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如何建立工程的沉降实测方案和布网进行详细阐述,以有效地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遵义锰矿采场顶板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遵义锰矿采场顶板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建立了时间和下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了采场顶板的最大下沉值,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初步分析出采场顶板的沉降规律和地压显现规律分别是:采场顶板沿倾向的规律是采场中下部的下沉量大于采场上部的下沉量;表面测点下沉量大于深部测点的下沉量;采场顶板沿走向的规律是采场中线处的顶板下沉量小,采场中线与矿柱之间的顶板下沉量大,顶板下沉近似“W”形。 相似文献
3.
在路基工程施工中,软基管桩的基底处理施工,对于软弱土层的管桩基底建设效益有较大影响,这是软基工程的关键环节,对于整体路基施工效益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把握软基小管桩基底处理施工方法,把握相关施工工艺流程,明确软弱土层管桩基底处理施工的要点,才能够做好相关施工准备和工艺选择,促进路基软基施工质量达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工程实例,详细说明了砂石桩在解决软弱土地基不均匀沉降中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经济简单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石宝生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9,30(3):82-84
介绍了城市道路软基处理方案确定的基本过程和软基处理的一般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说明道路软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并指出今后城市道路软基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根据现行规范规定,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必须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第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8.
武山铜矿尾矿库扩容工程建设中的1#坝淤泥质粘土软基处理,运用先进的塑料排水板技术,通过技术分析论证,认为该方案技术可行,工程投资省,施工简单,受外界因素影响小,是一种较好的软基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软弱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具体工程及其工程地质情况的分析 ,采用了换土垫层薄板条基处理方法 ,总结了该方法的优越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对沉降过程中颗粒物受力、胶体荷电机理和颗粒物沉降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铜钴浸出矿浆和高硅锌焙砂中性浸出矿浆两种浸出矿浆性质进行了测定及对比研究,分析了矿浆中黏度的变化规律和矿物颗粒性质对沉降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对铝土矿浮选尾矿沉降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离子类型、分子量及用量的聚丙烯酰胺对尾矿沉降性能的影响表明,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效果好于阳离子和非离子型。调节矿浆pH=7以下,加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就能实现尾矿的较快沉降,分子量为1 400万的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能取得最佳的沉降效果。经聚丙烯酰胺处理后的尾矿水能回用至浮选流程中,低含量的聚丙烯酰胺能改善铝土矿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复合絮凝剂对某细粒级氧化铜浸出矿浆进行沉降试验,考察了絮凝剂种类和用量、矿浆浓度等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矿浆质量浓度为8%,每吨干渣PHP-5与PHP-8用量分别为48g和12g时,矿浆沉降速度达到5.1m/h,完全满足工业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混凝剂加入水中后化学反应极快基本理论,探讨对旧的水平沉淀池进行挖潜改造,重新筛选经济高效混凝剂,改变投药点,创造快速混合水力条件,提高反应池的流速,改造沉淀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32.5 m深旋流沉淀池的施工方案选择,提出了具体的施工技术和方法,保证了超深基坑工程的顺利竣工。 相似文献
16.
石灰-絮凝沉降法处理选矿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介绍了利用石灰加絮凝剂的方法处理低含砷量、悬浮物不易沉降的选矿废水,具有工程投资省、工艺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可靠以及运行费用低等特点,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尾砂高效沉降浓缩是全尾砂高浓度充填的核心,随着选矿工艺的改进,尾砂的粒径越来越细小,导致尾砂沉降浓缩愈发困难,而在尾砂浆中加入絮凝剂能够极大地提高尾砂沉降浓缩的效率。针对国内某矿山尾砂颗粒细小、沉降浓缩困难的问题,通过开展沉降浓缩试验,以固体通量和底流浓度作为评价指标,得到沉降浓缩效率最佳的絮凝剂型号、给料浓度和絮凝剂添加量,并研究了给料浓度和絮凝剂添加量对尾砂沉降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剂型号为HJ70010,最佳给料浓度范围为10%~12%,最佳絮凝剂添加量范围为10~15 g/t;当给料浓度为12%、絮凝剂添加量为15 g/t时,底流浓度达到64.4%,沉降速度为26.2 m/h,固体通量为3.43 t/(h m2);随着给料浓度的增加,固体通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状变化规律,底流浓度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随着絮凝剂添加量的增加,固体通量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底流浓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