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针对流媒体的入侵检测技术.对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应用经常遭受的诸如SETUP泛洪攻击、会话截取攻击、恶意结束流媒体会话攻击和恶意RTP攻击进行了建模.在状态迁移分析和应用层会话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进攻模型,进行入侵检测.该技术可以有效检测上述攻击.对系统的入侵检测性能进行了建模,定量分析了该入侵检测系统的性能.分析表明,该系统有很短的入侵检测延时.  相似文献   

2.
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目前是一项广泛而基础的攻击技术,也是目前攻击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缓冲溢出攻击常用手段就是通过改变程序的执行流程,转而去执行其植入的入侵代码,进而获得系统的root权限,对系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该文在模仿生物免疫系统设计的计算机安全系统模型GECISM基础上构建了DAE Agent。通过RC4.5算法实对入侵训练集的系统调用序列进行规则提取,从而此代理实现了对缓冲溢出类入侵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缓冲区溢出攻击技术目前是一项广泛而基础的攻击技术,也是目前攻击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缓冲溢出攻击常用手段就是通过改变程序的执行流程,转而去执行其植入的入侵代码,进而获得系统的root权限,对系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该文在模仿生物免疫系统设计的计算机安全系统模型GECISM基础上构建了DAE Agent.通过RC4.5算法实对入侵训练集的系统调用序列进行规则提取,从而此代理实现了对缓冲溢出类入侵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针对免疫入侵检测和攻击源追踪结合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布式免疫入侵检测系统与数据包标记理论, 利用免疫入侵检测系统实时分析的网络数据特征指导路径标志技术动态处理, 使路径标志方法能动态自适应不同网络数据特征, 快速识别攻击路径, 为免疫入侵检测系统针对攻击路径培养特征检测器提供路径信息。实验表明这一方案能快速重构出攻击路径信息, 在收敛效率、误报率方面的表现优于目前的概率包标记算法, 能为免疫入侵检测系统提供特征路径信息。  相似文献   

5.
入侵检测系统是现有网络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检测大多数基于网络的攻击,但不能对攻击源进行追踪。据此,结合Jini技术和现有入侵检测技术提出了网络攻击源追踪模型,简单介绍了Jini技术,阐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体系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最后,从实用性和攻击精度等方面对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的核心算法大多采取简单的匹配技术,只能检漏出已知攻击并且误报漏报率较高。在研究了基于免疫学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运行机制和原理的基础上,对免疫算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典型免疫算法进行比较,并将其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7.
复合攻击是网络入侵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检测复合攻击是当前入侵检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经过对复合攻击模式的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动调节的警报关联模型。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针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模型中。阐述了使用为关联规则提取所优化的Apriori算法,对日志文件进行特征分析与知识发掘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是对网络入侵攻击行为的检测,是网络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利用入侵检测技术,不但能检测到外部攻击,而且能检测到内部攻击或误操作。本文将数据挖掘中的孤立点挖掘应用到入侵检测系统中,用来识别变种的或未知的网络入侵行为,使得入侵检测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和实时性,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9.
入侵检测系统是置于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由于它能同时检测来自网络外部的恶意攻击和内部的破坏行为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关注。本文从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型和体系结构,详细研究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技术,最后结合目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分布式、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入侵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入侵检测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主动保护自己以免受黑客攻击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后的第二道安全阀门,它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文章从网络入侵检测概念入手,重点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和入侵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最后对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主动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在不影响网络性能情况下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面对海量的信息数据,不能及时有效地分析处理这些数据,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正好能够满足入侵检测系统的要求,合理的分析数据,有效处理数据。文章针对目前入侵检测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重点阐述了数据挖掘算法在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异常检测,主要运用了分类算法;对于误用检测,主要运用了聚类算法、关联规则和孤立点等算法。最后根据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优点对目前数据挖掘算法在入侵检测中应用所面临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国内第一个数据挖掘混合技术的入侵检测算法实例。  相似文献   

12.
目前,网络入侵攻击的事件频繁发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一种较好的入侵检测技术,来防止网络入侵的各种攻击,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先介绍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基本方法,接着结合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对入侵检测技术进行改进,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入侵检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网络系统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系统调用是用户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交互的接口,基于系统调用的入侵检测,就是针对主机的系统调用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的技术。基于系统调用序列的主机入侵检测技术具有准确率高、误报率低和稳定性好的特性,是开发入侵检测系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主要从异常检测出发,利用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分别对基于系统调用序列的主机入侵检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和验证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的入侵防御系统是目前的入侵防御技术的主流。分析研究Snort入侵检测系统和Netfilter防火墙的工作原理,对如何保障自身安全以及联动的方式进行探讨,利用插件技术、多线程技术设计编写相关协同模块,提出一种基于Snort和Netfilter的分布式入侵防御系统;针对Netfilter防火墙规则集的顺序敏感性的工作特点,对其规则的编写进行具体优化,提高系统工作效率。经过测试证明,该系统灵活高效,能够利用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动态地为防火墙定制过滤规则,阻断攻击源,从而达到入侵防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入侵检测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主动保护自己以免受黑客攻击的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后的第二道安全阀门,它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文章从网络入侵检测概念入手,重点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和入侵检测方法进行分析与阐述,最后对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之处给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蜜罐的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无法识别未知的攻击,提出在入侵检测系统中引入蜜罐技术来弥补其不足,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HoneypotIDS。该系统应用感知器学习方法构建FDM检测模型和SDM检测模型两阶段检测模型来对入侵行为进行检测。其中,FDM检测模型用于划分正常类和攻击类,SDM检测模型则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攻击类型进行识别。最后,设计实验对HoneypotIDS的检测能力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HoneypotIDS对被监控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具有较好的检测率和较低的误报率。  相似文献   

17.
0前言入侵检测从狭义上来理解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人员通过相关技术,识别不法分子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恶意攻击和破坏计算机网络的行为。入侵检测技术的存在,准确识别了外来的攻击,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提供了宝贵的反应时间,从而采取防御措施,拦截外来入侵。1入侵检测系统由两大类组成入侵检测系统由入侵检测和入侵防御两大类组成。入侵检测主要负责实时监测计算机网络的运行状态,尽量在外来入侵程序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关于入侵检测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研究检测方法,追求检测效率的提高和对新型攻击的自动检测,而入侵检测系统本身的安全却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往往使得入侵检测系统在入侵者面前暴露无疑。而现在的攻击者在攻击网络上的关键服务时,如果发现此服务有入侵检测保护,往往首先攻击入侵检测系统,使之停止其保护作用,再攻击被入侵检测系统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入侵检测系统基于被动防御,需要及时更新入侵检测规则库,否则将对最新的攻击产生漏报现象。而虚拟蜜罐系统基于主动防御,利用虚拟蜜罐软件Honeyd的插件Honeycomb可以为入侵检测系统自动生成攻击特征码,从而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漏报几率。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入侵检测系统基于被动防御,需要及时更新入侵检测规则库,否则将对最新的攻击产生漏报现象。而虚拟蜜罐系统基于主动防御,利用虚拟蜜罐软件Honeyd的插件Honeycomb可以为入侵检测系统自动生成攻击特征码,从而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漏报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