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亭亭 《福建电脑》2022,38(6):39-42
为了满足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催生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高校有必要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倒推梳理跨境电商人才的技能要求,分析了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探讨了跨境电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并探索出“培养目标修订-产教融合-体系重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创新模式。改革结果表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满足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行业发展的跨境电商人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临沂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市政府已开始推动临沂综合保税区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促使一般贸易转型跨境电子商务.在此背景下,临沂市逐渐暴露出跨境电商类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临沂市跨境电商人才现状,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企业内部培养和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对解决临沂市跨境电商人才供给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刘晓亚 《福建电脑》2021,37(4):71-73
农村电商的发展在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电商双创人才数量的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应尽快培养农村电商双创人才。本文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在农村电商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双创理念和实践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来解决日益凸显的农村电商双创人才培养滞后的问题,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意向的引导,培养具有双创理念和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村电商双创人才。  相似文献   

4.
石荣  王敏 《办公自动化》2023,(20):26-28
政府、院校、企业相结合的新型职业本科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本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当前职业本科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主导型的转变、“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现状,职业本科跨境电商存在产教融合程度不高、学生企业实习岗位少和院校“双师”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制定由从顶层设计出发、校企双导师制、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优化“双师”师资队伍和构建“1+X”职本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等新型的跨境电商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双创”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新经济时代的关键领域之一,面临越来越多的教育需求。针对目前跨境电商教育面临的困境,本文从跨境电商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跨境电商产生的有利影响,旨在加强跨学科融合、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提高跨境电商领域的教育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现代跨境电商市场各种变化和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临沂市跨境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快速接轨,跨境电商人才供给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且已成为制约临沂市跨境电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临沂市跨境电商行业现状,在高校、政府和企业三方面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跨境电商是连通国际和国内“双循环”的重要形式。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飞速发展的跨境电商对外推动国际贸易、对内助力消费升级。为更好地解决跨境电商融资难的问题,跨境电商行业的供应链金融随之产生。本文综合考虑传统信用评估指标和电商平台数字化要素指标,建立跨境电商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动态信用评估模型DCredit模型,更好地服务跨境电商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提出以课程学习为基础,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恒超  朱丹 《电脑迷》2016,(7):52-53
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当前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结合对沪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调研,重点以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从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组织管理与运行、评价激励等方面进行研究,为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可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10.
学科竞赛是地方高校选拔与培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够为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围绕如何利用学科竞赛为培养双创型人才创造发展条件,以及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推进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的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流建设专业“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服务于该专业的核心职业岗位。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单元,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构建该课程的创新创业体系、培养高素质产品检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以“计量仪器与检测”课程教学活动为载体,提出了“课程架构项目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应用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课程教学双语化”的“五化”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高职院校国际视角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创意、创业"能力上的困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三螺旋理论为理念设计指导,以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为抓手,建立高职院校、政府和学徒制企业的联动机制,构建三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丰富了学生的创意设计思路,培养了创新设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深化了高职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创业意识跟不上、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学科体系不健全、实践与理论脱节、创新创业平台薄弱、项目成果商业化较少等问题,结合MOOC自身开放性高、灵活性好、课程资源丰富等优点,提出融合MOOC教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满足了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培育出更多的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创新引领着国家的兴旺发展,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出发,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平台等角度进行探讨,力求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中职生的知识和潜能,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人。  相似文献   

15.
张克君  赵耿 《计算机教育》2011,(7):70-73,77
针对教育部提出的"质量工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要求,在"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实践基础上,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并总结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产业和新技术提供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的跨界人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一个中心、两个结合、多点融合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该模式基于OBE理念,通过分层次和多类别的课程体系重构,建立了跨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和考评评价机制来构建跨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于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可供国内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迅速,为了应对这一发展,构 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我国开始逐步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影响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发展水 平的因素进行分析,期望通过制度、管理、服务创新,对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志明 《福建电脑》2020,(5):141-143
当今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是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校企合作成立跨专业学习机构势在必行。学创中心的成立,为培养跨专业高端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动力保证,能够实现大规模跨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现实情况,研究了计算机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分析了影响学生实践教学的各个因素,以解决学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满足企事业单位现有需求的高质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文章提出了一些经过检验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整合资源,提高双创人才培养实效,是需要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从理念思路、专创融合、条件保障、产学研赛等方面对双创工作进行梳理和研究,形成了基于专业群的双创人才培养思路,对提升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成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