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朝彬 《中国水泥》2007,(10):58-6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水泥工业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伴随建设  相似文献   

2.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简称水泥窑)的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在这个背景条件下.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水泥工业陆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俞捷 《水泥工程》2009,(5):83-84
在国家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水泥工业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在新疆水泥行业得到高度的重视。水泥窑排放的低温废气余热用于发电时,余热的有效利用率如何提高?废气余热最大发电能力到底有多大?配置余热发电系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现就新疆正在建设的2500t/d熟料生产线纯低温余热电站工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彭岩 《中国水泥》2006,(6):64-66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家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内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得到蓬勃发展,多家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余热发电技术研究、建设纯余热电站工程,使得余热发电技术日臻完善.不同工程的不同热力系统,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但如何确定经济的余热发电技术、热力系统?为什么要采用双压系统?双压系统的技术关键点在哪?……众多余热发电热心者在关注、在思考、在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水泥工业节能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温余热已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被回收利用,水泥熟料热耗已由过去的4600~6700kJ/kg下降至2900-3300kJ/kg。但由于受水泥熟料生产技术及目前国内节能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量的中、低温余热仍不能被充分利用,由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仍很大。水泥生产过程中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掉的360%以下废气,其热量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30%以上,而利用日益成熟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可大量回收和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的余热用以发电、制冷、采暖或热电联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公司# 3窑余热发电工程是我国第一套为 2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的全国产设备不带补燃装置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装机容量 3000kW,设计年发电量 1850万 kWh,年供电量 1665万 kWh。该工程于 1998年初破土动工, 1999年 4月一次并网成功。它的建成,对改善我公司环境、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及在我国水泥厂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系统的监控采用 PLC+上位机的集中操作管理、分散监测的结构形式,由南京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系统设计、硬件组态及软件编程工作。系统运行一年来,其良好…  相似文献   

7.
我公司为3000+6000t/d熟料生产线配套的余热发电工程,发电设计容量16MW,采用海螺川崎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的混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机组在运行的2年当中,运行平稳。现就笔者在操作中遇到的两个典型案例及其解决措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1前言 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作为大型干法水泥成套设备生产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经过几年来持续研究和攻关,开发出了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技术,通过了国内行业专家论证,已投入市场。为水泥行业走向循环经济提供了一项新技术,开辟了新途径,受到了水泥行业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9.
1改造实施背景天瑞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大连、卫辉、汝州发电机组于2008年与系统并网发电,裕泰、禹州、光山2009年中并网发电。机组投运后发现入沉降室温度明显偏低,吨熟料发电量不能达到设计值。入窑头AQC锅炉的烟气温度平均约为350℃左右,较设计温度相差约50℃。这说明造成窑  相似文献   

10.
方伟 《中国水泥》2003,(12):25-26
水泥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煤或油)和天然矿物,而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制约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原燃料的消耗是保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水泥熟料煅烧过程需要较高的煅烧温度,消耗大量的天然矿石能源——煤炭(或油),以目前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窑为例,其单位熟料烧成热耗在2900~3300kJ/kg,以年产熟料50万t规模计,每年消耗原煤约6.5万t,但同时约占熟料烧成热耗:30%的350℃左右的  相似文献   

11.
李志远 《水泥工程》2006,(4):31-31,34
随着水泥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单位水泥熟料的热耗已大幅下降,其窑头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放的废气温度均低于400℃。若能回收利用这部分低温余热,就能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能耗。目前,纯中低温余热发电国产化技术已渐成熟,获得了很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的重视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韩涛 《水泥工程》2012,(3):15-18
对已投运水泥窑余热电站发电量的统计表明,煤质和生料配料比均影响发电量的大小。按照煤燃烧相关理论,在生产条件不变或相同的前提下,生产系统的余热资源和所用煤种没有关系。通过深入分析,发现煤质和生料配比影响的是生产线的热耗,而热耗才是影响余热发电出力的关键因素。热耗与吨熟料发电量正相关,热耗增加会导致余热电站发电量上升。  相似文献   

13.
水泥预分解窑余热中温发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分解窑纯余热中低温发电技术的单位热能发电量低,大约只有中空窑的50%。采用热气体分流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即:将入预热器系统的热气体予以分流,降低了预热器内气固比,提高了预热器系统热效率;同时使原预热器出口烟气中的低级热能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烟气中,热能得到升级,可大幅度提高其余热发电量。  相似文献   

14.
许景凡 《水泥》2009,(2):46-47
近年来,水泥余热发电站的投资建设越来越多,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广为人知。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受相关行业标准的制约,习惯于火电厂的思维和做法,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能和技术潜力,影响发电收益。现对水泥余热电站发电机的功率因数调整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潘斌  张与雄  薜之军  张征 《水泥》2012,(11):35-36
两条2 500 t/d生产线和一条5 000 t/d生产线,分别配套10 MW、9 MW汽轮发电机,余热发电于2010年投用后,吨熟料发电量一直偏低,为此对系统设备、工艺不断进行优化改造,使系统吨熟料发电量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水泥工业纯低温余热发电不同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是在确保生产线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余热发电效率。如何从水泥工艺线中合理提取余热并确保余热发电参数,提高发电量,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关注和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从窑头篦冷机配风,烧成窑头操作,篦冷机循环鼓风和主要工艺阀门等方面入手,探讨了从水泥工艺上提高发电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张建军  张桂珍 《水泥》2009,(3):18-19
我公司5000t/d生产线配套建设的9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于2007年7月试运行,2007年8月14日一次并网成功。目前系统设备运行正常,发电量达到设计要求。本文介绍试生产期间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金万金  唐金泉 《水泥工程》2011,(3):68-70,87
以某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中窑尾SP余热锅炉蒸汽发生器换热管发生爆管(漏水)事故为例,根据爆管发生的位置和形态,首先确认是锅炉水腐蚀造成。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余热锅炉常见的5种腐蚀类型,最终确认了此次爆管具体是由沉淀物下腐蚀所致,并介绍了这类故障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王慧  马新灵  孟祥睿  魏新利 《化工学报》2015,66(10):4185-4192
搭建了以自行研发的向心透平为膨胀机的ORC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实验平台,研究了R123质量流量对循环系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液压隔膜泵的温升和熵增均较小,所消耗的功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工质在蒸发器内的压降明显大于冷凝器内的压降,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向心透平的等熵效率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存在最佳流量0.215 kg·s-1使透平等熵效率达到最大值0.775;系统输出的电功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流量为0.283 kg·s-1时输出系统最大功率为2.009 kW;蒸发器的(火用)损率占系统总(火用)损率的比重最大,冷凝器次之,向心透平第三,在本实验最佳质量流量下,三者的(火用)损率分别为62%、32%、6%。  相似文献   

20.
张佳伟 《水泥》2022,(4):69
介绍了SLNC型离心泵在余热发电射水抽气器系统中的应用,新型泵结构简单,小型化,改造容易,节电效果明显,同时轴承箱采用免维护形式,改造后射水泵达到免维护的效果,减轻了岗位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