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评价塑身衣的穿着舒适性,提出一种客观分析塑身衣压力舒适性的方法。选择一款基础型调整型塑身上衣为研究对象,面料选用网眼布,选取28个人体压力测量点,利用CLO 3D软件完成虚拟试穿并测量各测试点在人体29个不同动作下的虚拟压力。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人体各部位对压力舒适性的贡献系数,并用棉质塑身衣验证结论。结果表明,腰腹部对女性调整型塑身衣压力舒适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胸、背、后腰和侧缝,而且面料不会影响人体部位对压力舒适性贡献系数的相对大小。该研究方法也可用于分析其他紧身服装的压力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塑身衣的塑身效果和舒适性的平衡问题,参照人体工效学、材料组织选择以及脂肪可流动等原理对塑身衣进行分区设计,根据160/84B型号并按照围度档差-5、-4、-3、-2、-1、0 cm制作6件不同宽裕量的塑身样衣用于穿着实验,以5名体型符合号型区间的女性为实验对象,测试其穿着前后人体各部位数据的差异和压力舒适性。根据实验结果对塑身衣提出不同优化方案,并对各优化方案进行检验以得到最优设计方案。结果表明:在侧腰点附近部位使用罗纹3×1,在前侧腹点附近使用罗纹5×1时可以在保证塑身效果的同时提高其压力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天员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肌肉骨骼去重力性适应问题,以人体生物力学与服装功效学为研究背景,介绍了对抗微重力环境的压力服装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空间站现用压力服装和文献报道中的原型服装的对抗机制和结构功效特点,总结并完善现有评价方法。研究认为:该类压力服装存在重力加载量不足、性能测试单一的问题,应深入优化纺织成形工艺,探究服装力学性能与人体所需载荷的关系,结合多学科技术,全面评价服装加载功能性、穿着舒适性和人体生理适应性;研发持久稳定、透湿舒适的新型材料,提高评价方法的智能化和准确性以及将该航空压力服装技术转化为卧床患者康复措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连体塑身衣面料拉伸率与服装压的关系,制作款式相同,但面料、尺寸不同的样衣共21件,通过测试其穿着在160/84A标准人台上各部位的压强值,分析塑身衣面料拉伸率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面料、尺寸塑身衣对其着装压力舒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面料拉伸率与压强存在相关关系,可根据其回归方程确...  相似文献   

5.
针对袜子压力舒适性的研究现状,分析人体和袜子自身两方面对袜子压力舒适性的影响,从客观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袜子压力舒适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并探讨袜子压力舒适性的研究趋势,指出未来研究方向集中在功能性压力袜的动态压力预测、压力分布预测、开发工艺及理论方面,为袜子开发及压力舒适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服装功能性产品设计需求出发,介绍了CFD技术在人体生理模型、着装舒适性模型及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给出了用CFD建立服装舒适性模型的实例,展望了CFD技术在服装舒适性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服装着装舒适性、功能性、美观性,更好地利用服装压,阐述服装压的形成过程,总结服装压对人体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不同品类产品和身体不同部位的压力阈值、压力感受的影响因素,以及现有服装压力测试方法和常用传感器的种类与优缺点。对国内外服装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未来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服装舒适性与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吕进 《棉纺织技术》1999,27(8):460-462
对影响服装舒适性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研究纤维,织物的各种性能与服装舒适性的关系以及人体生理舒适要求,形态舒适要求与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提高服装的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服装压力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平  夏涛  李俊 《纺织导报》2007,(12):98-100
服装压力是指人体穿着服装所受到的压力,其形成可归结为3个方面:服装重量形成的压力、服装横向束缚形成的压力和运动时与服装接触而产生的压力.合适的服装压力对人体塑形、运动防护及烧伤病人治疗恢复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过高的压力也会对人体生理健康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关于服装压的研究测试是服装舒适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赵蒙蒙  柯莹  王发明  李俊 《纺织学报》2019,40(3):183-188
为揭示通风服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机制,阐明通风服与人体之间的热湿传递关系,在介绍通风服的起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重点论述了通风服热舒适性的研究方法:出汗暖体假人测试法、人体着装实验法和数值模型构建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通风服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机制是一门集环境传热学、人体生理传热学、服装面料学以及流体力学交叉结合的工程问题。最后对通风服热舒适性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未来将在通风服衣下气流的精确测量与仿真,衣下气流和热流数值模型的构建以及通风引起的局部和整体热舒适不匀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服装压力分布及预测的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蕊  陈东生  范雪荣  王强 《纺织学报》2010,31(4):139-144
服装压力是评价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从影响服装压力分布的因素入手,总结了目前服装压力分布及预测的主要研究方法,阐述现有服装压力研究的优缺点,指出服装性能与人体机能的有机结合、三维人体模型的完善以及人体和服装动态接触压力预测系统的建立是压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出现有的服装压力预测模型由于其计算量大,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如何建立有效的服装压力分布预测模型,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进一步研究服装压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马亮  李俊 《纺织学报》2022,43(6):206-214
为了使防寒服装更好地满足人体各部位冷防护差异化需求,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特性,针对各类电子、通信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在防寒服中有效应用的问题,在总结防寒服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聚焦4类技术问题详细探究其在防寒服中的应用难点及制约因素,包括人体与环境动态信号的采集与传输技术、加热元件的应用模式、温度控制算法的实现方法及人体热生理模型的应用。研究发现:信号监测与传输功能在防寒服中的应用程度低,加热单元的布局方式尚无夯实理论支撑,温控算法的设计缺乏对人体生理需求的机理性分析,人体热生理模型的应用局限较多;最后指出研究功能集成度高、可满足不同群体热生理需求的非均匀智能温控防寒服且构建完整的性能评价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和适应服装智能化发展大环境,通过查阅文献,总结运动过程中身体易损伤部位,在紧身运动服相应部位置入柔性压力传感器,运用特定电路、无线通信技术和数据处理系统将人体与服装之间的压力变化转化为在终端显示设备中的数据,结合服装结构设计和面料选取进行了整体设计.研发了既满足身体舒适性要求又可以达到运动...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热疗纺织品的实际应用、疗效评价、使用安全性及热舒适性等问题,总结了具有热敷、热疗及其他保健作用的可穿戴产品的研究、应用及发展现状。首先,将热疗产品分为电加热、红外线发热两类,分析现阶段热疗纺织品的热性能测试及治疗疗效评估方法,分别从人体热生理实验、动物实验优缺点来阐述不同实验方法对热性能预测的影响。然后,通过可穿戴式热疗产品传热机制的研究,阐述了皮肤传热模型与纺织品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有限元模拟在人体皮肤组织及纺织品热传递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全面准确地模拟人体生物组织与纺织品的热传递系统,建立可穿戴热疗纺织品的热舒适性及治疗安全性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东平  夏涛  李俊 《纺织导报》2007,(11):98-100
从人的舒适性来看,主观上要求服装应使人感到冷暖舒适、松紧适度且柔软.因此服装压力或松紧度是服装舒适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胸-胸部有限元力学模型可用于分析服装与人体间接触力学问题,有必要探索二者作用机制。文章从文胸-胸部有限元力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出发,对文胸和胸部的几何模型构建、材料属性设置、网格划分及接触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目前该类模型在压力分布预测、塑形效果预测和位移分布预测方面的应用。最后指出,胸部模型构成及材料属性设置不够完善、文胸模型类别单一和压力分布的探讨多集中于乳房区域是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尹玲  张文斌  夏蕾 《纺织学报》2008,29(3):137-142
将服装压力舒适性的研究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研究(20世纪30~70年代)、中期研究(20世纪80~90年代)和近期研究(21世纪~至今)。就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分别进行综述,并分析各个阶段服装压力舒适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对策。最后,从创新的角度,提出把服装、人体皮肤及软组织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相结合;在考虑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人体和服装之间动态力学接触舒适性的预测系统,最终提出构建综合感觉舒适性预测体系等构想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被服系统作为调节人体睡眠舒适性必不可少的产品,比室内环境对睡眠热舒适性的影响更大。为合理评价被服系统的热舒适性能,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从实验研究和舒适性模型研究的角度总结睡眠热舒适性研究中常用的评价方法;基于“人体—被服—环境”系统热湿交换理论,从被服系统热阻、湿阻、被内微气候等被服因素,人体热生理、性别和工作状态差异性等人体因素,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因素3个角度分析了各类因素对睡眠热舒适性的具体影响;剖析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缺陷,展望被服系统睡眠热舒适性的研究趋势。提出建立普遍适用的“人体—被服—环境”系统舒适性模型,以提高对睡眠热舒适性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陈慧  王玺  丁辛  李乔 《纺织学报》2020,41(3):118-123
为实现对人体皮肤温度的实时监测,在深入研究现有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人体不同部位皮肤温度分布存在差异,以及人们对温敏服装的可重复性及舒适性的要求,通过建立人体区域传感网络的阵列式排列模型与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方法,最终制备基于全织物传感网络的温敏服装。测试全织物温度传感网络的拉伸回复性,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测试温敏服装的温敏性并评估其可重复性和舒适性,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良好的实用性。综合比较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用性,最终开发出便携式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结合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温敏服装实时监测人体皮肤温度,证明可通过人体温度的变化曲线追踪人体的呼吸状态,同时满足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