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1,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2.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为富油气区带,但一直未获得重大勘探发现。为研究其油气成藏条件和多期构造运动的控藏机理,开展了精细地震解释、沉积相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经历了3期重要的构造运动,形成了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上部的Nayil组上段湖相泥岩盖层-Nayil组下段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组合和下部的Aradeiba组湖相泥岩盖层-Bentiu组河流相砂岩储层组合;②早白垩世第Ⅰ裂陷-坳陷期控制了斜坡区AG组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晚白垩世第Ⅱ裂陷-坳陷期控制了下部储盖组合的圈闭形成,古近纪第Ⅲ裂陷-坳陷期对应于研究区的主力生排烃期。上述3期构造运动造就了研究区"断层-盖层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4.
烃源灶作为油气生成的物质来源,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决定性控制作用,但以往研究都限于定性分析,不能满足含油气盆地不断深化勘探的要求.在烃源岩排烃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定量方法详细分析珠一坳陷烃源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确定烃源灶控藏的定量模式,并对烃源灶控制下的油气分布有利范围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灶控制着油气的来源、成藏时间、油气分布范围和资源潜力.烃源灶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临界条件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离烃源灶排烃中心越近,油气成藏概率越大,反之成藏概率越小;②烃源灶排烃强度越大,油气充注能力越大,油气成藏概率也越大.珠一坳陷内EP17洼、PY4洼、XJ27洼、HZ26洼以及LF13洼及其邻近区是油气成藏有利区.  相似文献   

5.
前陆盆地结构单元与油气成藏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成藏研究中, 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前陆褶皱冲断带、前渊坳陷带、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等4个结构单元。为揭示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不同结构单元之间油气聚集的差异性, 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岩、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等主要成藏要素的分析, 从前陆盆地系统各结构单元讨论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 认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受控于盆地结构、油气成藏与盆地结构单元相响应。在前陆盆地系统结构单元正确划分的基础之上, 综合分析不同结构单元成盆期前和成盆期沉积体系的成藏特征, 是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而对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还必须重点考虑后期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7.
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充分应用钻井与地震资料,开展Termit叠合裂谷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控藏机理研究。研究表明:Termit盆地主要经历3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1早白垩世裂谷期,以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2晚白垩世坳陷期,以浅海、三角洲和远岸水下扇沉积为主,发育主力烃源岩;3古近纪裂谷期,以短轴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为主,发育主力储集岩与区域性盖层。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断裂体系及构造圈闭的展布,决定了盆地油气的空间分布:1沉积演化控制了生、储、盖层分布,形成了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2构造演化控制了输导体系和构造圈闭分布,形成了多个复杂构造带,控制了油气平面分布;3沉积相带控制储集砂体微观结构及宏观展布规律,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建立叠合裂谷复合油气成藏模式,明确白垩系-古近系下一步勘探领域,有效指导盆地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
盆地模拟是建立在油气地质的物理、化学原理上,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时空框架下的盆地结构、沉积充填和油气生排运聚的演化,从而给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TSM盆地模拟是在"3T-4S-4M"盆地研究工作程式指导下研发的在原型约束下的确定性数值模拟软件系统。系统强调以盆地原型并列与迭加分析为先导,采用确定性的油气响应模拟模块,合理计算埋藏史、热史、生烃史、运聚史等结果,通过结果分析得到合理的油气资源量和分布。通过四川盆地川西坳陷的模拟应用,揭示了晚三叠世以来陆缘拗陷盆地原型到前渊盆地原型的环境变化,以及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发育、分布、演化特征和动态生排烃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侏罗纪拗陷原型沉降演化是导致不同段生排烃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中-晚侏罗世最终定型的结构控制了天然气的运聚,形成了孝泉-丰谷、安县-鸭子河-大邑2个有利的资源聚集区。模拟结果表达了盆地原型迭加的控烃、控藏过程;表明TSM盆地模拟可动态揭示"原型控源、迭加控藏"的油气演化过程,通过与已知的拟合,最终实现预测未知油气的功能,是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工业》2005,25(1):164-164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超系统研究梁 兴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是否有幔源气   ———与万丛礼博士商榷丁巍伟等……………………… 济阳坳陷断块型潜山油气成藏特征王 颖等……………… 江汉盆地前白垩系油气勘探前景展望叶 舟等…………… 南昌凹陷安源组的发现对油气勘探的启迪郑华平等……… 赣江断裂带对南鄱阳坳陷成盆的控制作用周松源等……… 孔雀河斜坡志留系沉积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郑秀鹃等…… 柴达木盆地上第三系泥岩生烃热压模拟实验李志明等…… 川西新场气田储层地层水分布规律与对策刘正中等……… …  相似文献   

10.
最新资源评价表明,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常规油气资源量达61.7×10~8t,致密油资源量达8.6×10~8t,且剩余资源丰富,具备规模发现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为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并保障长期稳产,急需在现有勘探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取得新突破与新发现。通过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的整体评价和近年昆北、英东、东坪、扎哈泉等地区的油气勘探实践,认为盆地山前古隆起、盆缘古斜坡和盆内晚期构造带控制油气宏观运聚,富烃凹陷、断裂—不整合输导体系和优势源储组合控制油气规模成藏。据此提出富烃凹陷周缘是油气勘探主战场,盆内大面积的晚期构造带挑战与希望并存,古隆起背景的基岩勘探前景广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蕴含较大潜力的重要认识,明确了"富烃凹陷周缘古隆起"、"盆内晚期构造带"、"盆地基岩"及"古斜坡岩性—致密油气"四大潜在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经过几代石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柴达木盆地已建成青藏高原唯一的油气生产基地,成为甘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系统综述近年来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和勘探成果,总结了成盆、成烃、成储和成藏规律,指出了未来勘探转型的重要领域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自2007年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以来,尤其“十二五”以来,依托科技创新,支撑昆北断阶、英雄岭构造、阿尔金山前、扎哈泉凹陷等相继发现了亿吨级大油气田,形成了其他盆地鲜见的成烃、成储、成藏等原创性成果。②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十二五”以来的勘探发现、启示及重要地质认识,提出了未来油气勘探从浅层向深浅结合、从构造向构造-岩性结合、从碎屑岩向多岩性复合、从常规向常规-非常规结合的四大转变,厘定出柴西古近系—新近系页岩油、柴东第四系泥岩生物气、柴北缘深层和柴西古近系多类型岩性等四大勘探领域。③研究成果将推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转型发展和强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理论技术发展,为各类型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藏勘探持续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古近纪—新近纪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古气候由温湿向干旱演变、湖盆逐渐咸化、沉积中心由西向东迁移的演化过程,地层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和发育特征有其特殊规律,以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区带为重点,通过分析烃源岩展布、沉积演化和主要沉积体系展布,提出咸化湖盆在河流入湖后因密度差较大,易形成密度流等成因的各类滩坝砂体,最大湖泛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勘探领域。柴西南古近纪斜坡背景为岩性油气藏提供了基本成藏条件,构造宽缓带和鼻隆带有利于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构造背景和砂体成因决定了局部的油气富集,斜坡背景上的宽缓平台区是源下、源内岩性油气藏的主要富集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重点是咸化湖盆的各类滩坝砂体、湖侵体系域的滨浅湖滩坝砂体、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的各类较孤立的砂体,滨浅湖带广泛分布的藻灰岩也是岩性油气藏的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十屋断陷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直区南部,区内断坳叠置,共经历了五次构造运行,其油气成藏规律有别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油气源岩 河子组,营城组及登娄库组,在部分断层不能成为油气垂向油气通道的条件下,油气在烃源层内以横向运移为主,形成原生油气藏,经后期强烈改造,部分原生油气藏现到破坏,形成次生油气藏,综合研究认为,勘探靶区的选择应以近源的含油气圈闭为主。  相似文献   

14.
叠合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为例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通过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总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 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8.
以往认为盆缘洼陷埋藏浅、面积小、生烃能力有限,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盆缘洼陷现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与热点领域,但对其油气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的研究亟待深入。基于地球化学资料,对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油气的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凹陷东洼新近系原油和天然气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成因,其中原油来自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而天然气则为新近系油藏原油降解次生生物气;原油的形成早于天然气的形成,气藏的分布整体浅于油藏的分布,但其具体分布受控于新近系馆陶组中-上部、明化镇组下段中-下部和明化镇组上段底部3套区域盖层的封闭能力,总体呈现"南部富油、北部富气,西部富油、东部富气,下部富油、上部富气"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从区域重力场、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方面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目前发现的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济阳、黄骅等坳陷,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的形成与很多地质因素有关,但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起着关键作用,新构造运动不仅促进油气的富集成藏,而且对下第三系古油藏进行一定的调整,发生油气的再次运移、再次聚集而形成上第三系的次生油气藏。据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继承性活动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中。预测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坳陷及其周边断裂带是勘探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