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运用天气学和利用物理量(水汽条件、假相当位温、K指数、垂直速度、涡度、散度)的分析法剖析福建省2013年4月30日-5月1日的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空西风槽、南支槽和中低层切变、地面冷锋共同作用的天气环流背景下的一次较典型的暴雨过程。暴雨过程物理量的中心值大都在福建省中部沿海,正好与实况降水的大暴雨区相对应。通过诊断分析暴雨过程得出的若干结论可供今后暴雨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三明市区域站资料、FY-2C红外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三明全市性暴雨、局地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 Pa南支槽、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在暴雨发生期间配置十分有利,水汽条件充足,暖湿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大气层结不稳定,大范围持久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必要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明显,中尺度雨团活动频繁。武夷山脉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胡迪 《人民长江》2012,(Z1):87-89,131
为了减少特大暴雨对城市造成的各种损害,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每6 h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探测资料,对2011年"6.18"武汉市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结构,物理量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解析了此次特大暴雨的成因,有关结论可为提高此类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1年汛期松辽流域首场强降雨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由东北冷涡配合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引发了强降雨过程,呈现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大等特点.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70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热力条件.850.0 hPa偏南急流将黄海、渤海水汽不断向松辽流域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水汽供应.850.0 hPa的Q矢量锋生函数对此场强降雨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降雨量资料、FNL资料与卫星云图资料,对2014年9月17~18日丹江口水库流域的一次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空切变线与地面东路冷空气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秋季连阴雨中的暴雨与夏季暴雨明显不同,即暴雨发生在稳定的大气层结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降雨云系以层状云为主,部分时段出现了弱的对流云系,但较夏季要弱的多;中低空暖湿急流一方面为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与低层冷空气在丹江口水库流域形成了较强的锋区,暴雨发生在锋区中水汽辐合较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黄艳芳  胡迪  阎雍 《人民长江》2009,40(13):45-47
为了研究“8503”武汉特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低空切变和地面弱冷锋的相互配合而生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暴雨区上空具有同向双圈垂直环流结构特征。M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MCS的中高层具有类似于热带气旋一样的暖心结构特征。根据湿位涡守恒和倾斜位涡发展理论,分析了暴雨和MCS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不稳定是这次特大暴雨的主要条件,条件对称不稳定是辅助因素。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常规高低空观测资料、雷达、闪电和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0年5月18—19日我省中北部出现的较大范围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及暴雨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低层切变及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下,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这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锋前对流层低层的增温和500hPa降温使潜在的对流不稳定性加剧;强烈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暴雨区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对此次过程有明显的特征反应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牛立强  周炫 《东北水利水电》2021,39(9):46-48,60
文中利用NCEP(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降水实况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20年8月2日至4日尼尔基流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尼尔基流域暴雨过程主要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并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影响天气系统为东北冷涡和地面蒙古气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整层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700 hPa以下有较强的对流不稳定,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道为850 hPa偏南气流将水汽从渤海和黄海一带源源不断地向尼尔基流域输送.  相似文献   

9.
穆棱河流域形成暴雨的天气形势可分为地面和高空两种系统:地面天气系统有:台风、南来气旋、冷锋、静止锋倒槽等;其中以南来气旋比重较大;高空环流系统有:冷涡或冷低压、台风、高空槽或切变线等。由于台风北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了穆棱河流域大范围的暴雨,从而形成大的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物理量等方面,对2007年6月7日~10日兴宁市一次大暴雨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低涡东移,切变线南压为这次暴雨过程创造了良好的动力条件;高层辐散,中低层气流辐合上升,低空急流加强了低层水汽和能量的输送;低涡的出现和西南气流的不断加强等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原因;K指数的特征变化对暴雨的预报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23年汛期沂沭泗水系局地强降水频发,造成流域内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洪水。利用地面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C模式资料,对2023年7月12日沂沭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中高纬双阻形势、蒙古低槽区冷空气南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受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共同影响产生的。长江上中游地区大片高温高湿区形成强暖平流向沂沭泗地区输送,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分析表明水汽条件异常充沛。沂沭泗地区上空高空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层配置十分有利于形成强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EC模式预报副高北抬位置偏差、中低层高压脊系统预报偏差以及暖湿气流预报强度不足是降水预报偏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3—2013年黄河中游地区16场致洪暴雨过程,将其分为以副热带高压影响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和以西风带低压槽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同时对暴雨过程中的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副热带高压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物理量指标值明显大于以西风带低压槽为主形成的暴雨过程的;盛夏7—8月的暴雨物理量指标明显大于9月的;暴雨容易出现在物理量场的几个典型区域内,如高能舌区、等值线密集区、闭合高中心附近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分析资料,分析"艾云尼"台风梅州降水特点。"艾云尼"引发的梅州强降水呈西、中部大,东部小的态势;其远离梅州时,梅州普降暴雨,离梅州更近后梅州降水反而小。分析结果表明:6日梅州处于"艾云尼"台风倒槽前部及副高边缘,西南季风强盛;对流层中低层梅州处于台风东北侧辐合对流发展区域,存在明显的东南风风速辐合。诊断分析物理量发现:低层丰富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低空辐合高层辐散的良好配置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而高K值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胡迪 《人民长江》2006,37(9):73-74
利用中尺度模式MM4对一次江淮地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利用模式的输出结果对该暴雨过程中三维湿位涡场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气低层的负湿位涡中心、地面气旋中心和地面降水中心三者之间在空间位置上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而本次特大暴雨的形成和维持主要是低层大气条件性对流不稳定和高空急流轴南侧惯性不稳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梅州市一次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系统常规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4日傍晚至8月5日凌晨发生在梅州市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在有利的水汽和垂直上升运动条件下,局地积累的不稳定能量,经由低层辐合运动激发释放,在副高和台风外围下沉气流控制下也会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6.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了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了解此次极端暴雨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河南省气象站降水资料、GPM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F亮温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处在“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高低空分别受到高压脊、异常偏强的副高与台风“烟花”、低涡、黄淮气旋等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综合影响。“烟花”与副高相互作用增强了东南气流及其水汽输送,在低涡、黄淮气旋和喇叭口地形作用下形成强烈辐合,多个近似圆形、200 km左右的β中尺度系统加强发展与豫南多个γ-β新生对流单体的合并加强是导致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时段对应正压项MPV1和MPV2均为负值中心,湿位涡、相当位温及中低层能量锋汇集区域可对局地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制作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国家气象站(国家基准、基本和一般气象站)、区域站(地面加密观测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8年7月10—11日黄河流域中游出现的致洪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受台风"玛丽亚"西北移动影响,副高稳定少动,低槽移动缓慢,导致降水维持时间长,降水落区呈东北西南向;暴雨区主要的水汽来源为台风"玛利亚",受黄河中游地形和中高纬度西北气流的影响,水汽通量辐合区域走向和暴雨落区一致,850—700 hPa为暴雨主要水汽输送层;暴雨区出现在中低层θ_(se)等值线密集区右侧暖区一侧,且中层存在?θ_(se)/?p0的大值区域;高低空急流存在明显的耦合机制,中低层辐合区、高层辐散区重叠是降水强度增强和乔沟湾站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200 hPa散度正值区的移动早于低层散度负值区的移动,对降水落区移动有指示意义。700 hPa锋生函数水平分布和降水分布较为一致,锋生函数数值南小北大的水平分布和降水分布一致,锋生函数的大值中心和降水量超过100 mm的中心吻合。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1年10月11~14日的常规气象资料资料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云迹风)等,综合分析了2011年10月梅州一次秋季暴雨过程,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是东南气流造成的,第二阶段主要由高空槽、切变线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期间,广东省湿层深厚;第二阶段降水高、低层配置较好,有利强降水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梅州市两次冬季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1次2.5°×2.5°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产品,分析了1988年12月30-31日(简称过程1)和2013年12月15-16日(简称过程2)梅州市2次大范围冬季暴雨过程,为冬季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两次冬季暴雨过程都是发生在孟湾偏强南支槽东移过程中,梅州地区处于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区和低层强低值系统边缘的风速辐合区,暴雨落区大体上沿副高西北侧边缘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温距平是否正常,是否出现典型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或者处于中性状态,对梅州地区冬季暴雨过程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辽河区实测和调查年最大点暴雨资料与气象资料,分析了极端暴雨的区域特征以及形成极端暴雨的天气成因,揭示了极端暴雨的基本规律。研究表明,辽河区大部分地区年最大24 h暴雨占3 d暴雨的70%以上;暴雨92.1%集中在7—8月,极端暴雨68.1%高度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极端暴雨集中分布在黑山山脉、千山山脉迎风山区、鸭绿江山地丘陵区、辽浑太地区;极端暴雨的年际变率大;极端暴雨以中高纬度"东高西低"、"两高一低"、"波状流"、"经向高压坝",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稳定至最高纬度为高空环流形势背景,暴雨天气系统主要有北方气旋、高空槽、单一冷锋、切变线、锢囚锋、高空低涡、东北冷涡、半热带半温带气旋等,通过中纬度西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北上、低纬度热带气旋北进等天气系统以及山丘区的地形抬升作用共同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