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地处高原,气候比较寒冷,是不产茶叶的地方。然而,茶与青海的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当地就有“以茶代菜(饭)”的风俗,说“茶是头道饭菜”,还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在农业区,客人到家让坐后,第一道饭就是喝茶、吃馍,过后才是正餐、炒菜或端来的面饭(面片、拉条之类),厚待客人。在牧区,你一走进牧民帐房,揖坐之后,一碗热腾  相似文献   

2.
孙超逸 《川菜》2014,(12):22-23
习大大在古田品尝了9道菜成当地人待客首选 10月31日,习近平在古田同11位部队基层干部和英模代表共进午餐,红米饭、南瓜汤,这顿“红军饭”成了最近的热词。近日,古田当地的饮食也悄然发生变化,兴起了吃红军饭之风。村民称,其实,红军饭都是平常百姓桌上的家常菜,因为习主席的到来,使它们成了“新宠”,也成为当地人招待客人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周礼 《饮食科学》2012,(9):41-41
五色饭,又叫青粳饭、花米饭,是壮族和侗族共有的一种传统美食。每逢清明和“三月三”歌节时,壮家人都要蒸上一笼五色饭,用以祭祀先祖或招待客人。五色饭是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糯米蒸成的,即:黑、红、黄、紫、白。白色在蒸笼的中间,其余四种颜色围成一圈。远远地看上去,就像一束五彩斑斓的花朵。这般赏心悦目的饭,任谁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尝上一口。说起壮家的五色饭,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特侬的年轻人,父亲早亡,从小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特侬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他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里闷得慌,于是每次上山砍柴,都将母亲背到山上,并准备一包煮好的糯米饭,以便母亲随时充饥。  相似文献   

4.
林文杰 《中国食品》2002,(6):2fzgsp
京城连锁餐饮企业“大鸭梨”的红黄色店标很醒目,夸张的卡通造型像鸭又像梨,那张憨态可掬的笑脸,透着一份家人般的亲切。“大鸭梨”的饭菜,虽是家常,却不寻常,人们干脆将这里当作自家的饭厅,举家享受轻松美食。“大鸭梨”几乎每天顾客盈门,节假日店外拿号就餐,排队等候吃饭不算新鲜。在京城餐饮业竞争激烈的情势下,“大鸭梨”生意为何如此红火?京“大鸭梨”董事长孙秀萍有一句名言:让客人到“大鸭梨”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从1996年创办第一家“大鸭梨”店至今,5年内连锁店发展至20多家,在近一年内发展了13…  相似文献   

5.
谭坚 《四川烹饪》2005,(8):34-35
在上世纪20年代,一位叫莫履瑞的中国海南岛人去了新加坡。由于他当时生活无着落,于是便以卖家乡海南的文昌鸡为生。与一般小贩不同的是,他除了卖鸡以外,还卖用鸡油、鸡汤煮的饭。平时他用手提着两个竹笼,一个装鸡,一个装饭。客人以鸡佐饭,腹饱嘴香,食之难忘。  相似文献   

6.
坦桑尼亚以蛇饭宴客,家里有客来必吃蛇饭。蛇饭是用谷糠裹住蛇来蒸蛇肉。客人必须全部吃下去,按他们的风俗,吃红花蛇饭象征幸福和对客人的尊敬。 中东地区流行吃菜饭。这种饭是先炒熟,再将切好的菠菜倒进去翻炒,并加番茄、盐、胡椒,然后加水用小火煮干吃。此饭叫菠菜饭。 土耳其人煮饭时,先把8颗整头的葱用油煎一下,再放入1碗大  相似文献   

7.
舒国重 《四川烹饪》2001,(11):30-32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下岗工人,为了自谋生路,我打算自己开一家小餐馆,专门卖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人经营的“汤泡饭”。但是我对经营这类餐馆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懂“汤泡饭”该如何制作。望你们给予指点,本人不胜感激。湖北黄石市读者朱玉刚答:“汤泡饭”听起来似乎不像正二八经的饮食品种,倒像家庭中很随便地将饭用汤泡着吃的意思。而实际上,过去成都就有专门经营这种饭的小餐馆,但它不叫“汤泡饭”,而叫“冒饭”。当时成都的“冒饭”十分流行,与它一起流行的还有“冒菜”。不过如今成都的“冒饭”不见了,但“冒菜”却又开始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8.
沐邑 《烹调知识》2004,(11):1-1
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人都得吃饭,一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谁都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一个“饭”字,何其重要:人们对这个“饭”字又是怎么看的呢?  相似文献   

9.
蔡永文 《烹调知识》2004,(10):24-25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湛江成为全国旅游城市,到湛江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食海鲜,到湛江”,湛江的海鲜驰名国内外。中外游客除了喜爱湛江的生猛海鲜外,还对“湛江自腌咸鱼”菜肴风味也赞不绝口,纷纷抢着品尝。并且在饭饱酒足之余,还喜欢将外表透明、色泽锋艳、诱人食欲的“油浸咸鱼”带回家与亲朋好友一起来分享。  相似文献   

10.
调味料轶事     
柠檬———西餐之宝柠檬原产地中海沿岸,不仅颜色和形状惹人喜爱,而且是西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珍品,故被誉为“西餐之宝”。走进高雅的饭店,就座后服务员会在每位客人面前放一个透明的玻璃碗,里面盛着半碗清水,上面漂浮着一片柠檬。客人将手浸入玻璃碗中,即可洁手消毒———这是一种高雅的服务;席前的开胃菜,无论是一盘红绿相间的什锦生果,还是高脚杯里的粉红虾仁,都可以看到上面插着一两片柠檬;主菜上桌,猪排也好,牛排也好,或配以饭,或配以炸土豆,都要有切成方块的半个柠檬,将柠檬汁挤在肉排上,不仅起味,而且助消化;如果…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所在的酒店里来了一位客人,他要求给他介绍一些比较好的下酒菜。于是,我便给他介绍了我们酒店的一些凉菜、炸收菜和辣子菜等。哪知客人听完后却说:“这些都不好吃。”这一下可把我给难住了。情急之中,我突然灵机一动,边想边给他介绍了“三椒炒鸡粒”这款菜,并说明了炒制的方法和成菜的风味。客人听后立即说道:“行,先炒出来再说。”待这款菜炒出来送客人品尝后,客人称赞说:“好,这才是一款地道的下酒菜嘛。”从此,“三椒炒鸡粒”这款菜就成了我店的特色风味菜。后来,我又在“三椒炒鸡粒”的基础上,先后改良创制了两…  相似文献   

12.
人每天都离不开吃饭。但是在古代,人们有时却把饭作为一种节气风俗食物,当然这“节气饭”的制作方法比一日三餐的大米饭要讲究得多,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贺节意义。不过古时候的“节气饭”除了少数品种保留至今外,其余大多数已经失传。“年夜饭”大概是今天人们最熟悉的一种节气饭了。每年除夕夜,人们都要辞旧迎新,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便是相邀聚饮,欢聚一堂吃“年夜饭”。这一食俗在南北朝时便形成了风气。当时,荆楚人“家家具肴蔌……相聚酣饮”,用聚宴的形式迎接新年。到了唐代,年夜饭最流行吃“椒盘”。宋代,人们则在除夕夜阖家…  相似文献   

13.
冷饭     
说到冷饭,颇有悲情。上海人形容生活凄孤无人照应,就是“扒几口冷饭填饱肚子”;形容受尽奚落委屈,就是“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把人所共知或已做过的事重新拿出来说,称“炒冷饭”,通常用以作了无新意之解。想当初,同样是一锅香糯热辣的热腾腾的大米饭,凭什么就给剩下变得又冷又硬被孤独地晾在一边,成为多余的,真叫同“饭”不同命!  相似文献   

14.
所谓洋饭,清末民初一度称“番菜”,是指“中饭”(非午饭,乃中餐,相对洋饭而言)以外的全部异国餐饮。  相似文献   

15.
楼望皓 《饮食科学》2001,(11):47-47
“拉条子”是一种面食,对新疆的各民族群众来说,几乎是人人都喜爱的“家乡饭”。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妇女是做“拉条子”的能手。在新疆天山南北的民族风味的餐馆里,都可以吃到这种饭,特别是到了南疆。这种饭极为普及,有人说,吃一桌上千元的宴席,还不如吃一碗拉条子过瘾。可见拉条子多么深受新疆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新特名品     
缅甸“加皮” 同几乎所有亚洲国家一样,缅甸的主食是米饭,但无论多少菜肴与米饭相配,“加皮”(Ngapi,一种由鱼或虾制成的糊)总是不会少的,所以它以缅甸“国菜”而闻名。“加皮”有3种风味:最简单的工种由压过晒干的鱼碎制成,在吃之前烤一下:第2种由发酵过的虾酱制成,吃起来同虾酱味道差不多;第3种即最辣的“加皮”,是由小鱼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捣碎,加上盐、辣椒等,然后储而食之。缅甸的“加皮”反映出了缅甸人食物里对鱼的依赖。(三立) 乌干达蕉饭 非洲的乌干达,招待客人自始至终不离香蕉。客人入屋,先敬上一杯鲜…  相似文献   

17.
(一)一日,餐厅推出新菜“秘制烤鲳鱼”。此菜是将鲳鱼腌渍入味后再入油锅中炸熟,然后置于两张大铝箔纸上,烹上麻辣孜然咖喱汁,并复盖一张大铝箔纸封好。盘中放固体酒精点燃,再放上封好的鲳鱼上桌。此时铝箔纸内空气受热膨胀鼓起如气球状。客人见状后惊呼:“快逃,马上要爆炸了。”(二)客人点菜,其中有一道“鱼香肉丝”。厨房烹制妥当后,由服务员端上桌。客人见后问服务员:“这鱼香肉丝怎么没有鱼?”服务员闻之哑然……(三)某次烹制“香酥鸡”,厨房在装盘整形时无意中弄掉了一只鸡腿。菜上桌后,客人见了大不高兴,问:“这…  相似文献   

18.
“寿司”,日本或作“鲳”、“蚱”(音译“四喜”饭),是一种带菜加调味的冷食饭团。现在常见的有这几种:“握寿司”,将加醋的饭握捏成团,加生鱼片或海鲜类;“卷寿司”,或叫“紫菜寿司”,用紫菜包卷饭团,加菠菜、蘑菇、黄瓜、葫芦条干及鱼松、鸡蛋等;“盒寿司”,装盒内,加生鱼片、紫菜、泡姜、香料绿叶等;“稻荷寿司”,用炸豆腐包饭;“狐狸寿司”,用油豆腐皮包饭,金黄色,也许形似狐狸而得名吧。  相似文献   

19.
王忠田 《美食》2009,(10):16-16
驰名中外的海南鸡饭,最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掀起一场争认正宗的风波,近日香港也加入“战局”,称中国海南岛的鸡饭最传统、最好吃。因此,一场新马海南鸡饭之争演变成了三方之战。  相似文献   

20.
晓书 《四川烹饪》2000,(3):25-25
我的家乡山西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那里的人们勤劳、和睦、憨厚、朴实。这种美德与性格不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甚至也可从他们的家常便饭中略见一斑。“三和面”与“调和饭”便是这种美德与性格的象征。每当那里的乡亲们有男女婚嫁、孩子满月、老人做寿等喜事时,均要用“三和面”与“调和饭”待客。作为一种流传广泛的地方风味,“三和面”与“调和饭”的起源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相传长治城南有一座五龙山,山上有一座庙,叫做五龙庙。在很久以前,山下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加上三个儿子,一共五口人。老俩口一年四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