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传播学是艺术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子学科,它立足于艺术学,建构于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型边缘学科。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的一种——组织传播,来探讨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学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
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给绘画这一古老的“语言”造就了新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一种“语言”是发展还是被遗弃,取决于它存在的价值。因此.在现代艺术语境中以新的视角来认识再现性传统的绘画方式的价值,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对于创作和教学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学·艺术·时尚"是当今流行的话语,但真正对其展开研究的文章还不多.本文结合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领域的知识,分析了科学、艺术和时尚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着重强调时尚的趋势已逐渐呈现出与科学、艺术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设计中的科学与艺术经历了“合-分-合”的历程.它们在设计中体现为不同形式,科学与艺术分别满足了设计中的不同需求;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模式共同作用于设计的创造过程;科学与艺术都对设计风格产生一定影响。而且,未来的设计将由科学与艺术的交叉程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张道一先生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学和设计艺术学界著名的教育家,其艺术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立德而力行、改过而迁善、述而又作、开而弗达、先博而后专、严谨而求实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张道一先生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学和设计艺术学界著名的教育家,其艺术教育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立德而力行、改过而迁善、述而又作、开而弗达、先博而后专、严谨而求实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科学、艺术和设计之闻存在着复杂,难以解释的关系.理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二者的统一体,寻找科技与艺术学的完美结合点,是现代设计发展与完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从纪念行为的主动性入手,着重挖掘所有艺术门类中都客观存在的“纪念心理”并深究其起源。首先,文中选择了与建筑艺术关系最为密切的形象艺术和宗教艺术作为两个典型论述,对建筑艺术中纪念心理存在的客观性进行了佐证,而且从时间顺序和思维层次上作了尝试性的关联。然后,对建筑艺术中存在的纪念心理的存在根源进行了剖析和分类,从“永恒”、“神秘”、“英雄”、“历史”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设计是环境设计里一个特殊的领域,是具有时代审美意义和公共精神的设计形式,建筑的公共艺术作为人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媒体,已成为城市信息的载体,公共艺术审美信息的传达,在国际化的城市间经济、化强劲竞争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意义深远,因此,信息传播与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交叉研究,对探讨环境艺术的发展道路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极少主义缘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ABC硬边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当时画坛崛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主义.随后,这场新的艺术运动影响到了整个设计艺术领域.其中,在室内设计界就出现了“光洁派”(又称极少主义),它旨在运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加工工艺,对空间进行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清代戏剧家李渔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李渔“贵新”的艺术主张进行了概要的述评,并指出在一个崇尚复古和大一统的文化传统下,李渔对“新”、“变”的艺术创作要求是中国文人追求个性独立与艺术追求自由本质的一次融合。李渔对“新”的艺术要求与西方艺术论的“陌生化”又有显著的不同,其差异正可显示两种文化在艺术论中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表征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文化概念,后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其自由,带有相当的破坏性.破坏了现代主义建立起来的“纯粹性”的审美标准,消除了“中心”,将艺术的意义扩大到了“多元”的范围。后现代艺术表现在时装广告策略上注重消费者的情绪价值;表现在时装广告创意上运用解构艺术颠覆传统,体现超现实主义.使用戏拟反讽的手法,综合折中各种风格元素;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关注人类的社会问题,呈现出后现代社会人类反思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精神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3.
追求“和谐”,一直是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共同奉行的美的原则。艺术与社会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艺术的没落也标志着社会的没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是认识上的一个大飞跃,它体现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是生活质量的升华。艺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归根结蒂表现为对人的个体的作用。当我们社会的人都能将生活美化、艺术化,都能拥有精神“愉悦”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会拥有坚实的基础和充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和现代复制技术、现代艺术生产机制、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艺术走下了神圣的阶梯,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装点物,变成大众休闲的一部分。它像一把双刃剑,是艺术消费发展的契机,也意味着艺术本体的消亡。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媒介艺术的发展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媒介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样式和创作理念开创着新的文化格局。新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环境和文化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艺术的本体价值、文化生产机制、中西文化的深层面交流等问题都是我们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对当代艺术形态的研究是解决这些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娄毅 《饰》2004,(4):46-47
新的时代对大学提出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课题。围绕这一课题,作者挖掘和利用艺术学科创造性方面的资源和价值,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开设实验新课“艺术与创新”。用艺术学科和思维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实践证明这门课正是学生所需要的新型课程。在教学中作者发现一些阻碍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因素与现象,作者称为“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反映在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有:功利的学习态度、思维麻木单一、想像力匮乏、冒险精神的缺失、不敢质疑和批判等。作者的另一观点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技为艺”的艺术教育观是有缺陷的,对于今天的人才培养来说,挖掘艺术学科中的人文关怀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价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古希腊“黄金分割率”与当代“数字艺术”的比较 ,找出了两者之间共通的基础———“数字”、“人”、“求美”。并提出了“数字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 ,离不开美的规律 ,仍是在“人的尺度”下进行艺术和设计创作实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服饰艺术学的角度 ,阐述了中国戏曲服饰的人物性、可舞性和装饰性的程式特征。从戏曲行当装扮的“通用格式”的规范中 ,分析了中国戏曲服饰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以来,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游移不定:一些历史上不能称为艺术的现象,在当代都成为了艺术品。本文通过对艺术的历史性生成、当代艺术现象审视以及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考察发现,艺术正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验证着黑格尔的这一预言。  相似文献   

20.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4):F0002-F0002,F0003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学科成立于1993年,前身为设计艺术学,2006年获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获设计艺术学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秉承“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以设计创新服务浙江建设”的建设思路,探索出了具有工科特色的设计学科发展道路。拥有教育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各1名,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资助计划4名,拥有浙江省教坛新秀2名,正高级职称教师8名,副高级职称教师21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