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欣欣  唐勤 《轧钢》2011,28(5):56-58
分析了首钢京唐公司1580mm热轧线生产冷轧料时的氧化铁皮生成原因,通过优化加热制度和除鳞工艺,加强设备管理,制定合理的换辊周期,氧化铁皮压入的表面缺陷得到了有效控制,冷轧料表面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吕长宝 《轧钢》2019,36(1):31-36
分析了热轧带钢酸洗山水纹缺陷的形成机理,即粗轧时板坯表面新生成的或者残留的氧化铁皮在辊缝中开裂,在轧制力作用下,硬度比氧化铁皮低的基体金属被挤压入裂缝形成粗轧条纹。现场调查显示,精轧除鳞后粗轧条纹上残留大量黑色Fe3O4,这些残留的氧化铁皮颗粒在精轧时被压入带钢基体并与带钢同步纵向延展,导致酸洗后带钢表面相应区域与周边正常区域出现轻微的粗糙度差异和明显的色差,形成山水纹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3.
詹光曹 《轧钢》2019,36(2):26-30
针对中厚板“花斑”缺陷问题,采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能谱(EDS)仪分析了氧化铁皮压入区域氧化铁皮厚度及底层物质构成;结合钢材加热过程中表面一次氧化铁皮的形成机理,通过生产试验验证了由于铁橄榄石附着导致钢板表面氧化铁皮无法除净,在轧制过程中压入钢板表面且在后续冷却过程中剥离,形成“花脸”缺陷的根本原因。为此,提出了加热和轧制工艺的控制措施,有效改善了钢板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酸洗工艺研究了热轧SPHC钢的酸洗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酸洗后试样表面明暗程度与粗糙度有关;在酸液温度65 ℃、酸液浓度170 g/L条件下,酸洗速度的提高改善了酸洗效果,最佳酸洗速度为120 m/min;在酸液温度65 ℃、酸洗速度120 m/min条件下,提高酸洗浓度至220 g/L,基体界面平直度恶化,造成“过酸洗”;在酸液浓度170 g/L、酸洗速度120 m/min时,提高酸液温度至80 ℃,出现“过酸洗”现象;平整、开卷过程造成的氧化铁皮微裂纹对酸洗过程产生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SEM、XRD对热轧条状氧化铁皮缺陷的微观形貌及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缺陷位置氧化铁皮厚度大于正常位置,且存在压入基体现象。褐色条纹区域相结构主要为Fe_3O_4+少量Fe_2O_3,红色条纹区域为Fe_2O_3+少量Fe_3O_4。除鳞打击测试表明,除鳞水喷射效果差是造成条状氧化铁皮缺陷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除鳞设备进行优化,热轧条状氧化铁皮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王学伦  周洪宝 《轧钢》2017,34(4):19-22
针对生产SPHC系列产品时存在氧化铁皮压入缺陷的问题,研究发现随着Si含量的增加,氧化铁皮有减少趋势。通过观察,发现Si原子主要富集到氧化铁皮下层,与O原子结合生成SiO2或更复杂的氧化物,能阻碍O原子与Fe原子发生反应,在连铸及轧制过程中提高了低碳钢的抗氧化性能。同时,Si含量的增加可部分弥补位错或空位缺陷,不利于Fe、C等原子与O结合,而这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加重了晶体内部畸变程度,使铁基体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黄浩  徐桂丽  黄鹏  祖国胤 《轧钢》2024,(1):32-39
针对国内某钢厂生产的热轧酸洗板表面出现黑斑缺陷而严重影响后续酸洗质量的问题,对黑斑缺陷的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维式硬度计对黑斑缺陷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轧制工艺下残留氧化铁皮压入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斑缺陷部位与无缺陷部位氧化铁皮都为两层结构,但黑斑缺陷部位氧化铁皮更厚,并在交界处出现了“C”形厚度渐变趋势;黑斑内氧化层处Si元素以Fe2SiO4形式富集,Fe2SiO4对氧化铁皮产生钉扎作用导致除鳞困难,形成氧化铁皮压入缺陷,外侧更厚的Fe3O4层致使压入缺陷表面呈现黑色;在模拟残留氧化铁皮压入的实验中,残留氧化铁皮在粗轧和精轧温度下压入基体都会导致热轧板表面出现黑斑,随着压下率的增大,黑斑与基体结合会更紧密;黑斑缺陷表面微观形貌表现为氧化铁皮压入形式,并且表面硬度与残留氧化铁皮压入形成的黑斑表面硬度接近,都远大于基体硬度。出现黑斑缺陷的根本原因是Fe2S...  相似文献   

8.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SPHC热轧带钢头部氧化铁皮缺陷的微观形貌,对现场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带钢头部氧化铁皮缺陷形成主要原因,并提出优化加热炉烧钢工艺、控制中间坯温度、优化除鳞工艺等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头部氧化铁皮缺陷与轧制温度密切相关,中间坯头部温度过高是形成头部氧化铁皮缺陷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9.
于洋  王畅  郭子峰  王林  陈瑾  焦会立 《轧钢》2015,32(2):22-26
针对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 从微观特征与生产关联性因素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状色差缺陷的产生与基体和氧化铁皮的界面状态密切相关, 酸洗后表面粗糙度的差异是导致色差缺陷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关联性因素跟踪及分析发现: 色差缺陷的产生主要与热轧精轧工作辊辊面的状态密切相关, 轧辊氧化膜剥落导致的铁皮压入缺陷是导致带钢酸洗后出现斑状色差缺陷的主要原因。为此, 制定了合理的热轧工艺及轧辊使用和精轧用水、轧制润滑的优化等控制措施, 成功消除了热轧酸洗板表面的斑状色差缺陷。  相似文献   

10.
辜蕾钢  王业科  徐文章 《轧钢》2012,29(3):30-34,45
介绍了热轧酸洗板的产品特点、消费特点,以及推拉式酸洗机组与连续式酸洗机组的主要设备特点和优缺点比较,指出我国已完全有能力自主设计制造这两种酸洗机组,钢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热轧原料、产品定位、资金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热轧酸洗板的生产机组。  相似文献   

11.
针对首钢迁钢2 160 mm生产线轧制冷轧基料时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问题,对生产工艺设备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缺陷的产生与板坯出炉温度、轧辊氧化膜剥落、高压水除鳞、轧机共振、机架间冷却、辊缝水等众多因素相关。为此,通过采用降低板坯出炉温度、后移RT2高温计、优化精轧机负荷分配、抑制轧机共振、优化使用机架间冷却水与辊缝水、优化轧辊冷却水及高压水喷嘴布置等多项措施,有效减少了带钢表面氧化铁皮压入缺陷,提高了带钢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2.
热轧薄板冲压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恒法  裴新华 《轧钢》2004,21(3):4-7
针对SPHC、SPHE热轧薄板冲压时部分板卷出现开裂、皱褶的问题 ,分析研究了相应钢卷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织构 ,指出采用较高的终轧温度和卷取温度 ,并进行润滑轧制 ,可综合提高热轧薄板的深冲性能和冲压成材率  相似文献   

13.
王畅  于洋  白凤霞  王林  郭子峰  牛涛 《轧钢》2021,38(6):36-41
为了研究热轧酸洗板晶间氧化的特点,利用差热分析仪器在500~900℃不同温度进行氧化模拟试验,采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表征了晶间氧化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规律.结果 表明,加热温度控制在700~800℃,试验钢板易于产生晶间氧化现象;随着加热气氛中氧气含量的降低,晶界氧化深度变浅,元素富集含量减弱;合金元素对晶间氧化形...  相似文献   

14.
把首钢京唐公司热轧带钢实际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氧化铁皮缺陷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划分为5类。对5类氧化铁皮缺陷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典型的表检图片及实物形貌;分析了5类氧化铁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氧化铁皮缺陷的降级率,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5.
热轧镀锌板生产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加 《轧钢》2000,17(3):38-40
介绍了国外热轧板热镀锌生产的现状和发展,以及热轧板镀锌生产的特点;探讨了热轧镀锌板的发展前景。指出热轧镀锌板生产成本低,性能好,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6.
于洋  曹瑞芳  王畅  王林  张亮亮  高小丽 《轧钢》2021,38(6):1-12
红鳞与铜脆缺陷是热轧带钢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缺陷,尤其是高硅钢种的红鳞缺陷,一直是困扰带钢表面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精选了近几十年来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关于红鳞与铜脆缺陷的部分研究进展,对相关研究的方法、内容、技术思路进行了整理,编撰成文,以飨读者。同时,结合笔者自己的研究经验与理解,对传统红鳞缺陷形成机理的疑点进行了剖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冷轧304不锈带钢表面的边鳞缺陷,采用扫描电镜对带钢表面及横截面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冶炼化学成分、连铸二冷比水量、板坯加热工艺参数与边鳞缺陷降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的产生是板坯高温塑性不佳及其加热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为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严格控制钢液化学成分,N质量分数小于0.045%,Cu质量分数小于0.15%,并加入适量的B(0.001 5%~0.003 5%);同时保证连铸二冷比水量控制在0.60~0.75 L/kg;优化加热工艺,控制板坯在炉加热时间小于220 min,均热段温度不高于1 220 ℃。采用上述改进措施,冷轧304不锈带钢边鳞缺陷降级率显著降低,从8.5%降至1.2%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