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过渡季节冷负荷小,湿负荷大的实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调温除湿空调器,通过对某品牌的空调机进行改造,搭建了实验平台,研究了室外机风量、室内机风量、室内机进风干球温度和室内机进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可调温除湿空调器性能的影响,最后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分析了空调器的工作性能和工作模式,得到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刘宇  马国远  王磊  周峰 《制冷学报》2020,41(5):76-82
为综合考虑温度和湿度的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升温和调温除湿功能的房间空调系统,并根据机组在空调和除湿模式下的系统运行性能,找到最佳的除湿模式和压缩机控制方案。结果表明:该机组可实现空调模式、升温除湿模式和调温除湿模式;调温除湿模式比升温除湿模式的出风温度低约7%,出风相对湿度低约27%;前者的除湿量约为后者的2.8倍,单位功率除湿量约为后者的2.6倍;当室外温度<18℃时,启用升温除湿模式,压缩机可采取变频调节方式;当18℃≤室外温度≤24℃时,启用调温除湿模式,压缩机可采用"容量调节+变频"方式。该系统可有效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房间空调器除湿后送冷风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景卫  邱肇光 《制冷》2011,30(1):1-4
提出了一种新型全新风调温型除湿机的设计方案,并研究了水流量对新型全新风调温型除湿机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全新风调温型除湿机具有很高的热回收能力,可以大大降低凉水塔风机的功耗,对节省工程的运行费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热回收器的类型有板翅式、管式、热管式及转轮式等热回收器。比较了这几种热回收器的性能、优缺点及热回收效率,并介绍了一种新的空调组合:转轮式热回收型蒸发冷却空调,将转轮式热回收器集成到蒸发冷却空调系统中,在我国西北地区应用既能满足人的热舒适性,又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空分系统压缩机功耗,提高压缩机运行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用于压缩机进气除湿的多级矩阵结构的冷却除湿器,并搭建了多级冷却除湿实验台,测试了除湿器的除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进口空气含湿量和温度固定为11.7g/(kg干空气)和24.4℃时,当空气质量流量由0.48 kg/s增至0.78 kg/s,空气出口含湿量由7.1 g/(kg干空气)增至7.7g/(kg干空气);在进口空气质量流量和温度固定为0.53 kg/s和25.2℃时,当冷却水温度由6.9℃升至11.9℃,空气出口含湿量由7.1 g/(kg干空气)增至9.4 g/(kg干空气)。本研究针对除湿器内部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稳态数值模型,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除湿器出口空气含湿量和温度的平均误差分别为8.6%和2.1%,显示出较好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模拟研究了多级矩阵结构与单级叉流结构冷却除湿器的除湿性能,发现采用多级结构可以有效提高除湿效率,在进口空气质量流量和冷却水质量流量分别为0.53 kg/s和0.3 kg/s时,多级结构的除湿量可以提高4.3%,除湿效率可以提高2.5%;通过增加填料模块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以硅胶、4A分子筛和13X分子筛作为固体吸附除湿材料,对其在给定结构的固定床中不同组合填装的吸附除湿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吸附除湿阶段固定床出口温度、处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吸附能效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组合填装方式的固体吸附材料在吸附过程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在该实验进口参数条件下,硅胶+13X分子筛固体吸附除湿材料的组合填装方式更适用于固定床固体吸附除湿。  相似文献   

7.
以地下工程空调系统的全年运行能耗为研究对象,利用TRNSYS软件分别建立适用于地下工程的双冷源式、溶液除湿式、转轮除湿式等三种典型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和常规式空调系统的能耗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对比不同空调系统的能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广州地区地下工程为例,相比常规空调系统能耗而言,采用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的能耗更低,其中双冷源式空调系统的节能率为20.3%,溶液除湿式空调系统的节能率为18.7%,转轮除湿式空调系统的节能率为11.3%。  相似文献   

8.
针对溶液除湿方式的温湿度控制、空气处理过程、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与传统空调系统之间的区别等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调器本身的风机从热回收器内引进新风,通过热交换回收排风的能量。采用空气焓差法对空调器引进新风前后进行制冷量、输入功率、能效比(EER)等的对比实验,并测量了换热器的热回收效率。用热回收装置引进新风后基本没有改变空调器的输入功率,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制冷量增加,EER值增大,焓差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达到34.12%。  相似文献   

10.
除湿换热器可以同时处理显热与潜热负荷,但由于吸附热的影响,存在热湿负荷处理不同步及显热负荷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除湿换热器后面串联一个显热换热器对空气进行二次处理,搭建了实验台对除湿换热器串联换热器情况下除湿降温过程的动态性能进行测试,并且在实验中分析了水温、进风温度、湿度、速度等主要参数对除湿量、降温量、制冷功率、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显热换热器可以大幅度增加处理空气的平均降温温差,在除湿初期阶段效果尤为明显,同时系统的制冷量也明显提高。此外,分析各参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可知,冷水温度与热水温度升高都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制冷量与COP,空气的温湿度升高会提升系统性能,空气流速变慢对系统平均除湿量与有效除湿时间有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新风除湿系统通过置换室内空气和控制室内湿度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但家用整体式新风除湿热泵受限于安装空间,存在除湿能效低、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四换热器构型的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系统,既能全面回收内外部冷能,提升除湿能力和能效;又能通过空气流路和制冷剂流路的转换产生多种运行模式,满足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新风除湿需求。系统仿真和样机的实测结果表明,在名义制冷工况下的除湿能效SMER高达3.27 kg/(kW·h),相比三换热器系统提升35.2%,相比二换热器系统提升59.6%。  相似文献   

12.
针对某座建筑物的集中空调系统在冬、夏两季的冷热负荷大小,选择两种不同的冷热源方案,从基建投资、能源消耗及费用、机房占地面积、部分负荷运行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及分析,最终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3.
针对传统热湿联合处理中存在的能源浪费、热湿平衡不匹配等问题,本文利用Energy Plus软件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进行全年逐时负荷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将温湿度独立控制技术与双蒸发温度压缩机结合在一起,搭建了基于双蒸发温度的温湿分控空调机组实验台。在进行相关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对其在全年工况下运行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具有双蒸发温度压缩机的空调机组用于温湿分控空调系统是可行的,机组运行可靠且满足设计要求。夏季设计工况下该机组压缩机能效比为3.5,比同冷量常规空调变频压缩机的能效比3.04提高了14.8%。同时,冬季设计工况下该机组压缩机能效比为4.3,相对于同冷量常规空调变频压缩机而言,双蒸发温度的温湿分控空调机组节能性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长江流域的气候特点以及辐射空调存在的弊端,研发了一种新风控温除湿机组,该机组主要承担室内新风负荷和潜热负荷,与辐射空调系统结合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从而实现室内舒适度并降低能耗。为满足不同季节新风温湿度变化时的控温除湿需求,提出了三种运行控制模式。在焓差实验室对该机组在夏季与过渡季节的运行性能与控温除湿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了压缩机吸排气压力与温度、室内侧出风干湿球温度与含湿量及机组除湿量随室外环境干球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新风控温除湿机组夏季除湿量为1.34~2.23 kg/h,过渡季节A除湿量为2.19~10.2 kg/h,过渡季节B除湿量为0.37~0.9kg/h,满足一般居住建筑辐射空调房间全年除湿要求。  相似文献   

15.
殷少有  张宁 《制冷学报》2017,(3):96-100
利用基于中空纤维膜的液体除湿技术去除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防止除湿溶液与湿空气的直接接触,有效避免传统除湿方式造成的空气夹液飞沫污染问题。本文搭建了除湿膜组件的性能测试实验台,研究了不同的空气流量、温度、压力和溶液流量对除湿组件的热质传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湿膜组件具有20%~60%的除湿效率,与传统的直接接触式填料塔的除湿效率接近。在高温或高湿的空气运行工况下,膜组件的除湿量高达800 g/h。此外,膜式除湿技术还具有较强的空气制冷能力,最大制冷量接近700 W。因此利用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技术对空气除湿特别适合我国南方湿热地区的夏季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6.
冷凝排热-相变蓄热热回收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相变蓄热材料的相变过程将空调系统冷凝热回收并制取热水,解决空调系统运行时段与热水使用时段的时间差以及生活热水的用量与冷凝热量之间的不一致。针对冷凝排热相变蓄热热回收空调系统制备生活热水进行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相变蓄热材料,该系统试验工况下制取的热水达到了预期温度35~40℃,可满足洗浴用生活热水的温度要求;如需更高温度的热水,可在热水管路上设置辅助加热器加热,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回收家庭洗浴废水中的废热,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设计了一种带废热回收的热泵热水装置,并通过搭建实验台研究了该装置制取热水的循环性能。在进水温度为16℃,出水温度为36~46℃时进行实验测试,研究制热量、制热COP、压缩机功率、出水量等参数随出水温度和制冷剂充注量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制冷剂充注量有利于制热量、制热COP的稳定,在最小的制冷剂充注量为1.4 kg时,获得最大制热量为7.9 k W,制热COP为7.7;在出水温度为36~46℃,随出水温度的升高,压缩机功率增大,出水体积流量下降。该装置能够有效回收废水中的热量,制热量稳定在约7.5 k W,制热COP大于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解决蓄冷冷链运输中存在的温度波动大、均匀性差等问题。方法 文中提出通过环形热管来优化箱内温度场均匀性的方案,以柠檬为实验材料,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环形热管结构下柠檬保温过程进行仿真,并对4层环形热管模型进行实验验证,确定箱内温度分布规律。结果 环形热管均对保温箱温度场均匀性有明显改善作用,4层环形热管与无环形热管的蓄冷保温箱相比,蓄冷保温过程结束时,不均匀度由1.71减少为0.83,降低幅度为51.46%,温度极差可由8.32 ℃减小为3.24 ℃,降低幅度为61.06%。顶部留出的空隙会出现环流现象,能一定幅度地减少有效蓄冷保温时间,增大温度极差和温度不均匀度。结论 验证实验和模拟结果的温度偏差在1.25 ℃以内,说明建立的模型适用于该蓄冷保温箱的数值模拟。针对文中箱体结构,最佳热管环数为4层左右;其结果可为优化蓄冷保温箱的温度分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燃气内燃机驱动的冷热水联供系统,测量了空调名义工况条件下机组的制冷和供热性能,并实验研究了内燃机的转速对机组制冷和供热的影响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空调名义工况条件下的制冷量467.1kW,供热量为148.7kW,一次能源利用率达1.9,与常规电制冷+锅炉供热相比能源节约率达37.8%。在实验测试的内燃机转速范围内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余热回收供热量随内燃机转速的降低而降低,但制冷系统和冷热水联供系统能源利用率均随内燃机转速的降低而升高,表明机组在部分负荷运行时,应优先调节内燃机的转速,从而确保系统具有较高的能源利用率。该联供系统有效回收利用了内燃机的余热,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商业化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