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简要阐述了淮南矿业集团煤炭资源概况及炼焦煤生产状况,详细介绍了影响精煤指标稳定性的几个重要因素,通过原因分析,找出了解决方案,利用煤岩参数的可加和性,通过采取配煤入选等措施,确保了精煤产品挥发分、灰分和硫分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气精煤销售受限的问题,新安煤业公司成立了攻关小组,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成功开发了十一级高灰精煤产品,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焦煤、肥煤是钢铁冶炼用优质焦炭的主要原料,属于稀缺资源,但目前选煤厂主选大多采用高效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工艺,分选后中煤产品中的精煤资源难以进行有效的回收。通过分析开滦集团钱家营矿选煤厂的煤质特性,针对稀缺的煤炭资源中煤再选的可行性,实施适度破碎解离后进行精细化深度再选,一段采用三锥角水介旋流器进行分选,二段采用螺旋溜槽再次分选,二段分选产物进行磨矿后进行浮选试验,得到精煤产率为47.42%,灰分为11.5%,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开发粗煤泥深度高效分选关键技术,对合理利用稀缺煤炭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杨  杨欢欢  程伟 《矿冶工程》2020,40(4):45-48
为探究黔西南某中高硫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以及在脱硫降灰提质利用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分配特性,通过摇床对其脱硫降灰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合适的分选工艺条件下,考察了原煤、精煤和尾煤产品中微量元素的分配特征。通过“一粗一精一扫”重选,可获得产率32.83%、硫分0.96%、灰分11.16%的合格精煤产品。分选产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分选工艺对Cu、Sb、As、Co、Mo、TI、Ni等有害元素具有较好的脱除效果,并能一定程度富集锂和稀土等有价微量元素。通过此工艺可分别回收28.73%和47.37%的锂至精煤和中煤产品,精煤煤灰中Li2O理论含量达5 258 μg/g,具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研究结果可为该类中高硫煤炭资源的清洁与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浮选柱气含率及其影响因素对煤泥分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敏  刘炯天  张建强 《煤炭学报》2009,34(6):823-826
利用压差法检测浮选柱气含率,通过正交设计和煤泥浮选实验,研究循环压力、进气量和起泡剂浓度对气含率的影响以及气含率对煤泥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起泡剂浓度对气含率的影响最大,进气量次之,循环压力最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气含率的增大,精煤产率增大,精煤的灰分也随之增大,精煤质量下降.当气含率为24.17%时,精煤产率为87.35%,精煤灰分为10.02%.随着循环压力增大,精煤产率增大,但精煤灰分有所下降.分析指出气含率大小可作为调节浮选柱矿物分选指标的一个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6.
田庄选煤厂是一个建厂30余年的老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着企业规模优势减弱,行业排名后移;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设备老化严重,费用居高不下等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该厂实施产品、技术、管理创新,利用现有煤炭资源,成功开发出主焦精煤、肥精煤、干燥煤泥、高灰水煤浆等煤炭新,实现了生产能力、经营绩效、竞争能力、员工素质的全面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全粒级入选的重介分选工艺适合红柳洗煤厂的原煤性质和产品质量要求,但产生了大量难以销售和利用的高灰、低发热量煤泥,导致煤炭资源浪费,且污染厂区环境。通过煤泥浮选试验发现,该洗煤厂Ad为39.30%、Qnet,ar为10.88 MJ/kg的高灰煤泥浮选后,可获得Ad为15.58%、γ为57.61%、Qnet,ar为18.31 MJ/kg的浮选精煤,Ec可达80.12%,商品煤产率提高10.63个百分点。浮选精煤掺入末煤产品后,综合末煤产品的发热量达到20.55 MJ/kg,满足"神宁一号"动力煤的质量要求。该洗煤厂煤泥浮选后,不但可以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能够改善产品结构,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斜沟煤矿选煤厂入洗原煤煤质、产品定位、洗选工艺的分析,结合生产实际,对可实施的三种洗选方案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1)保证洗混煤发热量20.934 kJ/g的情况下,尽量多洗选灰分11%气精煤;2)将末原煤中的气精煤全部洗选出来,精煤灰分11%,在保证洗混煤可顺利装车的情况下,煤泥尽量多掺入洗混煤中;3)单洗选洗混煤一种产品,保证洗混煤低位发热量20.934kJ/g。得出生产灰分为11%的气精煤,同时生产低位发热量为20.934 kJ/g的洗混煤,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咸阳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咸阳市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现状,分析影响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的主要因素,提出咸阳市到2015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的目标和实现调控目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徐鸿 《河北煤炭》2011,(3):62-63
在洗煤生产中,煤泥水处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通过对邢台矿洗煤厂煤泥水处理系统改造前后的分析,揭示了搞好煤泥水处理的重要意义,首先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其次可以提高精煤产品的质量,还可以保护周围环境,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梅 《中国矿业》2012,21(5):91-95,111
根据贵州世纪资源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身发展及产品市场的需要,为了满足用户对煤炭质量的要求,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需要建设与雷公山和挖陇沟两对矿井相配套的1.20Mt/a选煤厂。两对矿井井田煤层原煤均属于无烟煤三号。根据两对矿井生产的原煤煤种进行可选性的评定,从而为后期建设配套的选煤厂。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主要炼焦煤矿区的储量、产量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中国炼焦煤资源的地区和煤种的分布以及冶炼精煤的分配使用情况,发现中国的炼焦煤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省,其次是河北、安徽、山东、黑龙江和河南、贵州等省。冶炼精煤主要供国内钢铁厂及焦化厂配煤炼焦使用。  相似文献   

13.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集建井、开采、气化三大工艺为一体的前沿技术,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降低开采成本等具有先天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煤田老三沟井田是国家煤制天然气项目配套煤炭资源开采区,通过从地质资源条件、技术成熟度、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老三沟井田运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可行的。依据可行性分析结论,提出老三沟井田开展煤炭地下气化示范实验项目初步设想方案,方案涉及实验区优选、工艺技术选择、产品方向及融资渠道分析等方面,为老三沟井田后期规模化煤炭地下气化开发生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煤炭供给能力过剩,为了优化内蒙古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基于最新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成果,从覆煤构造、含煤地层、资源分布等方面对内蒙古煤炭资源概况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当前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煤炭资源勘查开发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重点围绕蒙东矿区、神东矿区两个大型煤炭基地,全面统筹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提出了近期内蒙古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和生产开发布局。该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蒙古制定煤炭地质勘查战略、优化煤炭生产布局、科学规划煤炭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动力煤深度洗选加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浅槽重介和动筛跳汰分选方法对动力煤分选深度有限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动力煤中末煤的观点,新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对原煤煤质变化适应性强,可有效充分回收动力煤资源,降低洗选能耗和基建投资。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新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笔者以新疆艾丁湖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对矿区6煤层勘查钻孔煤质化验并结合采样测试,对矿区6煤层煤岩、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绘制了灰分、挥发份、H/C、硫分等值线图,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对气化、直接液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气化用煤和直接液化用煤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清洁利用方式。结果表明:艾丁湖矿区煤质具有低灰、低硫、高挥发分、较低灰熔点和可磨性指数较高等特点,其中一勘查区、干沟煤矿勘查区符合一级液化用煤煤质评价指标,可作为优质液化用煤,二勘查区、三勘查区、四勘查区由于灰分较高,符合二级液化用煤煤质评价指标,可作为普通液化用煤;二勘查区东南区域符合二级干煤粉气流床气化用煤评价指标,可作为气化用煤。  相似文献   

17.
我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工业原料,长期以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煤炭工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炭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到部分领域并跑、领跑的转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系统总结了“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炭科技取得的主要成果,梳理了煤炭地质勘探、矿井建设、煤及共伴生资源开采、矿井灾害防治、煤机装备与智能化、洁净煤技术、节能环保与职业健康等7个领域所取得的理论、技术及工程应用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当前煤炭科技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指出煤炭科技创新支撑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依然不足。提出了煤炭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现代化煤炭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十四五”煤炭科技发展目标。围绕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明确了“31110”科技创新主要任务,包括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矿重大灾害防控、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三大煤炭基础理论研究,煤炭资源勘查与地质保障、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煤炭与共伴生资源协调开采、煤矿灾害防治、煤矿智能化与机器人、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炭高效转化利用、煤矿职业危害防治、煤矿应急救援、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十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煤矿井巷全断面快速掘进、复杂地质条件煤层智能综采、智能化煤矿建设、智能精细高效洗选、煤炭分质利用技术、煤炭液化及高端化工品制备、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矿区大宗固废资源利用、大型矿区生态修复、煤炭产品质量精准调控10项重大技术创新示范,复杂地质构造槽波地震探测、导井竖井掘进机凿井、掘支运一体化全断面岩巷掘进、煤矿井下水力压裂增透、干法矿物高效分离、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与农业生态再塑、智能无人综采工作面等百项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为“十四五”时期煤炭科技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8.
陈夙雷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Z1):195-196
通过对福建省大田县白屯煤矿区以往的地质工作和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对该区的普查找煤工作的前景进行分析,认为该区具有一定的煤炭资源潜力,值得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武强  涂坤  曾一凡  刘守强 《煤炭学报》2019,44(6):1625-1636
我国"相对富煤、贫油、少气、缺铀"的能源禀赋特征决定了煤炭资源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同时,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仍然是我国目前稳定供应最有保障、成本可接受的优势能源矿产,抛弃以煤为主的现实能源选择去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是本末倒置,是不现实、不科学、不明智的,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可以说,煤炭产业虽然不是"朝阳产业",但短期内也决不会变成"夕阳产业"。但是,应该看到煤炭资源在过去的地质勘查、开发和消费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损害、资源浪费、超高排放等诸多问题。因而,在新时代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必将发生重大变革,以科学化、安全化、生态化、高效化、标准化、数字化、和谐化和智能化等为特征的科学勘查和开发及清洁化、低碳化的消费利用方式,将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针对我国煤炭工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煤炭资源从地质勘查到开发和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制定了打造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的战略思路,提出了在实现我国主体能源(煤炭)升级版过程中面临的十一大关键科技难题,即:煤炭资源在地质勘查过程中的综合协调、绿色、深部、智慧难题和开发过程中的绿色化、安全、采出率、职业健康、高效益难题以及消费利用过程中的清洁化和低碳化难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措施,对推动我国从煤炭生产大国转变为煤炭工业强国的转型升级、破解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