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变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建立具有相同黏度不同界面张力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通过填砂管驱替实验评价驱油体系提高胜利普通稠油采收率的能力。结果表明,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添加少量(质量分数0.01%)的表面活性剂,能够降低界面张力,但是高于超低界面张力值(10-3 mN/m),二元复合体系的采收率获得较大的提高,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微观驱替实验表明,扩大波及系数能更为有效地提高普通稠油化学驱采收率。降低界面张力至超低值能够提高洗油效率,但会降低复合体系扩大波及系数的能力,从而影响采收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优选适用于胜利油田孤岛中二中区块普通稠油的聚合物体系及降黏剂体系,对比采收率及其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水驱油的采收率只有41.1%,微观玻璃刻蚀模型显示存在大片残余油、油块及油膜。质量分数为0.3%XJ+0.2%OP-10复配降黏剂体系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8.67%,主要依靠大油滴变形重新运移,乳化作用降低稠油流动阻力,油滴对油膜的推拉及油膜拉丝剥离作用提高洗油效率。质量浓度为1 500 mg/L AP-P5聚合物驱在水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8.55%,主要是通过增大波及面积及聚合物对油膜和盲状残余油的拉扯作用来提高采收率,相比降黏剂驱,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陆上油田的典型区块,设计了二维层间物理模型,运用自主研制的饱和度监测系统监测所采用的聚驱后聚表剂驱实验方案,开展了层间二维模型驱替波及动用监测实验,实时监测化学驱阶段含油饱和度分布,从而掌握陆上典型油田区块的波及动用规律。结果表明,在层间二维平板岩心的并联实验中,陆上典型区块聚驱后注入1.05PV华鼎Ⅰ聚表剂能提高采收率13.69%。饱和度监测数据表明,聚驱后化学驱阶段均不同程度的形成油墙,增大了渗流阻力,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采收率,聚表剂驱阶段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是有效的动用了中低渗层,华鼎I型聚表剂驱替之后岩心主流通道上形成一条很宽的低含油饱和度条带,其具有很强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陆上油田普遍进入高含水阶段的背景下,主力油层由一类油层逐渐过渡到二、三类油层势在必行。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二三结合模式下的水驱与化学驱合理配产配注成为二三结合优化技术的重点。结合北一区断东的实际物性参数,分别针对二三结合模式下的水驱与化学驱进行正交方案设计,并对单井日配产配注量进行数值模拟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了二、三类油层单井各层段的合理注水量公式;采用井组注采平衡和地层系数劈分的配产方法,计算出单井各层段产液量。模拟结果表明,水驱经过配产配注后采收率较实际方案高出2.52%;化学驱配产配注结果与沿用现阶段水驱注采参数进行化学驱开发的效果相比,采收率高出3.54%。  相似文献   

5.
M断块属于稠油厚油层油藏,进入聚合物驱开发后如何进一步挖潜和提高采收率尤为重要。过去在提高采收率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对采收率的影响,对于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研究较少。现有方法确定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存在精确度低的缺陷,且计算可靠性和准确性也无法得到验证。采用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手段,以电阻-含油饱和度关系曲线为研究基础,研究了M断块聚合物驱油过程中不同层位及不同位置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的变化特征,探讨了聚合物驱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值。结果表明,聚驱主要贡献为扩大各层波及体积,中渗层对于采收率贡献达到61.79%,其次是高渗及特高渗透层,贡献率为34.48%,而低渗层仅为3.73%。  相似文献   

6.
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是注水油田开展动态分析、评价水驱效果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油田水驱采收率。基于注采井网评价水驱采收率的模型,推导出产量与井网表征量之间的指数关系,进而通过产量和井网资料拟合求出极限可采储量、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同时,结合一定的水驱规律探讨了井网密度与注采井数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非均相复合驱封堵调剖性能及矿场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需要,在孤岛中一区Ng3开展非均相复合驱实验和矿场试验,描述非均相复合体系的注入产出特征,评价非均相复合驱的封堵调剖性能和驱油效果.实验和矿场试验表明:黏弹性颗粒驱油剂PPG的阻力因数、封堵效率、非均质剖面调整能力强于聚合物的,适合长期驱替应用;非均相复合驱实验提高聚合物驱后采收率13.6%,高于聚驱后二元驱和聚合物加PPG驱二者之和;矿场动态特征不同于聚合物驱和二元驱,纵向吸水剖面发生交替变化,见效井综合含水率呈台阶式直线下降,具有交替封堵、转向式驱替各小层剩余油的特点;增油倍数和综合含水率下降幅度高于同期聚合物驱和二元驱的,可成为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孤岛油田中二中Ng3-4聚合物驱后油藏条件,通过物模手段研究了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的特征及驱油能力.长细管实验表明,交替式注入泡沫复合驱,低气液比时模型两端的封堵压差上升缓慢,交替周期越大封堵效果越差.非均质模型驱油实验表明,泡沫复合驱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来提高采收率,在与聚合物驱相同注入量条件下,其封堵能力是聚合物驱的2倍.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庆油田的典型非均质区块,利用三层正韵律非均质人造岩心,进行了岩心驱替实验,开展了二元与泡沫交替驱油体系室内物理模拟研究,对体系的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并探讨了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二元体系与泡沫体系交替注入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水驱采收率接近的情况下,保持驱油体系总注入量一定,低界面张力二元体系与泡沫体系的交替方式不同,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不同。单周期注入0.05 PV泡沫基液+0.05 PV N2+0.10 PV低界面张力二元体系,周期注入量为0.20 PV,交替轮次为3次的注入方式为最优注入方式,该注入方式下交替驱油体系的阶段采收率最高,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了21.82%。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区二元复合驱油先导试验驱油体系及方案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首先根据胜利油区的油藏特点和复合驱的特点,在孤东油田七区西南Ng54-61层优选出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试验区。然后根据试验区具体的油藏情况,室内筛选出了适合该油藏类型的以石油磺酸盐为主剂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表明,该体系可与模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状态,其吸附量较小、乳化性能和热稳定性好,驱油效果好。结合室内研究的结果,在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二元复合驱注采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化学剂组合方式、配方浓度、段塞尺寸、注入方式、注采速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综合研究认为,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驱油效率高、油藏适应性强,可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认真收集整理了大庆油田萨中地区三个典型的已经完成注聚区块的历年开发及调整方案、检查井资料、水淹层解释资料,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础上详细解剖了三个区块井网井距对储层的控制程度,全面跟踪分析了注聚全过程区块及完善中心井聚合物驱开采动态及受效特征,利用驱替特征曲线法、流管法与归一化三种方法对三个工业注聚区块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整体评价;利用吸水剖面、数值模拟及聚驱后检查井和水淹层解释资料,分析了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潜力和分布.本文全面系统地评价与分析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旨在指导后续注聚区块的合理有效开发,以及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渤海L油田已经进入Cr3+聚合物凝胶调驱(聚驱)调整阶段,亟待寻求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针对矿场实际需求,开展了聚驱后提高采收率方法及其注入参数优化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高分”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抗盐聚合物溶液、“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体系相比较,聚驱后Cr3+聚合物凝胶调驱采收率增幅有较大提高,技术经济效果较好。随调驱剂注入段塞尺寸增加,采收率增幅呈现“先增后降”变化趋势,注入段塞尺寸为0.2 PV时,“产出/投入”比最大。在调驱剂段塞尺寸相同条件下,与整体段塞相比较,采用“Cr3+聚合物凝胶+水+聚合物溶液+水”或“Cr3+聚合物凝胶+水”交替注入方式采收率增幅较大,表明该注入方式可以减缓“吸液剖面反转”进程,进一步提高中低渗透层波及系数。  相似文献   

13.
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由于不合理的流度比造成后续注入水迅速沿高渗透层突破进入油井,使油井很快水淹.针对这一情况,通过平板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双液法固定技术.研究得出:聚合物驱后采用双液法注入固定剂溶液,可以充分固定地下高浓度聚合物溶液,形成的冻胶体系可以有效封堵这部分高渗透孔道,迫使后续注入水进入中、低渗透层,提高了聚合物驱后的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后若恢复水驱,通过絮凝和双液法固定技术,可以充分絮凝低浓度聚合物溶液,并有效固定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该技术对于高渗透层的封堵十分有效,使注水剖面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提高了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了水驱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油田二元复合驱后油藏采收率,针对二元驱后油藏特点及存在的开发矛盾,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在常规驱油剂的基础上设计3种不同组合方式的驱油体系,提出了高浓聚合物驱、高浓聚合物+二元及非均相3种提高采收率方案并进行了实验对比。结果表明,3种实验方案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含水率二次下降、高渗层分流率减小、中低渗层分流率增加现象,提高采收率分别为13.55%、10.93%和16.05%,为后续调剖优化和单井个性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完成一套二元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复杂河流相油田沉积微相变化较快,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物性变化大,水淹程度不均,水驱开发中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结合渤海X油田开发地质资料,通过微观驱油模拟实验,研究了心滩、边滩、河道和溢岸沉积等4种沉积微相在不同注水倍数下的驱替特征、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及其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心滩沉积的采收率相对最高,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和油滴状为主;边滩沉积的采收率略低,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为主;河道沉积的采收率低于边滩沉积,剩余油分布以连片状为主;溢岸沉积的采收率相对最低,连片状剩余油占比超过80%,水驱波及范围小,剩余油富集,应成为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聚/表二元复合驱油技术是特高含水期油藏"稳油控水"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对高粘高盐非均质油藏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聚/表二元复合驱采收率与渗透率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受岩心渗透率变异系数V_K、原油粘度μ_o和粘度比(μ_(sp)/μ_o)综合影响,在粘度比(μ_(sp)/μ_o)和岩心参数固定条件下,随μ_o增加,水驱和化学驱采收率减小,采收率增幅下降。从技术角度考虑,结合实际情况得到目标油藏非均质储层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粘度比。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应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准确评价聚驱开采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效果,是油藏提高采收率成败的关键。以Ecl—POLYMER模块为例,介绍如何处理实验室评价的聚合物物化参数以及聚合物驱油藏数值模拟中应注意的问题,实现了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的有效结合,提高了聚合物驱油藏方案的可靠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注采井网遭到损害,油藏平面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变差,水驱效果变差,储量未得到有效开发。深部调驱技术是以深部调剖为主,在"调"的基础上又结合了"驱"的效果,并具有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双重作用。介绍PI选层决策技术、调驱处理半径的确定以及现场施工常用参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9.
针对渤海J油田化学驱过程中部分井产液能力明显下降的问题,运用J油田的有关数据,通过建模计算,分析了聚合物驱与聚表二元复合驱阶段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因次产液指数在聚合物驱阶段先呈上升趋势,聚合物驱见效后开始下降,并在含水率最低点附近出现最低值,而后随着含水率的回返而升高,在聚合物产出质量浓度突破600 mg/L后则止升为降。转为聚表二元复合驱后,各井的无因次产液指数普遍进一步下降。在聚合物驱阶段,受效井无因次产液指数的最大下降幅度为74. 26%,大多数井的下降幅度为40. 00%~60. 00%,平均值为47. 82%。在聚表二元复合驱阶段,受效井无因次产液指数的最大下降幅度为86. 15%,平均值为61. 59%。  相似文献   

20.
大港油田孔南地区油藏具有高凝、高黏和高矿化度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亟待采取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措施。为考察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的影响,以目标油藏储层岩石和流体物性为模拟对象,开展了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黏度对采收率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非均质油藏,与洗油能力相比,聚/表二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对采收率贡献率超过70%。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目标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μp/μo)为1~2。通过在聚合物干粉熟化过程中添加除垢剂,不仅可以消除钙镁离子对聚合物增黏性的不利影响,而且除垢剂与水中钙镁离子作用形成的微米级固体颗粒可以随聚合物溶液进入岩石孔隙,产生良好液流转向效果,技术经济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