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气泡群掺量、再生微粉掺量、水料比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掺量对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功效系数法确定了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采用SEM和XRD探究了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气泡群掺量、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水料比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HPMC掺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为气泡群掺量4%、再生微粉掺量30%、水料比0.6、HPMC掺量0.07%;再生微粉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孔隙细化和HPMC减少了连通孔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孔结构是泡沫混凝土的重要技术特征,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和功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泡沫混凝土孔结构形成机理、特征参数、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吸水性和抗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有关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特征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明显滞后于其新产品研发进度,应加大研究力度。提出进一步探明孔结构对泡沫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将会积极推进泡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制造和应用,促进泡沫混凝土的高效、规模化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双氧水作为发泡剂通过化学发泡的方法制备泡沫混凝土,通过添加胶粉来改善泡沫混凝土的各项性能。研究了胶粉对泡沫混凝土干密度、强度和比强度的影响,采用图像分析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胶粉对泡沫混凝土性能和结构的影响结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泡沫混凝土孔结构的分形特征,并利用盒维数法计算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图片的分形维数,分析不同孔结构的泡沫混凝土分形维数的变化规律。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分形维数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建立了分形维数与密度的回归方程,对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的孔结构具有分形特征;随着分形维数增大,泡沫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和密度逐渐减小;28d抗压强度和密度的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5.
分别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α-烯烃磺酸钠(AOS)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发泡剂,辅以硬脂酸钙为稳泡剂,研究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与稳泡剂的协同作用对泡沫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掺量范围内,随着发泡剂掺量增加,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和强度均逐渐减小,吸水率和导热系数增大。相较于LAS,AOS的发泡能力更强,但采用AOS发泡时,泡沫的稳定性较差,引入稳泡剂可使泡沫混凝土内部的气泡尺寸变小,且更加均匀分布,连通孔比例减少,从而提高泡沫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聚乙烯(PE)纤维及其与细橡胶颗粒复掺对泡沫混凝土弯曲破坏模式、峰值强度、能量吸收特性和弯曲韧性的影响,并结合孔结构分析和微观形貌观察探究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PE纤维使泡沫混凝土出现多缝开裂模式,显著提升了其峰值强度、能量吸收能力和弯曲韧性;复掺细橡胶颗粒可以进一步提升泡沫混凝土试件的比能量吸收和弯曲韧性;掺入PE纤维可以降低泡沫混凝土的平均孔径;复掺细橡胶颗粒导致泡沫混凝土试件的平均孔径增大,联通孔增多,对其峰值强度有不利影响;PE纤维及细橡胶颗粒提升泡沫混凝土弯曲韧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削弱了裂纹尖端的应力集中,同时增强了能量耗散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物理发泡方法,制备出孔结构参数和性能不同的预制泡沫,研究其在地质聚合物净浆内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迁移规律,探究了地质聚合物泡沫混凝土(GFC)的气孔结构形成机理,并建立了预制泡沫与GFC试件宏观性能和孔结构参数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不同预制泡沫配合比条件下GFC试件内部孔结构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孔结构参数和性能不同的预制泡沫在地质聚合物净浆内部会进行有差异的迁移,进而影响GFC试件的成孔过程及相关性能.  相似文献   

8.
泡沫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易出现较大收缩,导致其整体稳定性及耐久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工程安全及长期服役性能。文章全面回顾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泡沫混凝土收缩演化规律、预测模型、影响因素、机理及其抑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泡沫混凝土收缩呈现三阶段演化规律,收缩演化过程受到气泡、胶凝材料、细骨料及含水量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收缩机理主要包括气泡诱发收缩、失水诱发收缩、化学反应诱发收缩和温度诱发收缩。按收缩机理及收缩抑制过程,收缩抑制方法可划分为物理改性抑制和化学改性抑制2种方法。考虑到泡沫混凝土收缩的复杂性,其他各种类型收缩的演化特性及有效测试手段、多指标预测模型、完善的收缩机理及收缩抑制新方法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2017,(2)
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是泡沫混凝土应用时重要的两个技术指标。在组成、配合比和制备工艺相同时,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气泡率以及弹性模量与气泡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控制泡沫混凝土气泡率,可达到控制抗压性能的目的。本研究在单轴压缩试验基础上,得出了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回归拟合得出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气泡率之间以及弹性模量与气泡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相关性较好。拟合关系式可应用于泡沫混凝土具体施工和制作过程中,推动了泡沫混凝土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机增稠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醚(HPMC)作为泡沫稳定剂,研究其对泡沫性能的影响,并将HPMC改性泡沫应用于泡沫混凝土.结果表明,HPMC可以提高发泡剂的黏度,抑制泡沫液渗流、气泡内气体溢出,从而提高泡沫的稳定性,但HPMC会降低发泡剂的发泡倍数,影响发泡剂的起泡能力.HPMC改性预制泡沫应用于泡沫混凝土中可以提高泡...  相似文献   

11.
李良 《砖瓦》2010,(7):103-105
主要从区别泡沫混凝土制品的防水和防渗两个不同的概念出发,首次开创性地提出了闭孔率(假真空率)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并逆向追踪影响泡沫混凝土防水防渗因素,再逐一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陆总兵  陆健 《工程质量》2012,(Z1):25-28
针对某工程泵送商品混凝土剪力墙表面气泡的出现。会同商品混凝土厂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气泡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使目前施工的混凝土剪力墙表面气泡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与成型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式结合面具有规模化应用于预制UHPC-普通混凝土组合构件的潜力。为研究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式结合面的受剪性能,考虑气泡直径25 mm以下的三种气泡膜结合面规格、有无销栓钢筋作用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6个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式结合面试件、2个现浇对比试件及2个光面式结合面试件,开展受剪性能试验研究,比较了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曲线和抗剪强度等,提出了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式结合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式。结果表明: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式结合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普通混凝土一侧,大尺度气泡膜(气泡直径25 mm)形成的结合面受剪承载力相对较高,建议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式基本可用于评估气泡直径在25 mm以下的先浇UHPC-后浇普通混凝土气泡膜结合面的受剪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郭笑 《钢结构》2012,(3):32-36
在大连期货大厦采用的小截面(600mm×600mm)方钢管混凝土柱框筒结构体系中,钢管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是项目施工组织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截面过小,内部横隔板等结构复杂,采用传统浇筑法及顶升法均不可行,经综合分析,项目拟采用高抛免振工艺浇筑自密实混凝土。在等比例浇筑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方钢管内部构件横隔板节点下方存在气泡。针对气泡的产生机制及对结构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以确定能否采用及如何采用高抛免振的浇筑工艺。从问题背景出发,详述试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及所得结论,验证减少气泡的方法以及气泡对结构受力影响不大两方面内容,为采用高抛免振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艺提供重要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新建新郑机场至郑州南站站前工程项目12.81m的大直径管片生产施工工艺及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制定降低气泡数量的施工工艺、方法并对气泡数量进行分析,验证降低大体积管片混凝土气泡数量的施工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高等级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机理,并提出了一些减少气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魁 《四川建材》2009,35(2):9-10
为了提高商品混凝土的工作性,在其中加入了引气型减水泵送剂等外加剂,在提高流动性的同时也增加了混凝土的稠度,导致了混凝土振捣中产生的大气泡移动困难。蒙脱石基脱模剂,因具有良好的滞后膨胀性,超低表面张力,可以有效去除清水混凝土表面气泡,对保证其外观质量有利。  相似文献   

18.
张卫星  马琳 《山西建筑》2010,36(28):127-128
对RTM工艺过程中气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分别阐述了大、小气泡的形成机理,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RTM气泡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RTM工艺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e rising air float technique is a method of river discharge measurement involving the release of air bubbles from a perforated pipe laid across the bed of a river. This paper describes field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which seek to extend previous work an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the technique as an alternative for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spot and continuous gauging.
The results have confirmed that the technique is a cheap, accurate and robust alternative to other methods of spot gauging, and is sensitive to the operating pressure, with a value of 10 psi producing an optimum bubble envelope at the surface. A major constrain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chnique f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remains the procedure for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a photographic image of the bubble envelope.
Guidelin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optimum configuration of equipment for both spot and continuous gauging.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高标号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从材料、工艺、环境等方面探讨了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形成机理,针对产生气泡的原因提出了一套减少气泡的有效措施,从而使混凝土的表面气泡减少到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