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高凝油油藏析蜡冷伤害、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运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化学驱实验评价方法,利用岩心物理模拟与CT扫描等手段,提出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组合提高高凝油采收率技术,研制了微生物化学复合驱配方,该体系兼有化学驱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及微生物降低原油蜡质组分双重优点,最后通过物模实验优化了微生物与化学驱配方段塞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化学复合驱较水驱提高驱油效率35.19个百分点,较单一化学复合驱可提高驱油效率7.27个百分点,单位质量聚合物增油量提高了1.16 t/t。该研究为高凝油油藏开发后期方式转换、提高采收率提供有效接替技术。 相似文献
2.
沈84-安12块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后备储量不足,常规的注水开发效果已不理想,根据区块地质特征及油藏特征探求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途径十分必要.对聚合物驱、热水驱在沈84-安12块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对油藏下步提高采收率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凝油砂岩油藏水淹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凝油油藏由于油品性质的特殊,注水开发后有着与其它普通稀油油藏不同的水淹规律。以沈84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块内不同开发时期取心井的试验资料及动态生产数据,研究其储层的水淹特征,建立了水淹层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现场水淹层挖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高凝油藏由于油品性质的特殊,注水开发后有着与其它普通稀油油藏不同的水淹规律.以中渗砂岩油藏沈84-安12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区块内不同开发时期取心井的试验资料及动态生产数据,研究其储层的水淹特征,建立了水淹层综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现场水淹层挖潜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室内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高凝油油藏气水交替驱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得到了岩心尺度下的最优化参数,采出程度较纯水驱时提高19.83%。在物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实验岩心和流体参数、含气活油相渗曲线建立数值模型,分别研究注采井网、注采井距、段塞尺寸、气水体积比、注入时机、注入周期各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五点系统、300 m井距、0.2PV段塞尺寸、1∶2气水体积比、含水率60%时转注、连续注入9个周期为最佳方案,可以保证在较低的注气成本下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对以后该类油藏的气水交替驱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阳油田沈84-安12块为高凝油砂岩油藏,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油藏稳产难度加大.经深入研究,提出了产液结构调整方案,确定了产液调整的实施原则,并对产液调整潜力进行了分析.从53口井实施产液调整的效果来看,中高渗透率砂岩高凝油油藏注水开发高含水期适时开展产液调整,可以达到较好的稳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8.
模拟克拉玛油田试验区块的地层条件(油层温度、孔隙度、渗透率、剩余油饱和度等),选用长600mm,内径52mm岩心进行物理模型实验,脱水原油与地层水分别用2台计量泵同时注入,解决了油水分层混合不匀的问题,模拟地层条件,直接加入激活剂厌氧培养,此过程中不加入空气,进行内源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在3种内源激活配方中,评选出适用于试验区块的激活配方W6-3。试验证明此激活剂配方较常规水驱提高原油采收率11.8%。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强化水驱是一种通过引入进而刺激油藏中的微生物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通过将室内筛选培育出来的微生物菌种及营养基注入水井地层,以激化油藏中的“本源”微生物,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气体、有机酸、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及醇等代谢产物,降低岩石-油-水系统的界面张力,降低原油粘度,改善原油流动性能,同时调整地层吸水剖面。1999年8月在百口泉采油厂百42井区进行微生物驱油试验,措施后12个月,增油1745t,少产无效水8795m^3,投入产出比为1:4.8,实现了增油降水,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烃类氧化菌、发酵菌等是油藏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注入玉米浆可以有效刺激内源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产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有利于驱油;硝酸铵可以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向岩心注入0.4PV的营养物,玉米浆浓度10~20mL/L,并关闭培养10~20d后,采收率提高约8%。实验证明,利用内源微生物提高沾3区块采收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后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效果分析了聚合物驱后油藏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潜力。室内驱油实验表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为17.6%~20.1%,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驱(3%左右)和单一聚合物驱(11%~15%),高于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驱二者之和,优于同等经济条件下聚合物驱的效果。孤岛中一区Ng3~6和孤东六区聚合物注入完成后接着实施二元复合驱,综合含水进一步下降,日产油量明显增加。聚合物溶液中加入粘弹性颗粒PPG(PreformedParticleGel)后,体系从偏粘性转变为偏弹性,具有较强的剖面调整能力。2009年2月在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多年的孤岛中一区Ng3单元实施聚合物+PPG驱,注入压力上升了1.4MPa,油层纵向非均质性明显改善,纵向各层吸水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12.
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和凝胶进行复配,制得复合驱体系。进行了复合驱驱油实验,同时还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机理以及复合驱体系注入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后再进行复合驱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高渗复合驱体系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为12.51%-15.66%;低渗复合驱体系也具有较高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为7.08%-13.06%,提高采收率值均大于聚合物驱的提高采收率值。确定了复合驱体系最佳注入速度,为0.5mL/min。复合驱体系中凝胶的存在,可提高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玛湖地区致密油藏衰竭式开发后期采油速度快速递减的问题,提出利用超临界CO2驱替开发致密油藏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超临界CO2萃取致密油实验、最小混相压力实验及长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超临界CO2驱替提高致密油采收率的作用机理、开发特征及影响因素,优选了注气速度、CO2转注时机等重要操作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O2萃取轻质组分能力随萃取次数的增加而减弱;注气速度对最终采收率影响较大,最优注气速度为0.10 cm3/min;原油与超临界CO2最小混相压力为34.18 MPa;当前油藏压力条件为最佳CO2转注时机。该研究成果对致密油藏高效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针对常规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无法满足高盐稠油油藏采收率要求的问题,以胜坨油田二区东三4砂组高盐稠油油藏为研究对象,实验结合数值模拟分析了超高分子聚合物驱和常规聚合物驱的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表明,超高分子聚合物黏度、黏弹性,耐盐性以及高温下的稳定性均优于常规聚合物,采用超高分子聚合物驱油更容易实现活塞驱油;相比于常规聚合物,分子间排列更加致密且互相缠绕,分子间缔合作用力远大于常规聚合物,表现出很强的抗盐、抗拖拽能力,具有很强的调剖能力;CMG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超高分子聚合物驱提高东三4砂组油藏采收率具有见效早、降低含水率效果好的优点。对于东三4砂组油藏,采用超高分子聚合物驱(DQ-3500)相对于常规聚合物驱(8#HPAM)采收率提高了1.74%。该研究成果对于采用超高分子聚合物驱提高高盐稠油油藏采收率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优势渗流通道发育,层间、层内、平面三大矛盾加剧,而高浓度聚合物驱用量大,但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自主研发PPG凝胶颗粒,攻关了PPG+聚合物驱技术,实现了“堵、调、驱”有机结合。采用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分析PPG+聚合物体系渗流特性、驱油效果,筛选出最佳体系配方及注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调驱型PPG具备增黏特性,调驱型PPG+聚合物体系90 d黏度保留率高达78.9%;与单纯聚合物溶液相比,PPG+聚合物体系黏弹性显著增加,具备更强的调堵能力;聚合物驱后先注入0.05倍孔隙体积封堵型PPG+聚合物体系,再注入0.70倍孔隙体积调驱型PPG+聚合物体系可取得最佳驱油效果,可节省24%聚合物用量。预测研究区采用PPG+聚合物驱后可提高采收率8.57个百分点。该研究可为大庆油田四次采油阶段持续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大庆油田MD膜驱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大庆主力砂岩油藏岩心上 ,考察了膜驱剂MD 1在不同开发阶段的驱油效果 (4 5℃ )。膜驱剂MD 1为含2 5 %单分子双季铵盐的工业品 ,用矿化度 5 2 10mg/L的油田采出水配制驱替液。注入 0 .5 7PV的 5 0 0mg/LMD 1溶液使未洗油、含束缚水的岩心表面由亲油变弱亲油 ,由弱亲油变中性。在洗油后饱和水 ,再用油驱替至束缚水状态的若干组岩心上 ,膜剂驱的采收率如下 :直接用 5 0 0mg/L溶液间歇驱油 ,采收率 6 0 .8%和 6 4 .1%;水驱后提高采收率 2 .2 3%(5 0 0mg/L× 0 .5PV) ,3.0 9%(10 0 0× 0 .5 ) ,9.10 %(5 0 0× 2 .0 ) ,8.2 0 (5 0 0× 10 .0 ) ,最终采收率略低于直接膜剂驱 ;水驱、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6 .4 8%~ 8.6 1%)之后提高采收率 1.96 %(5 0 0× 0 .5 ) ,2 .4 4 %(10 0 0×0 .5 ) ,6 .4 8%(5 0 0× 5 .0 ) ,6 .4 6 %(5 0 0× 10 .0 ) ;水驱、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14 .89%~ 15 .89%)之后提高采收率1.4 5 %(5 0 0× 0 .5 ) ,0 .6 5 %(10 0 0× 0 .5 ) ,5 .98%(5 0 0× 5 .0 ) ,5 .13%(5 0 0× 10 .0 )。在大庆油田 ,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之后采用膜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表 4参 8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microbial recovery in the Iranian Maroon oilfield, laboratory core flood tests were designed and conducted. The effect of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on the recovery of crude oil during waterflooding and the effect of bioproducts on wettability alteration of the cores was investigated.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microbes in two different kinds of growth media as nutrient media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l recovery was affected by adjustment time, source of carbon, type of microorganism,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quantity, and salt concentration. In addi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are optimum values of adjustment time,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quantity, and salt concentration that maximize the oil recovery factor. The results of this work can be helpful for 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successful microbial-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9.
以冀东油田柳北大倾角油藏为原型建立了剖面地质模型,在流体相态拟合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讨论了地层倾角、油层厚度、地层压力、注入速度、气水比等参数对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倾角的存在可显著提高水气交替驱开发效果,模型中倾角15°时提高采收率比无倾角时大6.18%;对于倾斜油藏。油层厚度越大对水气交替驱越有利.而无倾角时,规律相反;通过控制注入速度,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在较低的适宜压力下也可获得较好的开发效果;此外注入速度、气水比等对倾斜油藏水气交替驱的影响与无倾角时规律不同且均存在最佳取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