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出了一种将开放服务网关规范(OSGi)家庭网关技术和Web Service技术相结合的智能用户能量管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方案。以用户调用插电式汽车车载OSGi平台内的Web服务为例,描述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光伏、风电、地源热泵等新能源的接入,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安全可靠并网及高效消纳提出了更高要求。储能作为分布式能源重要的能量调节单元,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管理、调度、优化作用愈加明显。将参与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响应的储能作为统一资源进行研究,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响应、新能源消纳等问题,以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在分析客户侧储能调控策略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能源互联为基础的用户侧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系统,利用网间较为分散的储能资源,希望可以为电力负荷调度的优化以及分布式储能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以实现区域自治的需求响应。通过该研究,可为可再生能源高效消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客户端电能管理系统为出发点,介绍了台湾智能电网相关技术发展及计划推动起源与现状,并针对配电系统中分布式能源整合技术进行深入浅出说明。主要介绍了智能家庭(建筑)电能管理系统、自动需求响应系统、配电系统分布式能源电能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服务系统以及电能转换通信控制接口等关键技术演进,并汇总了目前已完成或进行中的示范系统建置,介绍了目前台湾相关技术发展现况与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4.
景卫哲  刘洋  向月  张瑞 《电力建设》2017,(12):68-76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distributed combined cooling,heating and power system,DCCHP)因其高效的能源利用率成为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有效实现形式,同时随着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DR)技术的发展,通过管控用户用能行为来提高能源系统性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建立了区域能量管理系统(region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REM S)并提出了一种基于DR的DCCHP能量管理策略。在用户侧,对系统负荷进行分类并建立考虑用户满意度反馈及动态费用补偿的DR控制模型。REMS用能方式管控子系统,针对冷热电负荷各自的特点及组成,以DR补偿费用及负荷峰谷差最小为目标优化初始负荷曲线形态。在供能侧,将优化后的负荷数据输入REMS设备出力调度子系统,以DCCHP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经济管控系统设备出力。算例仿真结果证明所提策略可有效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实现供需双侧的共同优化。  相似文献   

5.
实施需求响应(demand response,DR)可有效消纳可再生能源,平衡新能源电力系统电量供应和需求。首先,分析了需求响应过程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描述了需求响应复杂交互过程;其次,构建了包含主体对象和环境对象的需求响应过程集成模型,定义了各构成对象;最后,结合多主体系统建模方法构建了用户主体响应行为模型,从主体行为的角度描述了需求响应过程。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为实施需求侧响应提供辅助决策,为用户需求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包括风能、核能在内的新能源在东北地区得到较大发展。然而东北地区负荷规模不大,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调峰能力缺乏,网架结构不是很合理,以及新能源本身具有与电网调峰能力不相符的特点,这些原因造成新能源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简要介绍了东北电网概况及近些年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给东北电网带来的问题,总结分析近几年来为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而采取的运行管理机制,并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The authors have proposed the Flexible Reliable 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System (FRIENDS) as a future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order to realize FRIEND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design the concrete interior structure of the key facility, the Quality Control Center.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terior structure and control schemes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Cent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ustomized power quality service,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FRIEND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structure and control schemes is confirmed through transient analysis using PSCAD/EMTDC.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Electr Eng Jpn, 139(3): 45–52, 2002; Published on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 www.interscience.wiley.com ). DOI 10.1002/eej.11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