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饮食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中国饮食文化史的重要支柱.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学术界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相关论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研究领域不平衡的现象突出;二是研究视野较为狭窄,有待拓宽;三是研究较为零散、未成体系,缺乏系统性.学界应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提升理论水平,推动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朴兵博士的专著《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该著是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又一力作,其选题新颖、探究深入、论述详尽,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华文明的摇篮和中国文化的核心区——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史进行了不同时代的比较研究。该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也对中原地区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东栖霞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意义的封建地主庄园,其饮食文化在国内独树一帜,体现了胶东半岛鲁菜文化特色。本文力图从饮食特色、特色菜肴、牟氏庄园菜形成的原因及营养特色方面研究分析牟氏庄园饮食文化,为我国鲁菜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北京灌肠是畿辅特色饮食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有可能与大兴罐蒸有着历史渊源。大兴罐蒸的产生与明初三晋移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荞麦灌肠为代表的晋地饮食文化,扎根于凤河流域,三晋移民的到来,不仅充实了京畿的人口、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同时也将饮食文化传播到此。由于地区环境、饮食观念、生活质量的差异,山西荞麦灌肠、大兴罐蒸、北京灌肠三者在原料、制作工序等方面存在差异。探寻北京灌肠的历史渊源,对于畿辅饮食文化史、移民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具有强大的超越国界的包容性,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西方日常食俗是西方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西方日常饮食中积极吸收了一些来自中国的饮食品种,同时,一些中国的饮食器具逐步被西方人所接受和使用,丰富和方便了西方人的饮食生活。  相似文献   

6.
饮食礼仪与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类饮食活动中,一直贯穿着长幼有序、饮食有节的礼仪规范,而且所设所盛之礼皆与烹饪饮食紧密相关,是一种上升为文化的体现,并在考古资料中有所印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饮食风俗研究近年来呈现越来越热的趋势,论述中华各民族饮食风情、传统节日和庆典饮食习俗的书籍渐多。层出不穷的饮食文化书籍,不仅描绘了我国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的饮食风俗,而且对弘扬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内容纷杂,其中部分史料反映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丰富繁多的饮食物,新颖精致的酒器物和鉴往开来的饮食观。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建国60年来,我国内地的食生产和食生活经历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向小康变化的历程,部分发达地区还在建设基本现代化的饮食文化格局。具体可以从饮食文化的学科定位、内地人民食物生产和饮食生活概况的变化、中华饮食文化传统、食品安全和营养科学、饮食文化社团和学术交流、食科教育、饮食文艺、餐饮行业和餐饮文化等8个方面讨论这一变化过程,既总结已取得的成绩,也不回避发生的争论和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民族瑰宝发扬光大,从而使中国人民的饮食生活尽快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秦饮食文化是中国周、秦、汉、唐饮食文明的概括,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源滥觞,其广博深厚的内涵描述了中国人饮食生活的基本纲纪.文化体系的发展、兴盛、衰微受政治、经济、科学、社会、心理等要素的制约.近年来秦饮食文化的“刘郎又来”,一方面是饮食文化本身的生命特征所致,另一方面秦菜以客户的体验满足为诉求,秦饮食文化主题契合了体验经济的需求,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文化交融的进程中,各国都更加重视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其中桥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综合活动的遗产,具有交通遗产、建筑遗产、城市规划遗产、工业遗产等的诸多属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来看,相对于其他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对桥梁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都还不成熟,并未形成体系。通过对中国近20年古桥、古桥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统计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桥梁文化遗产研究的整体现状。并且,基于对2020年度桥梁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的归纳、分析,阐述和总结了2020年度桥梁文化遗产研究进展情况,对未来桥梁文化遗产的规划和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新唐宴构想     
唐宴是唐代饮食文化水平的印证,凝结着我国盛唐饮食文化的菁华。随着历史的变迁,唐宴逐渐衰落,但它所体现的物质文明与文化内涵,却对中国餐饮有着基石作用。西安是盛唐之都,据此地回复唐宴,尽现唐代饮食文明,具有历史与市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鱼脍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菜肴,是东方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脍的原料来源广泛,只要肉质肥美。河鱼、海鱼,鲜鱼、腌鱼都很适宜。脍的吃法较多,主要是生吃、但也可以熟吃。脍注重调配料的使用以增加羡味、美感和去腥。脍的衰落是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化、饮食品种的丰富,以及北方文化的强势融合:脍在南方和沿海地区依然顽强地存在,并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式饮食初现于近代,西方列强轰开中国清政府的大门之后,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习俗也随之带入中国。到民国时期,西式饮食开始流行,上海作为当时东方商业贸易中心,是外国侨民聚居之地,西式饮食发展尤为迅速。西式饮食的传入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用J.Goody关于中国饮食文化起源的观点来讨论饮食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奢侈和休闲对社会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发展的影响,Goody关于滴流效应和僭越规则对饮食文明水平提升的推动与阻滞作用,启迪我们在今后的饮食文化研究中,应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才能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从地域历史、造型装饰及审美价值等方面对中原带钩和鄂尔多斯带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带钩与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历史文化的关系.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鄂尔多斯带钩多以动物形象为题材,侧重于写实,具有粗犷威猛的艺术特征;而在汉武帝之后,往往把动物和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构图丰富,体现出生活的田园牧歌场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带钩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原人民高超的工艺水平.鄂尔多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北方民族耿直、尚武的性格,其审美取向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但装饰工艺手段与同期中原地区的相比要简单.中原地区生产、生活方法相对稳定,带钩作为服饰配件之用,其大小、图案、材质等以理为先、等级分明.而不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使服饰文化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饮食美感和饮食风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学的基本观点,联系中国古代的美食思想,说明美食和风味的关系、饮食美感的科学技术内涵,讨论饮食文化中人文教化的社会价值,以实现科学和人文的双赢.最终确定致中和与大统一观念、阴阳刚柔的"中正"思想以及愉情悦性以求"合欢"的价值观点为当代中餐的饮食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18.
对于淮安地域文化的归属,既有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古文化史的描述层面,并且为了兼顾行政区划和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忽视人文事象的空间区域分布与空间差别,将其归入以徐州为中心的楚汉文化区.通过选取农业耕作、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因子和方言、风俗、戏曲三大非物质文化因子指标,建立地域文化综合评价体系,根据权重和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出淮安文化指数,再利用SPSS软件,将淮安文化指数与附近的17个代表地点进行聚类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淮安文化指数得分接近盐城、扬州、镇江、南京,淮安宜归属扬州为中心的淮扬文化区.通过对历史时期的淮安文化演进过程的梳理,藉此提出淮安地域文化史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徽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