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汉江流域的降水预报能力,利用1960~2021年的降水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汉江流域暴雨的区域特征,通过典型过程选取、关键天气系统辨识等方法建立了汉江流域典型暴雨的天气学概念模型。选取了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原理辨识中高低层关键天气系统的配置及位置进而对暴雨天气学概念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上中游及汉江流域暴雨多发生在5~10月,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多发生在3~10月,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均高于秋季,且汉江流域下游暴雨及大暴雨日数最多。因此,可根据暴雨的特点将汉江暴雨划分为流域型暴雨、上中游型暴雨和下游型暴雨。(2)针对汉江流域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低涡型、低空切变急流型、槽及两高辐合型、高空深槽型4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上中游型暴雨,建立了低空切变急流型和两高辐合型两种天气学概念模型;针对汉江流域下游型暴雨,建立了槽前切变型、偏南气流型、槽后切变型3种天气学概念模型。(3) 2022年汉江流域上中游暴雨过程验证结果符合汉江流域上中游低空切变急流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平原洼地致涝原因及除涝对策措施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亮  张鹏  徐伟  陈婷 《治淮》2009,(9):8-9
一、淮河流域平原洼地致涝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暴雨频发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条件十分复杂,极易发生暴雨,且时空分布不均。在6~7月份主要由低空急流、切变线和低涡造成暴雨,一般称为“梅雨”,流域南部降雨历时可持续一两个月,北部降雨历时相对较短,如1931年、1954年和1991年的暴雨;在8月份主要受台风影响形成台风暴雨,台风暴雨范围较小,但强度较大,如1968年淮河上游暴雨、1974年沂沭河的暴雨、1975年洪汝河和沙颍河的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与夏季暴雨明显不同,即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降雨云系以层状云为主,部分时段出现了弱的对流云系,但较夏季要弱的多;中低空暖湿急流一方面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与低层冷空气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形成了较强的锋区,暴雨发生在锋区中水汽辐合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邱沛炯 《治淮》1998,(8):9-10
今年5月31日至6月1日,淮北平原中南部遭受大暴雨袭击。暴雨中心的蚌埠、宿县、阜阳三地市发生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雨情、水情 由于中层受低风槽,低层受暖切变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5月31日至6月1日,淮河流域自西向东出现了大范围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1996年7月1日~3日产生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指出直接造成该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是低涡切变、长江横切变和低空西南急流,并结合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及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受华北冷空气南下,低涡切变及西南暖湿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2012年7月5日~23日,沭河流域发生3次强降雨过程,流域平均降雨量达到285.4mm,重沟水文站实测降雨量411mm,达到年均降雨量的1/2。受降雨影响,沭河在7月8日、10日、23日出现3次洪水过程,每次洪水均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7月23日洪水,是1991年以来沭河发生的最大洪水。现  相似文献   

7.
2014年5月龙岩市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龙岩市区域自动站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出现于2014年5月21-23日龙岩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影响系统有高空西风槽和南支槽、中低层切变和西南急流及地面弱冷空气,这种地面、中低空系统的有机结合,加上高空的良好配置,造就了这次强降雨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低层辐合、正涡度区、高层辐散、中低层垂直上升运动都在我省中南部一带,正好与我市境内实况降水区相对应。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等方面,对2007年6月7日~10日兴宁市一次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低涡东移,切变线南压为这次暴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高层辐散,中低层气流辐合上升,低空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和能量的输送;低涡的出现和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等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原因;K指数的特征变化对暴雨的预报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2011年6月,受高空西南暖湿气流和低空切变影响宁波市连遭4场暴雨袭击,暴雨中心均在甬江流域。根据4场暴雨发生的时空分布以及暴雨特点等方面为切入点,结合历史资料对暴雨的特性及重现期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对宁波地区梅雨期暴雨成因及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三明全市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在暴雨发生期间配置十分有利,水汽条件充足,暖湿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层结不稳定,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中尺度雨团活动频繁。武夷山脉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受暴雨的影响,河流流域常会发生大型洪涝灾害事件,给沿河流域的人们带来灾难,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岷江流域暴雨分布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相结合,选取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共4期数据,从致灾危险性、孕灾敏感性和承灾易损性3个方面构建了洪涝灾害动态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通过ArcGIS得到了岷江流域洪灾动态风险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洪灾风险性结果的变化趋势与致灾因子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暴雨空间分布与洪灾风险结果关系密切,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岷江流域东南部平原地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2)在时间尺度上,总体以中等风险区为主,面积占比第二高的风险区由较低风险区发展到了较高风险区,整体风险性在上升。研究成果揭示了暴雨分布特征与洪灾风险的关系,既有效指示了岷江流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状况,又反映了洪灾风险性动态变化状况,可为流域防灾减灾和社会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9年江淮气旋东移背景下梅州暴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导致梅州暴雨的江淮气旋有以下特征:90%以上江淮气旋是由西南低涡发展形成,其南侧的低空急流是造成梅州暴雨最主要原因;低层系统分为槽式切变线和偏南气流辐合,70%以上都是槽式切变线南压造成的,暴雨多发生在切变线附近强偏南气流中,槽式切变线南压到副高附近时会触发强烈的强对流天气;中层以偏西风和波动槽为主,在梅州上空有波动槽的配合更容易出现大范围暴雨过程;江淮气旋处于湖南、江西、福建一带时,并且移动方向以偏东移或东南移时,更容易给梅州带来暴雨。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流域降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白洋淀流域6个雨量站1959年-2009年日降水量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对该流域降水特性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内,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主要由年降水日数显著下降引起;年内各月降水量的不均匀程度呈减小趋势;不同量级降水频率波动较小,但呈现小强度降水比例增加、较大强度降水比例减少的结构变化;暴雨雨量和暴雨强度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降水潜力下降;年降水量存在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16a变化为主周期。  相似文献   

14.
2020年6月6—7日受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江华瑶族自治县萌渚水流域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流域次面平均降水量为157.80 mm,最大24 h面平均降雨量为146.60 mm。强降雨致使流域发生自1959年以来实测最大洪水,经频率计算,重现期超50年一遇。文章分析了这次暴雨洪水的成因与特性,有利于进一步掌握该流域暴雨洪水形成和变化规律,为流域今后防汛抢险工作提供参谋。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2.5°×2.5°再分析资料、福建省龙岩市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及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2010年6月15日龙岩区域尤其是连城县新泉镇特大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主要由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共同作用产生,是一次典型的暴雨形势;低空西南急流尤其是925hPa的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对强降水系统的发展、维持有一定的作用;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对局地特大暴雨起了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选取白洋淀流域6个雨量站1959年-2009年日降水量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运用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检验法及小波分析法对该流域降水特性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域内,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主要由年降水日数显著下降引起;年内各月降水量的不均匀程度呈减小趋势;不同量级降水频率波动较小,但呈现小强度降水比例增加、较大强度降水比例减少的结构变化;暴雨雨量和暴雨强度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降水潜力下降;年降水量存在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16a变化为主周期。  相似文献   

17.
黄艳芳  胡迪  阎雍 《人民长江》2009,40(13):45-47
为了研究“8503”武汉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切变和地面弱冷锋的相互配合而生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M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MCS的中高层具有类似于热带气旋一样的暖心结构特征。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不稳定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条件,条件对称不稳定是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降雨因素对大清河流域洪水径流变化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两个子流域,对其洪峰和洪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统计了1956—1980年和1981—2005年两个时段一定频率洪水发生的次数,发现两个子流域洪水次数和量级呈减小的趋势。分析了降雨因素对洪水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均有减少趋势,一定频率降雨发生的次数在1981—2002年比1956—1980年有明显的减少,汛期降雨量也呈减少趋势,暴雨空间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降雨因素对洪水次数和量级的减小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最大蓄水容量增加也是导致洪水量级减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6年7月19~20日,受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和高空槽、高空低涡等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沙河上游王快流域发生强降雨过程,暴雨中心新房最大降水量431mm,最大24h降水量达355.8mm。通过实测资料对暴雨特性、暴雨频率、洪水总量及暴雨成因等进行了分析,并与历史暴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闪电和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0年5月18—19日我省中北部出现的较大范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降温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区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对此次过程有明显的特征反应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