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湘鄂西地区油气藏类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湘鄂西地区花果坪复向斜中北部、桑植石门复向斜中部的构造改造程度弱,处于古构造的斜坡上,是寻找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花果坪复向斜南部以及桑植石门复向斜西部处于古构造斜坡下部,构造改造程度较弱,有望发现继承性油气藏。宜都鹤峰复向斜中部及中央复向斜上部成油组合,因受构造运动强烈改造,志留系盖层被剥蚀,仅存下部含油组合,只能寻找重建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是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相叠加的复合型盆地,地层油气藏极其发育.该区主要发育地层超覆、地层削截不整合、下切河道砂体及基岩潜山等4种地层油气藏,具有类型多、规模大、发育层系多、时空展布受古地貌控制的特点.多套优质烃源岩、不整合输导能力、优质储集相带及多期次构造运动是准噶尔盆地地层油气藏主控因素.该区地层油气藏可以划分为近源自生、远源混生2种成藏模式.盆地周缘隆起区及盆内隆起区是寻找大型地层油气藏的2个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潜力分析以及塔北,塔中,巴楚隆起成藏条件类比,进一步深化了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指出塔里木盆地属于特提斯北缘盆地群,宏观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丰富,勘探领域广,层系多,资源探明率低,勘探潜力大,主攻方向是阿克库勒 凸起,雅克拉断凸、和田河凸起,卡塔克低凸及色力布亚-玛扎塔格断裂潜山带。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金龙2井区在二叠系发现两套油气层,本文通过对实钻资料、区域特征、地层及储层发育情况、油气藏显示特征分析研究指出该区整体构造形态,总结出两套油气藏油气显示特征,佳木禾组为油气共存的油气藏,上乌尔禾组为油气水共存的油藏,通过对岩性的研究分析,确定该区佳木禾组有利勘探岩相。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  相似文献   

6.
小草湖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潜力大,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构造型气藏越来越少。通过深入研究台北凹陷小草湖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总结气藏成藏模式,认为气藏总体受构造、岩性、断层三重因素控制,其中岩性、断层遮挡是成藏最关键的控制因素。该区岩性气藏勘探立足2 个鼻隆区和洼内,积极扩展外围区块,遵循多砂体叠合连片含气成藏模式,开展精细气藏描述。沿鼻隆脊部钻探低部位河道砂体获得成功,实现了疙7 -红台2 号含油气区的复合连片。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东营凹陷永北地区具有形成隐蔽油气藏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成藏的主控因素,查明了油气藏分布与富集的规律,认为古构造、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分布受有利的构造条件和沉积体系的配合,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断面的分布,有利的沉积相带等因素的控制;在适当的沉积和构造配合部位,高势区也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此基础上,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北缘山前带平台地区为长期继承性古隆起,位于祁连山前,紧邻赛什腾凹陷。从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及油气运移等方面,分析了平台地区的成藏条件。研究表明:平台凸起为源外成藏模式,赛什腾凹陷的侏罗系烃源岩所生油气,经断层及不整合面运移到具有古隆起背景的古近系砂岩储集层聚集成藏。平1井的突破,证实了柴北缘山前带源外成藏模式和古隆起具备较好的勘探潜力,也是下一步柴达木盆地主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在玛湖、沙湾、阜康、东道海子等凹陷的上二叠统发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群),形成了全盆地整体突破的良好勘探局面。基于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构造背景、供烃基础、储集性能、圈闭与保存条件等地质因素的综合分析,认为盆地断坳转换期不整合之上发育的低位体系域砂砾岩体、扇三角洲前缘相带及优质甜点储层是全盆地源上它源型油气大面积聚集成藏、局部高产富集的物质基础。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3大成藏主控因素:中-下二叠统规模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提供了坚实的油气资源基础;断裂-不整合立体输导体系为油气运移、大面积聚集成藏提供了重要保障;环凹大型斜坡区发育的不整合为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与保存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盆地西部上二叠统的"源储分离型——超覆-削截复合"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东部上二叠统的"源储紧邻型——低位超覆"油气成藏模式。以该研究认识为指导,指出玛湖凹陷南斜坡、沙湾凹陷西斜坡、盆1井西凹陷东北斜坡、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和阜康凹陷东斜坡是准噶尔盆地上二叠统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资源分布类型和控制因素分析,指出生物气具有3种赋存方式:一是聚集在低幅度构造圈闭;二是聚集在岩性圈闭中;三是以水溶性天然气形式广泛分布。北斜坡、盐湖-哑巴尔、西部及凹陷的低幅度构造圈闭是近期的勘探重点,南北斜坡带的岩性尖灭带圈闭、盆地内沉积低隆起带及斜坡带与湖盆内透镜体等岩性圈闭类型是今后的勘探方向,水溶性天然气是第四系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11.
该实验尝试了一种从沉积岩中分离提纯自生粘土矿物的方法:反复冷冻-解冻法。其改进之处在于利用渗透于岩石样品中的水,在冷冻的情况下体积膨胀,而使岩石颗粒自然散开。实验的大部分岩样用改进的岩样碎样法分离出的粘土矿物,经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鉴定证实,在<1μm粒级时,粘土组分中不含有碎屑的钾长石,而常规法无法达到这一点。另外,随着分离粒级的减小,粘土组分中碎屑伊利石的含量逐渐减少,在<0.2μm时,大部分组分中碎屑伊利石的含量<5%,有的已不含碎屑伊利石。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盆地控制油气赋存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本文主要从我国各含油气况积盆地的勘探实践出发,总结了对沉积盆地中控制油气赋存的各种因素的认识: 1.在一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若长期持续下沉,则有利于油气的形成; 2.地壳运动的多旋回性导致盆地构造演化与形变的多旋回,并形成多期的生油(气)建造与多种类型的油气藏;3.古气候条件时含油气盆地有较大影响;4.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其成岩作用控制油气藏的富集程度;5.沉积建造的多旋回形成生、储、盖的多期组合;6.有机质的烃源岩是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凹陷控制油气藏的分布;7.古地温场对油气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8.古隆起是油气运移的指向,水动力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9.区域构造控制油气藏圈闭的构造样式;10.在沉积盆地的演化过程中,生、储、盖,运、圈、保诸条件的有机匹配是油气聚集成为油气藏的关键.文章强调要树立完整的盆地概念,采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技术,按照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剖析一个含油气盆地,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三纪有孔虫动物群及其与找油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第三纪有孔虫的成分、性质及其丰度最高属种的相似性、差异性、特有属种的分布等,可合理地将它们分成六个动物群,圆盘虫(Discorbis)动物群、货币虫(Nummulites)动物群,面包虫(Cibicides)动物群,圆球虫-中垩虫(Orbulina-Mio-gypsina)动物群,卷转虫(Ammonia)动物群,普林虫-星轮虫(Pulleniatina-Asterorotoa-lia)动物群(图1)。前三个动物群属早第三纪,后三个属晚第三纪。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前景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残余地层分布极复杂,在其中虽已发现多种类型油气藏探明石油储量却十分有限。该地区早,中侏罗世沉积了数百米千余米厚的湖相及沼泽相地层。根据这一地区近年的勘探进展,结合前人工作,认为:1.盆地北缘的中生界厚度多为1-2km,主要是侏罗系,埋藏深度多超过4.5km;2.侏罗系烃源岩主要是其暗色泥质岩,其次为煤层,母质类型多为过渡型和腐殖型,有要质丰度高,成熟度也较高,油气生成量丰富;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叶城凹陷成岩包裹体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运用镜下岩石组构鉴定、电子探针分析、阴极发光技术等手段,在对塔西南叶城凹陷坳陷上白垩统至中新统碎屑岩和碳酸岩盐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别测试了各成岩阶段不同期次自生矿物的均一温度、盐度、密度等参数.恢复了本区的古地温,并计算了古地温梯度.结合本区两类包裹体(盐水溶液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对本区油气演化、运移阶段及远景预测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油气相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南八仙油气田发育两套含油气层系:深层的E31油气藏和浅层的N22-N1油气藏。7个样品的油、气高压物性实验结果揭示了凝析油气藏的相态特征和相态分布规律。浅层油气藏属于饱和烃类体系,油气藏类型包括油藏、油环凝析气藏、凝析气顶油藏和凝析气藏;深层油气藏属于未饱和烃类体系,油气藏类型包括湿气藏、凝析气藏和油藏。研究表明,由于深、浅气藏流体组分及温度、压力条件不同,烃类相态也就不同。深入了解地下流体相态特征并确定油气藏类型对于高效合理地开发油气藏、提高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历史与油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自晚白垩纪到第四纪的盆地沉积演变,及其相应发育的四套油气组合。根据钻井及地质,地化资料得出以上白垩至始新统油气组合含油气性能最佳。并已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及一些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18.
东明凹陷是华北拗陷区南端的一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呈北北东向,北窄南宽,面积5000平方公里。凹陷为一早第三纪发育的地堑型断陷盆地。东侧以聊兰断层为界,西侧以长垣断层为界,北与临清地区的等县凹陷毗连,南隔胙城—兰考凸起与中牟凹陷时有相通。具有东部次凹带、西部次凹带、中央隆起带的"两凹一隆"构造格局。中原油田即位于凹陷的北部。  相似文献   

19.
焉耆盆地侏罗系包裹体与油气运聚期次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文学  李永林  张辉  赵得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4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23卷3期-241-243.页
焉耆盆地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和121~130℃,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为18或20,后主峰为26或27。这些特征指示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一期成藏作用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二期成藏作用。根据生烃史分析,该区还应存在第三纪末的油气聚集,但因成岩作用不活跃,包裹体丰度低而未检测到。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地层沉积大迁移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柴达木盆地早、中、晚侏罗世地层分布的变化较大,其沉积中心经历了自西北向北、再向东北的两次大迁移过程。在早侏罗世,盆地西北部边缘发育温暖潮湿气候下的断陷河湖沼泽沉积,中侏罗世以盆地北部边缘的广盆式断陷河湖沼泽沉积为特征,晚侏罗世以盆地东侧的山间凹陷干旱河湖沉积为主。对柴达木微板块西侧的中生代火山岩及与之相邻的塔里木板块、羌塘板块的地磁古纬度的对比分析表明,该盆地侏罗系板块之间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其沉积,并造成其沉积大迁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