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含油气地层普遍发育薄煤层,煤层导致含油气砂岩地震振幅、相位、频率发生变化,为剔除薄煤层影响和识别含油气砂岩,开展了储层预测研究工作。首先,利用地震、测井、岩心资料,开展含煤系地层沉积特征分析;然后,利用岩石物理分析技术优选出能识别平湖组煤岩、泥岩、含水砂岩、含油气砂岩的敏感特征参数;最后,综合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及模拟技术剔除储层中薄煤层干扰,完成含油气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平湖组煤层多发育于受潮汐影响的三角洲泥炭坪、河控三角洲泥炭沼泽沉积环境中,厚度约为1 m,煤层间隔约为5 m,具有厚度薄、层数多的分布特征。煤层纵波阻抗多低于9 000 g/cm3·m/s,密度多低于2.2 g/cm3,含油气砂岩vP/vS门槛值基本处于1.65~1.70,含气砂岩表现为弱波谷或中弱波峰地震反射特征。地震波形指示反演可有效识别优势储层,预测斜坡东部近洼陷带含烃概率较大,是下一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南部地区浅层气主要赋存在上白垩统嫩江组三、四段,储层为三角洲前缘薄层砂岩,单砂层和单气层厚度为1-8m。针对薄气层特征,采用瞬时子波吸收法预测气层的分布范围,该方法对于厚度较大、产量较高的气层异常特征明显,厚度小于2m的气层识别效果变差。预测结果与钻井符合率达到80%,新发现5个有利目标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薄储层预测、砂体相变线识别这一岩性油气藏描述的关键点,在深入分析玉东地区薄储层预测地震地质难点和技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该区的薄储层预测技术思路,即利用重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联合应用地震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地层切片技术以及基于拟波组抗的地震波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同时井震结合,重新预测古近系3砂组砂岩空间展布,并结合钻井和构造刻画了古近系3砂组岩性气藏平面展布形态,预测了新增储量规模。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风城组发育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多类型油气藏勘探区域与各沉积相带分布地区密切相关,而钻遇风城组的井比较有限,利用地震相分析技术预测各沉积相带分布就具有重要意义。对井下岩心、测井响应、单井沉积相与井旁地震反射特征开展了对比分析,建立了风城组不同沉积相类型与地震相之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分频重构与波形分类地震相边界识别方法,指出风城组主要地震相平面分布范围,并结合古地貌对风城组主要沉积相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预测。所提取的地震相平面分布规律性强,与井下沉积相及岩性符合程度高,能够反映玛湖地区风城组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扇三角洲平原—内前缘亚相砂砾岩主要分布在玛湖凹陷西、南与北缘斜坡上倾端,扇三角洲外前缘亚相云质砂岩类主要分布在下斜坡区,并连片分布,凹陷区为大范围滨浅湖—半深湖相泥岩、白云质岩类和泥质页岩分布区,这为玛湖地区风城组下一步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区域部署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大宁—吉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其发育煤系地层,岩性复杂,储层致密且薄,横向变化快,造成砂岩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多样,定量预测难度大。从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及相控储层反演2个方面入手:首先根据区内地质、测井等资料,采用正演技术建立沉积相—地震响应特征—地震相识别图板,一维模型正演落实上覆煤层、下伏灰岩变化引起的砂岩储层地震响应的变化,完钻井二维正演落实该区厚砂体、中厚砂体和薄砂体3种地震响应识别模式;然后采用波形指示反演方法,开展“相控反演”,实现研究区山23亚段致密薄储层的定量预测。结果表明:中厚砂体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平面上呈2个近南北向展布的条带,纵向上储层叠置,厚度较大,是下步开发有利区。该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大宁—吉县区块煤系地层致密气薄储层的预测精度,为部署高产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该研究方法也可为同类气藏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薄储层预测精度是目前制约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问题。要实现薄层精确预测,关键在于如何井震结合、拓宽频带,获得合理的高频成分。传统的反演技术主要通过确定性或随机性模拟建立宽频模型,其高频成分主要来自于井,没有体现地震的横向约束,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同时,降低了储层横向识别能力。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充分利用地震波形的横向变化信息,代替传统变差函数进行高频成分的模拟,对井的分布要求低,比传统随机反演方法确定性更强。而且高频结构受波形变化控制,更好地体现了沉积环境的约束。在提高垂向分辨率的同时,横向预测性得到有效保证。利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在准噶尔盆地B地区薄层砂岩气藏中进行储层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钻探目标的评价_开发阶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频谱分解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模型正演模拟分析薄砂岩储集层,对不同厚度薄砂层的地震反射波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通过岩心、测井分析储集层的岩性和物性,在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波形属性研究基础上以时间域峰值属性优选、数学统计回归和频率域频谱分解调谐理论等技术综合分析、建立预测薄砂岩储集层经验公式,预测了研究区2个优势薄砂岩储集层发育区。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对薄砂岩储集层的认识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及地震属性研究,建立了东濮凹陷濮城构造带沙三中亚段沉积相模式,针对研究区"高隆深洼"的地质特点,结合砂岩和泥岩波阻抗随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去压实波阻抗反演方法,在沉积相模式指导下采用该方法进行了储层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三中亚段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相泥—滩坝沉积体系,其中兰聊断层下降盘陡坡带发育2个扇三角洲,濮城背斜带为滨浅湖滩坝沉积,储层预测结果揭示出砂体厚值区围绕2个扇三角洲以及濮城背斜带的2个坝主体分布,在2个扇三角洲之间局部发育较厚砂体,其他地区为砂体厚度低值区,砂体展布特征符合沉积规律。在濮城背斜带与濮城次洼之间的斜坡地区,发育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以及2个扇三角洲之间的滩坝砂体具备形成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的条件,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位扇三角洲岩性油藏的地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连盆地属 于中生代陆相断陷群,各凹陷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特别是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体普遍发育于凹陷陡带,具备形成岩性油藏的诸多有利条件。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藏是一个典型的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地质综合分析,剖析了宝力格地区扇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构建了该区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岩性油藏的地质模型,阐述了扇三角洲砂体形态的地震信息识别和含油性预测的新方法,介绍了勘探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酒泉盆地青南次凹下白垩统油藏储层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和湖相泥云岩,常规波阻抗反演的纵向分辨率低,仅能识别大套的扇体,不能预测扇体内的砂砾岩层,而且不易区分泥云岩与泥岩.岩性指示模拟反演突破了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实现了地震波阻抗反演与地质统计模拟的结合,不仅提高了酒泉盆地青南次凹砂砾岩储层的预测精度,而且能够有效预测泥云岩储层,提高了不同岩性储层的预测能力.该技术在地震资料较差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庆长垣西部AGL地区萨零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前缘小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层.三角洲前缘为砂泥岩薄互层沉积,水下河道窄,砂体厚度小、相变快,河道砂体地震特征不清晰,储层预测困难.为此,提出小河道薄砂层井震联合识别技术.首先,结合井、震资料,在精细地层格架控制下,通过逼近地下地质结构的正演模拟,构建窄小河道砂体三种地震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确定性和随机模型的薄储层岩性预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三角洲前缘地区一直是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大多数情况下砂泥岩波阻抗值重叠,而且薄砂层较多,地震数据反演结果达不到分辨薄层的精度,致使无法准确预测砂体分布规律。从综合利用不同储层建模技术各自优势识别薄砂层的思路出发,针对三角洲前缘地区的特点提出了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联合的方法,即首先用确定性建模得到声波波阻抗,在此基础上用随机模拟方法得到薄砂层的展布。采用的具体方法为地震与测井联合反演方法及马尔可夫链随机模拟方法,随后按照此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Y地区进行了试验,最终得到更为准确的薄砂体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有利储集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相的分布规律,明确勘探方向,依据岩心、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地震资料,运用沉积学和储集层地质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滩坝相和湖泊相。并根据层序划分结果,对各体系域的沉积相展布特征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分析化验数据的归纳、总结,明确了8个有利储集体: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缓坡带扇三角洲前缘、义东断裂带生物礁、缓坡带砂质灰岩滩坝、缓坡带灰岩滩坝、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缓坡带扇三角洲平原以及缓坡带前扇三角洲,在此基础上预测出4个有利勘探区,即陡坡带扇三角洲前缘区、义东断裂带生物礁区、罗家鼻状构造带砂岩滩坝区及缓坡带扇三角洲—灰岩滩坝—砂质灰岩滩坝混合区。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沉积岩相、微相特征及其与古地理背景关系,依据露头微相观测、岩心微相描述、成像测井岩相刻画、构造演化恢复、沉积因素综合分析研究认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岩相古地理总体受南天山、温宿凸起、库鲁克塔格山物源三重控制,其中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南天山物源,塔北隆起西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温宿凸起物源,塔北隆起中东部的巴什基奇克组主要源于库鲁克塔格山物源,秋里塔格冲断带为3物源交汇区,乌什凹陷受南天山物源和温宿凸起物源双重控制;克拉苏—依奇克里克冲断带西段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细砂岩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粉—细砂岩2类典型微相砂岩,砂体总体叠置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50~260 m;塔北隆起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中—细砂岩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细—粉砂岩沉积为主,夹河口坝粉—细砂岩,砂体总体呈厚层连片展布,残余厚度100~300 m. 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满坳富砂”为库车坳陷油气战略突破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构造层序与基准面分析原理,利用高分辨地震、测井、岩相等资料重点研究了白垩纪松辽湖盆各体系域的沉积特征。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手段在体系域内进行的储集层预测、岩性-地层圈闭分析及勘探实际表明,本区发育在湖扩展域和高位域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远砂坝以及湖底扇等各类砂体,对形成隐蔽油气藏最为有利。大布苏地区勘探实例可以作为隐蔽油藏勘探的典型,对广阔的松南西部斜坡区下步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扩大哈山南缘风城油砂山外围的油砂勘探成果,针对白垩系清水河组油砂,以地表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油砂岩露头与岩芯的粒度、岩石薄片、测井、铸体、重量含油率等资料的分析,开展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河组油砂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砂岩为主,砂岩稳定性较差,距离物源较近;清水河组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3种沉积相,细分为9种微相;油砂主要发育于辫状河河道滞留、心滩、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油砂岩重量含油率高达35.12%,孔隙度为25.3%~39.1%,渗透率为124~4 580 mD,含油性、孔隙度、渗透率均较好,以上4种微相砂体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丰富的烃源岩、良好的运移通道、优质的储集层及降解稠化作用是哈山南缘油砂成矿的主控因素。该研究成果,对整个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砂勘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泰然 《石油物探》2005,44(6):632-635
川西坳陷陆相砂岩储层波阻抗分为高、中、低3类,其中储层预测的主要目标是具有低波阻抗特征的高孔渗砂岩储层.通过对储层波阻抗特征、地震资料分辨率、模型正演等的分析,提出了基于波形的波阻抗特征识别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地震反射波峰、波谷振幅属性的一、二维匹配特征,判断地震强振幅异常的反射极性,识别波阻抗特征;然后再根据地震相特征,判别河道或三角洲砂岩储层,排除非储层陷阱;最终识别出高阻抗致密砂岩与低阻抗高孔渗砂岩.该技术不受地层埋深的限制,在合兴场气田浅层蓬莱镇组进行了低阻含气砂体识别,得出该套储层砂体越厚,孔渗性越好,含气丰度越高,振幅越强的认识,钻井命中率在90%以上;在丰谷气田深层须家河组进行了高阻抗砂体识别,得出一呈透镜体的反射"异常"为低孔渗致密砂体,砂体越厚,孔渗性越差,振幅越强的认识,预测该砂体不利于天然气的储集.  相似文献   

18.
制约深洼区隐蔽性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因素较多,其中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主要因素。以营子街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地震相的精细划分以及砂体的识别描述研究,形成了扇三角洲岩性油气藏储层描述"五步法"技术,包括拓频处理识储层、地震响应明特征、地震相分析定区带、测井约束反演定目标、分频属性圈边界。勘探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建立不同类型砂体的地震波形识别模式及砂体横向接触关系,并可明确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的地震特征。利用该项技术预测了洼陷带岩性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高频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有色反演等技术,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物源分布、充填演化及砂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1)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除扇三角洲沉积以外,存在第二种有利储集体——近岸水下扇;(2)根据前积地震相反射特征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晚期陡坡带物源方向变化剧烈,受构造沉降控制明显,呈现"顺时针旋转"演化:即SQIII沉积期,湖盆整体北高南低,发育来自NW向物源的扇三角洲相;SQIV沉积期,NE向剧烈抬升,形成NE向的扇三角洲相;SQV沉积期,湖盆东部开始抬升,发育来自东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相;(3)建立了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级控砂"模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发育特征;坡折带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沉积相类型控制砂体类型和分布。研究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强烈构造变动控制物源迁移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南堡凹陷老区的进一步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