mm换热管插入扭带后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插入扭带以后,传热系数和流动阻力均增加,并且二者均随扭带的带宽增大而增大;通过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插入铝制扭带后换热管摩擦阻力系数关联式和给热系数关联式;对插入扭带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性能评价分析,传热性能评价因子的数值在1.09~1.44范围之间,研究的扭带均具有强化传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插扭带式换热管换热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管内流动与传热特征,研究了扭带尺寸参数对管内流动与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扭带余隙率增大,传热系数逐渐减小,传热性能降低,但过小的余隙率会增大摩擦阻力。传热系数随扭距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阻力系数随扭距增加逐渐减小。综合考虑扭带参数对传热与流动的影响,对换热管内置扭带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内置叶片开槽间断型转子换热管的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雷诺数为15000~45000范围内对光管进行了验证性实验,得出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误差分别在-3.0%~+3.5%和9.0%以内。在实验条件下,内置叶片开槽间断型转子的换热管与光管相比,努塞尔数Nu和阻力系数f分别平均提高了70.03%和83.88%。通过综合性能评价得出PEC值在1.38~1.40之间。  相似文献   

12.
郝国永  张莹莹  高磊  于宵航  吴亮 《当代化工》2014,(12):2572-2575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新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管束结构发展进展,从管程、壳程两个方面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管束结构改进及强化传热机理,并且介绍了几种新型结构在实际生产中的成功应用及其强化传热特点。最后为换热器管束结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张勇  闫媛媛  杨飞 《广东化工》2012,39(18):107-108,70
指出了传统单弓形管壳式换热器存在的缺点,分别从强化传热和优化壳程压降两个方匾论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并对备类强化传热和优化压降的机理做了介绍,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管壳式换热器的理念,为管壳式换热器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轮亭  邱丽灿  王臣 《当代化工》2014,(11):2322-2324,2327
管壳式换热器在石油化工领域应用广泛,其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与国外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分别从管侧、壳侧和整体结构改进三方面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效果及特点,最后提出了强化传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将9种不同结构尺寸的螺线线圈分别置入换热管内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其阻力和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Re下,管内插入螺旋线圈后流体压降和传热系数都有较大提高。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压降增量和传热系数关联式。由传热性能分析,得到了综合评价因子φ=0.77~1.60,为如何选用性能优越的螺旋线圈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of the non-boiling annular two-phase flow of air-water in a small vertical tube with uniform wall heat flux was studied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A simplified two-phase flow boundary layer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water film attached to the wall, and from the liquid film thickness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of the annular two-phase flow were obtained. Theoretical equations and semi-theoretical equations were proposed for predicting the evaporative heat transfer of the annular two-phase flow of air-water in a small vertical tube. The semi-theoretical prediction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mechanism of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s the evaporation of the thin liquid film attached on the wall.  相似文献   

17.
赵本华  何雪涛  丁玉梅  关昌峰  阎华  杨卫民 《广州化工》2011,39(10):157-159,170
通过在安装有不同组合式旋向交叉转子的管壳式换热器上进行传热实验.结果表明,旋向交叉转子能够平均提高总传热系数K达到35%以上,随着管程流量增加,强化传热效果更好;在实验的换热管长度内安装整体组合式转子比分段组合式转子的换热管总传热系数提高5%~10%左右.  相似文献   

18.
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换热与压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云龙  孙斌  张玲  李岩  洪文鹏 《化学工程》2004,32(6):27-30,34
从实际工程设计出发,对多头螺旋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头螺旋管束受热面结构的设计方法,推荐了螺旋管内外的传热系数和压降的计算关系式。并对200MW蒸汽发生器进行了实例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