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浅议城市意象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南岸嘴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琦 《城市开发》2003,(3):25-27
南岸嘴位于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的半岛形区域,是武汉市山轴水系的交点,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2001年,武汉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南岸嘴。在完成该地区1.7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着重对南岸嘴65公顷范围进行城市设计,2001年末就南岸嘴“端部” 约30公顷的景观中心区范围举行国际咨询创意竞赛,进行概念性规划设计,提出核心景观建筑的功能设置、空间形态和总体布局等设计创意。面向海内外招标11个方案,进行专家评审后展出,供市民参观并征求公众建议。城市物质形态在人们的认知中形成意象。武汉南岸嘴的意象正在形成,这…  相似文献   

2.
珍惜自然之美--也说武汉南岸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华领  李韩  文益民 《规划师》2004,20(3):61-62
武汉南岸嘴在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及人文历史等方面都有其独特魅力。开发建设南岸嘴,应注重保护其沿江景观的历史文化认知性,使之成为武汉市民的开敞、自然的“城市绿心”。在南岸嘴建设“标志性景观”并不能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只能破坏其原有的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3.
城市魅力源泉--武汉南岸嘴的开发定位和构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璐 《山西建筑》2004,30(19):3-4
在深入挖潜市民中心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对武汉南岸嘴设计的投标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思考,指出南岸嘴市民中心规划设计应坚持高起点、高品位的原则,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信息动态     
陈小胜 《规划师》2005,21(8):98-99
建设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论大奖赛、“规划师眼中的生态城市”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揭晓;北京市:大栅栏地区保护规划即将实施。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可操作性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临新世纪的到来,人们关注的热点集中到“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的未来”,将保护生态、提高环境质量放在首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生态问题的理论研究已有多半个世纪,作为一个独立学派,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生态研究;60年代由于环境与能源的危机,激起系统生态学及环境科学研究,这是生态学研究的二次高潮;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标志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第三次浪潮,至今国际、地区人类生态学术团体及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活跃在国际可持续发展论坛。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社会学…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生态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实施原则、可操作性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生态建筑学的研究范围、实施原则、可操作性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刘奇志  段瑜  穆霖 《城市规划》2001,25(12):72-75
图 1 南岸嘴位置【文章编号】 10 0 2 - 132 9(2 0 0 1)12 - 0 0 72 - 0 4 ———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创意竞赛回顾塑造m寁暿兰捅跛鞘斜曛拘跃肮哿跗嬷尽《舞ぁ∧铝亍局型挤掷嗪拧浚裕?84 16【文献标识码】B1 竞赛背景南岸嘴是长江与汉水在武汉交汇所自然形成的半岛 ,该地区东临长江、北依汉水、南枕龟山、西接月湖 ,自然景观独特 ,人文历史悠久 ,历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都将该地区确定为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城市标志性区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其地处防洪干堤之外 ,历受洪水侵袭 ,一直未予开发建设。近年来 ,随着武汉市创建…  相似文献   

10.
全文从可持续发展建筑起论,重申了可持续发展建筑及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内涵,列举了目前城市规 划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简要回顾“生态城市”的理论发展轨迹之后,针对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及实践的匮乏, 提出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在融合、共生、互动中形成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杨晓光 《城市建筑》2013,(10):23-23,26
生态建筑是合理地协调人、自然、建筑、社会关系,以达到它们的和谐统一。生态建筑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改善人类聚居环境,创造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对城市住宅的改造为研究目的,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生态理念为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城市住宅改造发展的现实,通过介绍“沪上·生态家”、“北京褐石公寓改造设计”两个优秀的国内实例来说明生态设计手段在既有建筑改造与利用上的可行性与美好前景。试图从中总结出住宅生态改造的具体方向。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对住宅改造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高黑  倪琪 《华中建筑》2005,23(4):127-130
分析了贯穿于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恢复与促进、生态补偿与适应等两大生态设计理念,探讨了运用两种理念设计时常用的五种手法:保留与再利用、生态优先、变废为宝、借助科技、利用自然。认为生态设计应遵循4R原则、自然优先原则、最小干预最大促进原则,生态的景观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朱琳  徐峰 《华中建筑》2007,25(9):108-110
生态可持续建筑设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中庭作为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之间的过渡区,能起到气候控制和调节的积极作用.该文以气候控制为侧重点,从平面布局、剖面设计、围护结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探讨了关于中庭生态设计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5.
景观设计服从区域生态发展,而景观施工对于平衡区域的生态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的指导前提。本文用了伦敦绿色廊道的案例,实证分析区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行业发展尤其是建筑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必将成为国内国外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对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进行生态化建筑设计,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林蔚 《山西建筑》2006,32(19):30-31
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论述了生态城市的七方面设计要求,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易利军 《山西建筑》2009,35(25):41-42
在对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工业园区这一新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同时,阐述了优化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真正实现资源持续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昭山示范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进行昭山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划,运用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环境规划等理论对示范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订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昭山示范区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A true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key to comprehend the connotation and goal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which echoes the ideological keynote of the country’s upgrad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Missioned as a means to public policy making,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develops roadmap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addressing macro spatial governanc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cosystem degradation. Furthermore, the author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and argues that the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should employ a macro-medium-micro hierarchy in scale while focusing on life-circl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crossadministrative border plan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Then, he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Assessment Standards" should val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void to indiscriminately apply planning and design patterns in different cases.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actitioner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other allied professions to prepare themselves by selfretraining with new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technologies to be more competent for the contemporary need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