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建立了紫外荧光法测定轻质油品中总硫含量的分析方法。使用不同型号的紫外荧光法硫含量测定仪考察了轻质油品中可能存在的氧、氯、氮及常规金属元素对硫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荧光法适用于测定甲醇、乙醇燃料汽油、生物柴油及其调合燃料中的硫含量;适用于测定氯质量分数不大于100μg/g的轻质油品中的总硫含量;氮元素对硫含量测定的影响较大,而且不同仪器厂家生产的紫外荧光法硫含量测定仪受氮元素干扰程度不同,当油品中氮质量分数大于100μg/g时,要考虑氮元素对硫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铅、铁、锰质量浓度不大于26mg/L、硅质量浓度不大于100mg/L时对硫含量的测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油中加入苯胺对硫含量检测结果造成干扰的问题,分别采用《SH/T 0689-2000轻质烃及发动机燃料和其他油品的总硫含量测定法(紫外荧光法)》和《NB/SH/T 0842-2017轻质液体燃料中硫含量的测定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进行试验,在三种不同硫含量的汽油样品中加入苯胺,用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硫含量不受干扰;用紫外荧光法检测硫含量,在氮含量大于100 g/L时,均会不同程度对硫含量检测产生干扰。可采取在硫含量标准物质中加入氮含量标准物质,按照试验方法制作标准曲线后对样品进行检测,或采取加装臭氧激发装置的方法解决干扰,使用该方法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SO2,转化为SO3。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检测天然气中总硫含量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是氧化微库仑法和紫外荧光法,在实际应用中,紫外荧光法具有比氧化微库仑法更加稳定抗干扰的优点。同时,越来越多的紫外荧光仪使用反馈都优于氧化微库仑仪。为了对两种方法进行充分研究,在8家实验室用不同的紫外荧光仪以及在4家实验室用不同的氧化微库仑仪对同一批次21个样品进行了重复测试,分别从精密度、稳定性、仪器效率、操作、普及情况5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精密度数据相差不大,紫外荧光法相比氧化微库仑法具有仪器分析效率更高、调试过程更快速简捷,稳定性更优越并在国内的使用越来越普及等优势。该研究成果为两种方法测定天然气总硫含量测试的结果判定提供了参考,为GB 17820-2018《天然气》中将总硫检测的仲裁方法修改为紫外荧光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制定ISO 20729:2017《天然气硫化合物测定用紫外荧光法测定总硫含量》和修订GB/T 11060.8-2012《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8部分:用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总硫含量》提供了基础数据;与现行的GB/T 11060.4-2017《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4部分: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精密度要求相比,该研究成果更契合日常实验检测水平,建议开展该项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利用紫外荧光法测定各类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方法原理及实验过程,详细考察了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准确度,并且与气相色谱法进行了比较,得出紫外荧光法测定气态烃中总挥发性硫含量的分析技术具有操作简洁、分析快速、结果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测定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低硫含量常用的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作为仲裁方法的紫外荧光法,对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准确度、精密度以及应用此两种方法分析车用汽油和车用柴油的数据比对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其硫含量测定方法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紫外荧光法测定天然气中总硫含量的精密度要求作一个独立研究,在8家实验室用不同的紫外荧光总硫含量分析仪分别对同一批次22个样品进行了重复测试,根据ISO 4259:2006《石油产品 试验方法精密度数据的确定和应用》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紫外荧光法测定总硫含量的精密度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性/再现性条件下,在95%的置信区间里,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差值不超过相应浓度范围内的重复性限/再现性限。该研究成果为紫外荧光法总硫含量测试的结果判定提供了参考,也为相应的ISO标准“总硫/紫外荧光法”的编制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与现行的GB/T 11060.8—2012《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第8部分:用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总硫含量》中精密度要求相比,该研究成果总体上更为优越,并建议开展上述国家标准的修订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紫外荧光测硫仪利用的是紫外荧光法测定原理,在对样品进行分析时,用硫的标准样品做出对应的曲线,调用相应的曲线进行样品的分析,从而检测出未知样品中硫的含量。本文论述了德国耶拿EA5000紫外荧光测硫仪在硫含量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在柴油中加入清净剂,采用ASTM D 4625方法,于43℃储存0d、84d、168d,测定柴油的实际胶质和总不溶物含量,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考察了实际胶质和总不溶物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清净剂柴油在储存过程中,其实际胶质和不溶物的量主要由柴油本身性质和储存时间决定,清净剂的配方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储存时间延长,加清净剂柴油的实际胶质和不溶物均呈线性递增,递增速率主要由柴油本身性质决定。加清净剂柴油的实际胶质(不溶物)与空白柴油实际胶质(不溶物)之间呈线性关系。各种清净剂对柴油储存安定性能影响不同。43℃储存168d后实际胶质和总不溶物变化率范围分别为 8.6%~40.1%和-37.9%~76.2%。结合改善柴油储存安定性能和优选性能优异清净剂的两种方式,可以实现加清净剂柴油长期储存。  相似文献   

9.
正采用紫外荧光法对3号喷气燃料硫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考察了裂解温度、气体流量、进样量及进样速度对硫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测定样品的硫含量,检验了方法的精密度及仪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管式炉-离子色谱联用测定车用柴油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管式炉高温燃烧、双氧水氧化将样品中的硫化物转化成硫酸根离子的形式,以离子色谱分离分析,测定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离子色谱硫检出限为0.11 μg/g,在硫含量0.44~222.22 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回收率在95.50%~103.60% 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29%,符合分析方法要求。该方法与现行标准方法紫外荧光法之间的差异不大,适用于车用柴油中的硫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柴油清净剂改善柴油机有害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柴油中添加具有清净分散作用的添加剂的研究已成为降低柴油机排放的重要课题。在同一台TY1100柴油机上分别使用试验用空白柴油、加0.15%长城牌LCD级润滑油的柴油样品和加0.15%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的柴油样品,测定了柴油发动机排放气中各种有害组分的含量、发动机性能和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添加石油磺酸钙清净分散剂,可以降低柴油机的排放烟度和CO含量,特别是烟度的降低幅度较大。柴油机在高输出功率区域运转时,随着功率的增大,烟度的下降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柴油的储存安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2,5—二甲基吡咯、四氢咔唑代表非碱性氮化合物,2—甲基吡啶、2—甲基喹啉代表碱性氮化合物,苯乙烯代表不饱和烃,苯甲酸、环烷酸、l—萘酚、对甲苯磺酸、邻甲苯硫酚代表酸性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将这些化合物单独和以各种组合形式加入直馏柴油中,观察它们对柴油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2,5—二甲基吡咯外,其它化合物在没有非碱性氮化合物的催化作用下,对柴油安定性的影响很小。2,5—二甲基吡咯与酸性化合物共同作用,对柴油的安定性影响最大,特别是它与对甲苯磺酸、l—萘酚共同作用时,对柴油安定性的影响要远大于与烷基和环烷基酸性化合物共同作用的影响。传统的由酚类和胺类抗氧剂为主的安定性添加剂,对含有较多类似2,5—二甲基吡咯类的非碱性化合物引起的柴油的不安定是无效的。新研制的柴油安定性添加剂对抑制由非碱性化合物引起的催化裂化柴油的颜色变深和沉渣生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市售0号柴油作为雾化对象,采用三维激光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和发动机台架试验,探究清净添加剂(清净剂)对柴油雾化特性及使用性能的影响。三维激光粒子的微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清净剂含量升高,喷嘴出口处雾化形成的液滴趋向分布于高速、小粒径区,并且粒径较大的液滴所占比例逐步减小,小液滴所占比例逐步增大;随着轴向距离增大,无论是否加入清净剂,柴油的雾化液滴速度均出现明显衰减,并且朝着低速、大粒径区间发展,但含清净剂柴油的雾化液滴在大粒径区间内分布始终较少,总体上小粒径的液滴数量、质量和速度都优于不含清净剂的柴油。柴油发动机台架宏观试验结果表明,含清净剂柴油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HC,CO,PM的排放量,并显著降低发动机喷油嘴空气流量损失率。  相似文献   

14.
选择盐酸作为消解液并利用微波消解法处理催化裂化烟气硫转移剂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样品中铈的含量。建立了微波消解前处理样品,ICP-AES法测定催化裂化硫转移剂中铈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消解液种类、配比以及消解温度对消解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微波消解程序,考察了ICP-AES分析过程中的元素间干扰,确定了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12 mL 36%~38%体积浓度的盐酸可使0.05g样品完全消解, ICP-AES测量溶液中铈含量的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1 mg/L~1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5,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测定6次)小于4%,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3.1%~101%之间。  相似文献   

15.
选择盐酸作为消解液并利用微波消解法处理催化裂化烟气硫转移剂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样品中铈的含量。建立了微波消解前处理样品,ICP-AES法测定催化裂化硫转移剂中铈含量的方法。考察了消解液种类、配比以及消解温度对消解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微波消解程序,考察了ICP-AES分析过程中的元素间干扰,确定了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12 mL 36%~38%体积浓度的盐酸可使0.05g样品完全消解, ICP-AES测量溶液中铈含量的方法检出限为0.01 mg/L,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1 mg/L~10 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5,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测定6次)小于4%,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3.1%~101%之间。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同时测定工业拟薄水铝石中Na含量和S含量的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分析方法,考察了微波消解条件、元素间干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测定Na、S含量的标准曲线。优化的微波消解条件为:样品0.1 g,消解液(盐酸)10 mL,消解温度185℃,消解时间50 min。所建ICP-AES方法测定溶液的Na质量分数为0.07~15.00μg/g,测定结果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 00,相对标准偏差为1.1%,加标回收率为100.0%~101.0%;测定溶液的S质量分数为0.10~35.00μg/g,测定结果拟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9,相对标准偏差为1.1%,加标回收率为95.0%~100.0%。该方法适用于Na质量分数为35~7 500μg/g、S质量分数为50~17 500μg/g的工业拟薄水铝石的Na、S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直馏柴油络合萃取脱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制的脱硫络合萃取剂(TS-1),考察其对直馏柴油中硫化物的脱除效果。在萃取温度20℃、萃取时间5 min、相分离时间15 min、剂油体积比为2%的条件下,直馏柴油A的硫含量从711μg/g降到245μg/g,脱硫率为65.6%,柴油收率为99.6%,达到国Ⅲ车用柴油硫含量标准(350μg/g);继续增加剂油比到5%,柴油A的硫含量可降到42μg/g,脱硫率达94.1%,柴油收率为99.5%。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对低硫柴油B(硫含量374μg/g)和高硫柴油C(硫含量1 737μg/g)进行络合萃取脱硫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脱硫络合萃取剂TS-1后柴油B、柴油C都可达到较高的脱硫率。  相似文献   

18.
在固定床小型加氢实验装置上,以不同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原料,模拟两段加氢处理技术生产低硫低芳烃柴油,考察加氢精制深度对柴油性质的影响。评价时第一反应器装填Ni-W催化剂,第二反应器装填Pt-Pd贵金属催化剂,通过调整空速和反应压力,得到不同加氢精制深度的柴油。结果表明:经过深度加氢精制,柴油的密度、折射率、硫含量、氮含量、总芳烃含量均减小,氢含量、十六烷值提高;加氢精制后的柴油芳烃含量与化学氢耗、折射率、密度、十六烷值成线性关系;不同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后的芳烃含量与十六烷值的线性拟合斜率和截距各不相同,与柴油的烃类组成和碳数分布密切相关,截距代表了芳烃完全饱和时的十六烷值,斜率反映了芳烃饱和对十六烷值的贡献;对总芳烃质量分数为88.2%的催化裂化柴油LCO-I,芳烃质量分数每降低1百分点,十六烷值可提高0.26个单位,芳烃完全饱和时十六烷值可达到42,对总芳烃质量分数为31.3%的混合柴油LCO-II,芳烃质量分数每降低1百分点,十六烷值可提高0.66个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