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马进 《建筑学报》2007,(11):36-39
针对目前封闭式住区建设割裂住区与城市有机关系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设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理念。通过两个工程实例分别阐述明了如何在城市建成区的高密度小型住区以及城市新区低密度大型住区规划设计中,灵活运用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
张越  蒋黎晅 《建筑科学》2004,20(6):86-89
从城市居住小区与城市巨系统之悖论引开,提出从系统观点出发,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文中从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住区规划设计应从属于城市规划设计范畴;住区和社区一体化规划设计;将生态规划纳入住区规划设计和持续发展的住区规划设计观等五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开放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意义,从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空间形态四方面,探讨了开放角度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方案,促使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住区交通的人性化思想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中,道路交通组织方式的确定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对住区形态及构成起着决定的意义。从住区交通着手,解决机动车交通的安全威胁,创造人性化的住区,研究城市住区的未来发展趋势,必将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肖哲涛  郝丽君 《山西建筑》2007,33(33):61-62
通过分析儿童日常生活户外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探讨了城市住区儿童日常生活户外活动场所规划设计方法,以期在实际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亮 《山西建筑》2007,33(29):32-33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住区进行研究,提出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城市住区的各系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议,以期对城市住区生活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杨靖  马进 《城市规划》2007,31(9):47-53
对住区开发建设中封闭式住区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应该从城市的角度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观。文中从住区道路交通、公建配套设施、景观空间、住区结构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建构了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路网布局形式的确定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对住区形态及构成起着决定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一些相关住宅项目的介绍,对住区道路规划方式提出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何树周 《华中建筑》2010,28(6):100-101
通过一个城市住区的设计工作,探索了"可持续发展"及"新都市主义"在城市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多层次景观空间"对城市人居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阐述了回归城市的开放空间住区设计,住宅群体空间形态以及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1.
Prime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like Dhaka experience haphazard and intense horizontal densification. The livability of dense neighbourhoods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 particularly, the role of housing and planning in mitigating density problems and capitalizing the advantages of high-density liv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housing form and planned community facilities giving respect to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Dhaka’s livability. Also, a wider definition of hous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facilitate improvements in livability. As well,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residential planning is important in intensified housing development projects or planning for dense areas, encompassing housing standards, community facilities, public transport, open space provision and socio-cultural habits.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e Bangladeshi Government to ensure enforcement of residential plans, to establish density zones in Dhaka’s main urban areas to guide spatial and transport development and neighbourhood facility provision, and to give greater respect for cultural practices in neighbourhood planning.  相似文献   

12.
石铁矛  唐密  李殿生 《规划师》2006,22(4):53-56
城市边缘区"小镇"是以满足人们"居住在城里"的居住选择心理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居住小区,其主要特点是"城市服务 郊区环境",具有使用成本低、宜居性强的优势.建设该类"小镇"要注意区位的选择、交通的便捷、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  相似文献   

13.
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规划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宗辉 《规划师》1999,15(1):93-95
作者分析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从居住区布局、居住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规划法规等方面探讨了城市规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鄢晓莉 《山西建筑》2010,36(35):42-44
针对目前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存在的特色危机,以深圳“万科第五园”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为例,探讨了当今城市住宅规划建筑中传统元素的现代运用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有关问题,以期指导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更好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民居特色。  相似文献   

15.
城市空间易行性是建设老年人友好城市必须考虑的环境指标。易行空间促进步行和体能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益。本文选取居住区密度、道路联通性和用地混合性三个指标测度香港城市空间的易行性,发现城市中心区(港岛和九龙)的空间易行性明显高于新界。相关性分析指出易行性与人口密度和第三产业就业率存在正相关,与家庭收入和地块面积存在负相关。通过专家访谈,本文分析了不同空间易行性背后的规划思路。早期城市规划推崇的小地块发展模式使中心区地块面积细碎、街道狭小,促进了居住密度和用地混合度,这是造成易行性高的主要原因。然而,这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隐患,对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利。文章指出,未来城市规划要在地块划分的面积与多样性之间求得平衡。定量测度需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探讨完善步行空间、提高宜居性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忱  李青 《江苏建筑》2011,(3):10-12
在高密度建设的城市中心区域,做新的商业和居住设计时,把寸土寸金的商业价值和为"人"服务的建筑融合好,设计师们要把握好尺度。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城市内涵,尊重人的需求,一直是建筑师们首要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OI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RAI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浅谈城市设计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引入,探索百万平方米大型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斌  李宏 《山西建筑》2007,33(36):39-40
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住宅区规划中的小区模式的缺陷和给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分析了适宜居住的规划原则,提出了以邻里街区的规划结构模式代替小区模式的观点,并对街区的结构规模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注重布局合理、和谐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下,功能混合住区能够避免单一功能住区带来的生活不便、职住 分离、空间割据、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也能更好的顺应城市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对天津市24 个功能 混合住区样本的实地调研与统计学研究,探索了功能混合住区功能构成比例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功能混合住区中 居住功能所占比例约为50%~70%,非居住功能约为30%-50%。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当前国内功能混合住区 的规范制定及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