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决数据发布和分析过程中用户真实数据信息被披露的问题,降低攻击者通过差分攻击和概率推理攻击获取真实结果的概率,提出了一种基于置信度分析的差分隐私保护参数配置方法。在攻击者概率推理攻击模型下对攻击者置信度进行分析,使之不高于根据数据隐私属性所设置的隐私概率阈值。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针对不同查询用户查询权限的差异配置更加合理的隐私保护参数,避免了隐私披露的风险。实验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根据查询权限、噪声分布特性以及数据隐私属性分析攻击者置信度与隐私保护参数的对应关系,并据此推导出隐私保护参数的配置公式,从而在不违背隐私保护概率阈值的情况下配置合适的ε参数。  相似文献   

2.
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泄露的量化评估有利于帮助用户了解个人隐私泄露状况,提高公众隐私保护和防范意识,同时也能为个性化隐私保护方法的设计提供依据.针对目前隐私量化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估隐私保护方法的保护效果,无法有效评估社交网络用户的隐私泄露风险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泄露量化评估方法.基于用户隐私偏好矩阵,利用皮尔逊相似度计算用户主观属性敏感性,然后取均值得到客观属性敏感性;采用属性识别方法推测用户隐私属性,并利用信息熵计算属性公开性;通过转移概率和用户重要性估计用户数据的可见范围,计算数据可见性;综合属性敏感性、属性公开性和数据可见性计算隐私评分,对隐私泄露风险进行细粒度的个性化评估,同时考虑时间因素,支持用户隐私泄露状况的动态评估,为社交网络用户了解隐私泄露状况、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隐私保护提供支持.在新浪微博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用户的隐私泄露状况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3.
为抵御相似性攻击和背景知识攻击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分类型敏感属性的 分级匿名方法。该方法对敏感属性所隐含的现实意义进行语义分析,使等价类中在满足整体分布基础上既能存在多个表现特性相近的敏感属性值,也能存在多个表现特性相异的敏感属性值,从而更好地抵御同质攻击和背景知识攻击。实验结果表明,与k匿名方法和L多样性方法对比,该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敏感属性泄露风险概率,更好保护用户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敏感属性数据重发布面临的链接攻击、背景知识攻击的威胁,本文首先提出了敏感属性更新集和同一等价敏感组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数据重发布情况,提出了基于DMSA算法的数据重发布新策略,最后对其新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实例分析,验证了该策略发布的安全性并得出其隐匿率和附加信息损失度的值都很低,从而验证出匿名发布后的数据可用性较高,且具有良好的隐私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多数个性化隐私保护算法,对敏感属性的保护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不同的敏感属性设置不同的阈值;另一种是泛化敏感属性,用泛化后的精度低的值取代原来的敏感属性值。两种方法匿名后的数据存在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或信息损失较大,以及数据可用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个性化(p,α,k)匿名隐私保护算法,根据敏感属性的敏感等级,对等价类中各等级的敏感值采用不同的匿名方法,从而实现对敏感属性的个性化隐私保护。实验表明,该算法较其他个性化隐私保护算法有近似的时间代价,更低的信息损失。  相似文献   

6.
数据融合技术能够使用户得到更全面的数据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然而现有的多源数据融合隐私保护模型没有考虑数据提供者的重要程度,以及数据不同属性和属性值的敏感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敏感值层次化的隐私模型,该模型通过数据提供者对数据的匿名程度要求来设置数据属性以及属性值的敏感度以实现敏感值的个性化隐私保护。同时结合k-匿名隐私模型以及自顶向下特殊化TDS的思想提出了一种面向敏感值的多源数据融合隐私保护算法。实验表明,该算法既能实现数据的安全融合,又能获得更好的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7.
Although k-anonymity is a good way of publishing microdata for research purposes, it cannot resist several common attacks, such as attribute disclosure and the similarity attack. To resist these attacks, many refinements of kanonymity have been proposed with t-closeness being one of the strictest privacy models. While most existing t-closeness models address the case in which the original data have only one single sensitive attribute, data with multiple sensitive attributes are more common in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e cover this gap with two proposed algorithms for multiple sensitive attributes and make the published data satisfy t-closenes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values of the sensitive attributes in any equivalence class must be as spread as possible over the entire data to make the published data satisfy t-closeness, both of the algorithms use different methods to partition records into groups in terms of sensitive attributes. One uses a clustering method, while the other leverag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n,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quasiidentifier attributes, records are selected from different groups to construct an equivalence class, which will reduce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during anonymization. Our proposed algorithms are evaluated using a real data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peed of the first proposed algorithm i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proposed algorithm but the former can preserve more original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related approaches, both proposed algorithms can achieve stronger protection of privacy and reduce less.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位置服务中连续查询情况下,用户自身属性信息很容易被攻击者获取,并通过关联获得用户位置隐私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利用粒子群聚类加速相似属性用户寻找,并由相似属性匿名实现用户位置泛化的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位置隐私保护中常用的可信中心服务器,通过对发送到中心服务器中的查询信息进行粒子群属性聚类,在聚类的过程中加速相似属性用户的寻找过程,由相似属性用户完成位置泛化,以此实现位置隐私保护。实验结果证明,这种基于粒子群属性聚类的隐私保护方法具有高于同类算法的隐私保护能力,以及更快的计算处理速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基于位置服务隐私保护方法在连续位置查询服务中可能会受到的差异识别攻击,提出了一种单元格不确定性扩张的连续匿名区域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通过连续匿名区域内的协作用户缓存查询结果,并提供给需要同类查询结果的邻近用户的方法,降低申请者在整个连续位置查询服务的过程中与位置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直接信息交互量,使得不可信的服务提供商无法获得足够的申请者信息来发动差异识别攻击,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申请者的位置隐私。最后,通过安全性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隐私保护能力,同时利用实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该算法的安全性和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宋健  许国艳  夭荣朋 《计算机应用》2016,36(10):2753-2757
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匿名技术中,为解决匿名安全性不足的问题,即匿名过程中因计算等价类质心遭受同质性和背景知识攻击造成的隐私泄漏,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隐私的数据匿名化隐私保护方法,构建了基于差分隐私的数据匿名化隐私保护模型;在利用微聚集MDAV算法划分相似等价类并在匿名属性过程中引入SuLQ框架设计得到ε-MDAV算法,同时选用Laplace实现机制合理控制隐私保护预算。通过对比不同隐私保护预算下可用性和安全性的变化,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在保证数据高可用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提升数据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