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ArcGIS、Excel 等空间分析和数学统计手段,对江西省2011-2018 年的森林火灾发生情况、起火原因、时空分布等特点进行研究,以此分析山地丘陵地区森林火灾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在此年间共发生火灾202 次,上坟烧纸、烧荒烧炭和野外吸烟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总数的29%、17%、14%;森林可燃物中主要以中熟林、幼龄林、杉木及马尾松为主要树种;森林火灾多集中在上半年,尤其1-4 月,下半年较少;每天的12-18 时为火灾高发时段,22 时至次日6 时火灾发生次数较少;上饶市、吉安市发生火灾次数最多,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上饶市117̊48′E,28̊19′N 处和萍乡市113̊46′E,27̊42′N 处。本研究可为山地丘陵地区林火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文山州森林火灾分布特征,选取2012-2019年文山州森林火灾数据,采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方法探究居民点、道路、水系、GDP与森林火灾的关系,绘制火点分布图,建立居民点缓冲区Ⅰ、Ⅱ、Ⅲ区,道路缓冲区Ⅰ、Ⅱ、Ⅲ区,水系缓冲区Ⅰ、Ⅱ、Ⅲ、Ⅳ区,和4个GDP缓冲区,剖析云南省文山州森林火灾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文山州道路缓冲区Ⅱ区、居民点缓冲区Ⅱ区、水系缓冲区Ⅲ区、GDP缓冲区Ⅰ区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最多,火灾风险等级最高;2012-2015年和2016-2019年森林火灾次数在居民点、道路和水系缓冲区内均服从正态分布,道路、居民缓冲区Ⅱ区森林火灾次数分别占60.28%、62.30%,53.73%、59.01%,缓冲区Ⅰ、Ⅲ区均在28%以下;水系缓冲区Ⅲ区分别占37.85%、39.34%,其他区域呈阶梯式下降,2012-2015年文山州水系缓冲区林火次数Ⅱ区>Ⅳ区>Ⅰ区,2016-2019年Ⅳ区>Ⅱ区>Ⅰ区。2012-2019年平均火灾下降率排序为GDP缓冲区>水系缓冲区>居民点缓冲区>道路缓冲区。GDP缓冲区Ⅱ区、居民点缓冲区Ⅲ区、水系缓冲区Ⅰ区森林火灾数量下降率最高,分别是89.74%、83.67%、80%。因此,森林火灾防控管理优先级为道路缓冲区>居民点缓冲区>水系缓冲区>GDP缓冲区;可优先考虑道路缓冲区Ⅱ区、居民点缓冲区Ⅱ区、水系缓冲区Ⅲ区、GDP缓冲区Ⅰ区的森林火灾防控。研究可为文山州及云南省森林火灾防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森林火灾相关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方向。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林火研究文献运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借助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并采用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和时线图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前沿热点关键词。结果表明,森林火灾论文研究主题主要为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森林火灾管理、森林火灾预防、大兴安岭;作者之间需加强合作研究;未来研究热点可总结为森林防灭火研究,包括林火预测预报、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险。研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使学者加深对这一领域的整体认识,并对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16年的火灾统计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研究9类起火原因在省份、场所、区域、月份和时段的聚集性和热点。结果表明,火灾空间聚集性显著,火灾省份分布呈强聚集性,热点集中在浙江、辽宁、江苏和山东等;场所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大于1和0.75,呈现十分显著的聚集性,每类火灾中20%场所均贡献80%以上火灾,住宅火灾风险突出;区域分布上,热点多集中在农村。火灾的时间聚集性较差,玩火和静电引起的火灾月份聚集性显著,玩火有一定时段聚集性。  相似文献   

5.
森林火灾是指森林起火失去人为控制,自由蔓延、扩展,给森林、经济、环境带来一定损失和危害的一种灾害。衡量一个国家对森林火灾的控制能力大小和森林防火的水平,主要根据是:10万公顷森林中.火灾发生的次数,即林火发生的频率大小;  相似文献   

6.
新西兰森林火历史展示了不同阶段的森林燃烧模式,主要包括人类到达前、毛利人时期、欧洲人时期以及近代的森林燃烧模式。在森林状况和林火管理政策等因素影响下,森林火灾模式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在林火历史阶段中,新西兰的植物分布特征与我国西南林区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借鉴新西兰成熟的林火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西南林区火历史研究,合理把握西南林区火动态规律,为我国西南林区未来调整和修订林火管理政策和森林防火方针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6年汤路森德温特专利数据库的数据,从专利角度对森林火灾领域的研究及发展进行分析。采用Excel和CiteSpaceⅢ软件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森林火灾领域专利数量众多、产学研布局结构合理,但在关键专利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专利活跃度不足;美国在森林火灾领域的技术更为活跃和先进。国内该领域今后发展仍需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合作,把研究重心放在火灾监测和防火设备研发两方面,以更好地防范治理森林火灾。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7-2020年国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电力舱火灾主要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电力舱火灾研究重点,对火灾演化机理进行简要探讨,并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林火与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火灾虽然与自然界关系密切,客观地存在于雷击,自然,火山爆发、塌石撞击等等因素,但人的活动是引起林火的主要方面。表1给出我区呼伦贝尔盟72—82十年间森林火灾成因统计表明,人为引起火灾占59.1%,自然因素引起的火灾占40.9%;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小波分析理论对数据处理的优势,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1997-2013年全国汽车火灾发生次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实际数据比较,在此基础上预测2016-2020年全国的汽车火灾发生次数。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分析的灰色系统模型的分析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比较合理地反映了汽车火灾事故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汽车火灾事故还会持续增多,应从事故多发点进行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萌生栓皮栎林的潜在火行为以及发生火灾的危险性,森林防火紧要期内在云南森林自然中心的萌生栓皮栎林进行外业调查。通过设置样地,测量样地内栓皮栎林的高度、胸径等,采集地表可燃物进行室内燃烧试验,结合野外实际状态和实验室理化分析,测定含水率、载量、灰分含量,利用点燃性、剧烈性和消耗性等指标,研究了栓皮栎地表可燃物的三维燃烧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防火期紧要期,栓皮栎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为3.53%~5.04%,载量为0.44~0.69 kg/m2,灰分含量为12.3%~16.4%,引燃时间为(4.8±0.3)s,蔓延速率为(0.36±0.09)m/min,烧损率为(61.99±9.29)%。可见,栓皮栎地表可燃物的含水率极低,点燃温度低,载量低,灰分含量较高,三维燃烧性表现较差;叶片很易燃,一旦有火源就容易被引燃,引发森林火灾。研究结果有利于掌握萌生栓皮栎林地表潜在火行为相关特征,为更好预防森林火灾提供参考依据,为滇中地区的林火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森林火灾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常州市森林为研究区域,提出适应森林火灾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GIS软件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基于博弈论的思想进行组合赋权得到综合权重指数,建立森林火灾风险值模型,最后求得组合赋权方法的风险值等级.结果表明:在本评估模型下,溧阳市的森林火灾风险等级为高,金坛区为中等,新北区、...  相似文献   

13.
森林火灾处置救助非常困难,威胁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搜集整理近三年美国加州森林大火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灭火实战经验,深入分析加州森林大火频发的原因,总结加州森林火灾防控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钰  郭新新  潘科 《消防科学与技术》2022,41(10):1405-1408
摘 要:超长海底隧道结构特殊,排烟补风成为制约超长海底隧道发展的关键因素。依托烟大海底隧道提出超长海底隧道无竖井排烟系统,并设计新型的海中无竖井排烟补风方案——采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将火灾烟气高速加压后排到海水中,并通过压缩空气进行额外补风。采用FDS对不同排烟量和补风量下56组工况进行模拟,通过分析烟气层厚度、排烟效率和能见度,寻找最优的排烟补风方案。结果表明:排烟量在140~180,190~210 m3/s,补风量分别占排烟量的50%、70%时,系统排烟效果最优;其中,排烟量180 m3/s,补风量50%和排烟量200 m3/s,补风量70%情况下的排烟效果最优,且后者优于前者。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考虑设计排烟量为200 m3/s,补风量为140 m3/s。  相似文献   

15.
从变压器溢油火灾的产生原因出发,开展压缩空气泡沫灭变压器全液面溢油火的缩尺实验,对压缩空气泡沫喷淋系统和泡沫枪两种灭火方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压缩空气泡沫扑灭此类火灾的优势以及火灾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成膜型压缩空气泡沫扑灭变压器全液面溢油火是有效的,能够在高温油面形成稳定覆盖层,防止沸溢喷溅;冷却降温是灭火的关键因素,将油温降低到燃点以下,可扑灭溢油火灾并防止发生复燃。  相似文献   

16.
Model experiment of hazardous forest fire whirl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e fluid dynamical scaling laws of forest fires are derived by 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a scale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investigate a forest fire which seriously injured several fire fighters. The result of the small-scale experiment indicate that a fire whirl could be generated in such a fire. Note: Mr. Richard I. Emori is with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eikei University, 3-Kichijoji Kitamachi, Musashino, Tokyo, Japan. Mr. Kozo Saito is a Research Associate with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inceton, New Jersey.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uses the scaling laws obtained from a Froude Modeling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s experienced in the rate of spread of wind-aided and up-slope laboratory fires when changing the size of a scale model. The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rate of spread scaling law is no longer verified when working at laboratory scale in steep slopes and high wind speed conditions. The paper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scaling and scale issues in forest fi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