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番茄红素的纯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简称DSC)是法定的药物纯度测试手段之一,可以快速、方便、准确地测定高纯度化工、医药产品。本文应用此项技术对纯化出的番茄红素晶体进行了纯度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与HPLC法和分光光度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DSC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和质量平衡法(mass balance,MB)2种不同方法对林丹(γ-丙体六六六)纯度标准物质进行纯度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Van’t Hoff原理,即物质的熔融曲线来算出杂质含量,利用DSC法对林丹进行纯度分析;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量林丹的主成分纯度值,顶空-气相色谱法测量溶剂残留,卡尔费休测定水分和灼烧法测定灼烧残渣来最终确定林丹纯度。结果 DSC法测定林丹纯度为99.92%,不确定度为0.05%,质量平衡法测得林丹纯度为99.74%,不确定度为0.02%。结论 2种不同原理的方法对林丹纯度的测量有较好的一致性。DSC法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所需样品量较小,对仪器精度要求较高,相对不确定度较大。质量平衡法适用于所有有机纯物质的纯度分析,考察因素较多,分析较全面,且不确定度相对较小,方法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酶法从猪皮中制备胶原蛋白,并对其纯度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制备的胶原蛋白进行热滞活性的测定,考察了保留温度(-0.18、-0.088、0.013、0.13、0.23℃)、胶原蛋白浓度(0.1、0.5、1、2.5、5、10、15、20、50 mg/ml)及升降温速率(0.5、1、2.5、5、10℃/min)对热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猪皮胶原蛋白为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纯度较高,其分子量约为330 kD;当胶原蛋白浓度为20 mg/mL,保留温度为0.12℃,升降温速率为10℃/min时胶原蛋白热滞活性最高,为0.61℃。测定胶原蛋白热滞活性时保留温度的选取至关重要,而升降温速率对热滞活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全脂甜奶粉及中老年奶粉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运用Ozawa和Kissinger方程求得各种奶粉的活化能,比较了这几种不同成分的奶粉的热稳定性,分析了奶粉成分对奶粉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稳定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脱脂奶粉、全脂奶粉、中老年奶粉、全脂甜奶粉,并且牛乳脂肪、植物油、蔗糖会降低奶粉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了四种不同钛合金TC27、TA15、TC4、TB6的β相变温度。四种不同钛合金的测试曲线体现出类似的规律,TG线一直保持不变说明升温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反应,在500℃前由于释放残余应力呈现放热现象,而在后向吸热方向偏移,这个过程发生了相变。通过对DSC曲线求一阶导数,其峰值即为β相变温度。通过对比四种不同钛合金差示扫描量热法和金相法的测试结果,两者相当接近,因此差示扫描量热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测试钛合金β相变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范瑛 《上海纺织科技》2005,33(10):26-27,30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高性能材料,如聚合物、玻璃、陶瓷的比热,操作简便、准确,为高性能材料在航空、军工及民用领域中耐热性和保温性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差示扫描量热仪可以测定多种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比热容、反应热、转变热、相图、反应速率、结晶速率、高聚物结晶度及样品纯度等。该仪器具有使用温度范围宽(-175~500℃)、分辨率高和试样用量少的优点。本文论述了差示扫描量热仪的特点、目前我国与差示扫描量热法相关的标准以及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在聚合物的结晶性研究和相变材料的热焓变化测量方面,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在物质的鉴别方面,熔点的精确测量也会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未来期待温度范围更宽的DSC仪器的出现,同时,红外-气相-差式扫描联用技术及热重-差式扫描量热联用仪器的更进一步发展会使得联用技术在未来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是根据热量差示扫描的原理建立了一种用来测定成纤高聚物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的熔融热(△H)、结晶度(Xc)和熔点(Tm)的快速而方便的方法。经反复试验证明其可靠性、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原理、用途及用法,测定了罗纹空气层织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得到了其DSC曲线图。结果表明该织物具有良好的温度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不同压力水平下凝胶的形成过程,初步探索凝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凝胶的主要成分为肌球蛋白,200MPa蛋白质已经变性,400MPa蛋白质聚集,600MPa蛋白质凝胶形成。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超高压诱导猪肉凝胶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茚三酮比色法测定谷氨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α-氨基酸与茚三酮显色反应的原理,研究了比色法定量检测谷氨酸的方法,着重探讨了此显色反应的影响因素、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作为定量检测谷氨酸的方法,它与常规的谷氨酸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实用的特点。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的样品分析及谷氨酸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测。  相似文献   

12.
在碱性条件下,NBS氧化谷氨酸产生强烈的化学发光信号,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味精中谷氨酸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实验研究了影响化学发光信号强度的各种因素,方法的测定线性范围为3.0×10-6~1.0×10-3g/mL,检出限(3σ)为1×10-6g/mL。对1.0×10-5g/mL的谷氨酸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1%。将该法用于味精产品中谷氨酸的含量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法(GC-MS)分析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细胞膜中脂肪酸的组分,并用选择离子检测方式(SIM)测定产酸期前后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谷氨酸棒状杆菌细胞膜主要含有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5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含量最高,棕榈油酸含量最低;另外,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随着产酸的启动,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率呈下降趋势,说明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率与谷氨酸的分泌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初始生物素添加量的条件下进行谷氨酸发酵实验,探讨生物素对谷氨酸棒杆菌分泌谷氨酸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素浓度是控制胞内谷氨酸向胞外分泌的关键因素,生物素浓度进入亚适量范围后胞内谷氨酸开始向胞外分泌,名义生物素"亚适量"的浓度范围在1.97~2.29μg/g DCW。在菌体胞内谷氨酸正常向外分泌时添加20μg/L的生物素,谷氨酸正常向外分泌即停止,胞内谷氨酸浓度增加,进一步证明谷氨酸分泌受生物素浓度控制。通过胞内、胞外谷氨酸浓度对比及生物素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谷氨酸分泌的一种新的假定模式——"生物素浓度触发式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15.
焦谷氨酸没有鲜味,是谷氨酸产品中的无效成分,其安全性尚无定论.控制谷氨酸浓度为16g/100mL、焦谷氨酸的浓度为3.2g/100mL,试验研究了水解温度、硫酸加入量、水解时间等因素对降低谷氨酸母液中焦谷氨酸含量的影响.在保证谷氨酸回收率的基础上,确定出使焦谷氨酸含量达到1.07%及以下的最优水解组合:水解温度(95±5)℃、浓硫酸加入量30% (v/v)、水解时间2h.在上述试验中,焦谷氨酸的初始含量均为20%.通过改变初始焦谷氨酸氨酸含量20%~35%,最优水解组合下水解后焦谷氨酸含量为0.96%~1.04%,仍可达到1.07%以下.  相似文献   

16.
617短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的研究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我国发酵法生产味精40周年,该文简述了617短杆菌发酵生产谷氨酸的研究过程,介绍了利用菌株29906发酵法生产谷氨酸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利用617短杆菌研究过程中菌株筛选、培养基及工艺条件的摸索确定等艰难过程,以及改用糖蜜作原料继续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用提盐副产的盐湖卤块与氨反应制得高纯氢氧化镁,并进一步与HF作用得到高纯氯化镁粉体材料,纯度可达99.91%。该工艺简单、原料易得,是生产高附加值MgF_2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双酶法制糖工艺对于谷氨酸发酵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进行了糖化周期,糖液透光,糖液OD值,糖化过程搅拌等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糖化周期30h~35h,糖液透光率≥80%,糖液OD值<0.10,采用间歇搅拌制备的糖液对发酵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羟丙基-β-环糊精的热稳定性,按Kissinger方程和Ozawa方程计算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68.1 kJ/mol和169.3 kJ/mol。并按Ozawa方法计算得指前因子为4.546×1019min-1。从DSC曲线图上获得焓变(△H)为173.77kJ/mol,熵变(△S)为0.2853kJ/mol·K。  相似文献   

20.
发酵过程在线检测系统在谷氨酸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酵过程在线检测系统包含原位微量取样、级联稀释和微型生物传感器。选择标准葡萄耱溶液作为系统的校正液,符合测试方便、检测线性范围宽、对系统无污染的要求:葡萄耱酶传感器在谷氨酸发酵周期28小时内测定次数15次,平均误差率为1.686%,酶传感器测定抗干扰性强。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