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9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叙述了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5个主要地质规律,以及针对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在勘探上应予以重视的5方面的高新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塔里盆地形成大型—巨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北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对大油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北海盆地经历了8个构造演化期,加里东运动期形成了主要变质岩基底;海西运动导致古特提斯洋关闭,形成联合古陆,同时沉积了盆地南部重要的煤系烃源岩;陆内克拉通期盆地南、北部持续沉降,前期干旱,后期大范围海侵,形成了盆地南部有利的储、盖配置;裂谷期区域拉张环境,产生了以维京、中央和默里湾为典型的地堑系与海槽;热隆起期中部区域隆起,伴随大量火山活动,为盆地北部储集层的发育提供大量物源;主要裂谷期中部穹窿沉降并被海水淹没,盆地北部发育优质烃源岩;晚裂谷期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盆地中部发育大量白垩,北部沉积泥灰岩,形成了盆地北部区域性的盖层;后裂谷期挪威—格林兰海陆壳分离,在之前的构造格架下持续稳定地接受沉积,为油气保存提供有利环境。最终形成南部为大气田、北部以大油田为主的分布格局,同时在维京和中央地堑内分别形成了"上生下储"与"下生上储"2种不同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北海盆地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海盆地为典型的中生代裂谷盆地,其油气的形成与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成与分布可以指导其他裂谷型盆地的勘探。根据IHS及C&C提供的相关数据,结合生油层、储层、盖层及圈闭特征方面的研究,对北海盆地及邻区已发现的57个大油气田进行分析,得出南北海盆地气源岩为上石炭统威斯特伐利亚阶煤系地层,北北海盆地主要油源岩为上侏罗统到下白垩统沉积的KimmeridgeClay组(英国)、Mandal组、Draupne组(挪威)和Farsund组(丹麦)泥页岩;主力储层分别为南北海盆地的赤底统砂岩,北北海盆地维京地堑内中侏罗统Brent群砂岩及中央地堑内的上白垩统白垩;南部区域盖层为上二叠统盐岩,北部区域盖层以泥灰岩为主。北海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受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储集体的发育及其分布;盐运动及同裂谷期断裂作用产生的相关盐构造和断块背斜、掀斜断块圈闭的发育;区域性盐岩及泥灰岩盖层的有效封盖。这些有利条件共同作用下,北海大油气田在整个区域上具南部产气、北部以油为主的特点;局部上,受有利储层Brent群分布位置和中央地堑区域盐构造运动影响,大油田集中富集于维京地堑西北部与中央地堑中部挪威区域。  相似文献   

7.
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与分析化验等测试结果,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9储层沉积期整体处于水上沼泽环境,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受西北和东北两个物源体系控制,以西北物源为主。岩石学研究表明,长9油层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受沉积影响,长9沉积砂体在纵向上结构表现为无粒序变化均一型和复合粒序型两种特征,分流河道微相为主要储集体,易于石油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资源,将油气系统的概念引入了盆地模拟分析,能确定盆地模拟的基本参数。然后应用BASIMS4.5盆地模拟软件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藏进行模拟,从而获得了大量详实可靠的上古生界油气藏数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量在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指出伊陕斜坡北部是鄂尔多斯盆地目前最主要的勘探区域,这与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勘探形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是在单斜构造背景下的稳定台地型盆地,古生代以来一直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在其上古生界已发现榆林气田、乌审旗气田、苏里格气田等,这些气田的烃源岩主要为上古生界煤层,次为暗色泥岩。自三叠纪稳定快速埋藏成熟、早白垩世末受晚期燕山运动影响抬升剥蚀后,盆内古地温明显降低,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太大,生烃基本结束,大部分地区RO>1.3%,南部过成熟,向北成熟度逐渐降低。盆内上古生界气源灶有机质丰度高,但(熟化速率)ΔRO≤0.03%/M a,生气速率主要在(0.2~0.4)×108m3/(km2.M a)之间,平均主生气持续时间为104.7 M a,主生气期内的生气量比例为55.9%。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演化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沉积时期处于“三隆二鞍一坳陷”的古构造格局,3个隆起共同控制着奥陶系的沉积体系,同时也控制着有利储层的最初展布状态。奥陶系沉积之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长达1.3亿年的沉积间断,形成了广泛发育的风化壳岩溶储层。本溪期-早中三叠世,奥陶系顶面始终处于“中部隆、东西坳”的构造面貌,在中部隆起与东部坳陷之间存在一陡坡带,这一陡坡带对岩溶储层的后期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晚三叠世,奥陶系顶面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最初生成的油气向盆地西北方向运移。中侏罗世,盆地东部逐步抬升,奥陶系顶面构造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生成的油气主要向盆地东部运移,早期生成的油气进行重新调整。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上古生界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含气层系,天然气的聚集受相带的控制,其主产层均为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对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的综合分析,将区内上古生界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分析表明,研究区两类三角洲沉积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测井曲线等方面存在差异。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下部盒8、盒9段气层组,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曲流河三角洲主要发育在早二叠世山西组山2段气层组,以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勘探实践表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对于研究区天然气的富集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今后应重点加强对山2段气层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有利储集相的寻找,同时兼顾盒8、盒9段气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3.
民和盆地油气藏形成地质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虎权 《中国石油勘探》1998,(1):20-23,26,6
民和盆地是发育在中祁连隆起带前寒武系变质岩基底之上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盆地。中、新生界总厚度近7000m,中侏罗统窑街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长期在中央古隆起控制下所形成的各类圈闭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天然气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探明了大量的天然气,其成因类型是否与古生界相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利用碳氢同位素分析结果,确定了中生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主要为油型气,与古生界天然气存在很大差异;但由于受构造活动强度的影响,中生界不同构造单元的天然气成因类型又存在一定的差异,陕北斜坡地区构造稳定,主要为油型气,西缘断褶带构造活动强烈,主要为混合气。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任战利 《石油学报》1996,17(1):17-24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特征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砂岩型铀矿等能源矿产,其分布具有南油北气、上油下气、煤层分布广、盆缘有含铀矿化及富集煤层气的特点。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石油主要源自中生界湖相源岩;天然气除了上古生界煤系源岩外,海相灰岩对成藏也有贡献;煤层气主要由聚煤中心煤化作用形成;铀源可能有中酸性花岗岩的贡献,也含有赋存层位的铀质来源。成矿年代及形成机理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成因联系,特别是侏罗系煤层不能形成大型油藏、煤系作为天然气的主力贡献、煤层气区对深盆气的形成补充以及天然气对铀矿化的还原作用等方面表现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包括东海盆地在内的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盆地具有“内张外挤”的双带构造性质 ,裂陷内带不断由陆向洋扩张离散 ,从而形成了 2个不同时代的裂陷带 ,即晚白垩世—古新世裂陷带和始新世裂陷带。西湖凹陷是位于始新世裂陷带内的继承性凹陷 ,具有优越的生烃条件和一批大、中型构造 ,具备形成大气田的条件 ,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以及晚期断层强烈活动造成油气散失 ,限制了大气田的形成 ,其勘探工作应以寻找富集断块为重点 ,要“着眼构造、着手断块、探索岩性”。丽水凹陷是位于晚白垩世—古新世裂陷带内的间断型凹陷 ,其含气前景存在两大风险 ,即大规模的削蚀破坏和CO2 的存在 ;灵峰潜山披覆构造带和东次凹西坡的潜山超覆带是该凹陷优先勘探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镇泾地区已探明的油藏特征及邻区西峰油田的基础上,从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烃源岩、砂体展布特征等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区中生界烃源岩厚度总体上较邻区西峰油田差;油气纵向上运移动力不足;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没有明显影响,但其形成的构造特征对局部成藏有控制作用;优势相与含油气性的好坏有关,但不是成藏与否的决定因素;砂体与区内微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圈闭应该是油气有利聚集地区,圈闭才是控制研究区成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依据平均表观活化能、最大产烃率及其所对应的主活化能、主产烃区间活化能间隔等生烃反应动力学参数变化,结合煤变质过程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晚古生代煤的热解成烃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早期热解阶段(0.5%o,m<0.8%)、中期热解阶段(0.80%o,m<1.65%)和晚期热解阶段(Ro,m>1.65%).在研究区,当燕山期煤的叠加变质作用施加在低于Ro,m=0.95%的煤级时,二次生烃过程将更有利于煤层气的形成、富集和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