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国内某焦化企业场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过硫酸钠作为氧化剂时,硫酸亚铁或次氯酸钠助剂的使用对修复效率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阐述了硫酸亚铁及次氯酸钠在过硫酸钠氧化体系中的不同作用。结果表明:微量硫酸亚铁对过硫酸钠氧化土壤中多环芳烃起到催化作用,可显著提高多环芳烃去除效率;次氯酸钠可与过硫酸钠协同使用,达到共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某污染场地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为原料,考察了热解吸修复温度、时间、土壤粒径等对污染土壤中超标多环芳烃热解吸效率的影响,并对各粒径土壤热解吸数据进行了一级动力学拟合,得到了反应速率常数k。实验结果表明:处理温度越高、时间越长,热解吸效果越好;土壤粒径越小,土壤中的多环芳烃热解吸速率越快。上述结果对热解吸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有利于节能降耗和工艺优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方法测定柴油中多环芳烃过程中,部分样品与标准中的典型谱图差异较大的情况及色谱柱失效问题。通过加入萘作为标记物来辅助划分单环和双环的切割点,并定期对色谱柱进行活化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测试的准确性,对液相色谱法测定柴油单环、双环和多环芳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一种测定石油沥青中致癌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通过柱层析组分分离及溶剂萃取对石油沥青中的多环芳烃进行浓缩提纯,利用GCMS对提纯的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在0.1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检出限为0.05~0.1 mg/kg,加标回收率为72.3%~105%,相对标准...  相似文献   

5.
用催化裂化重质芳烃制备多环芳烃树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催化裂化回炼油中抽提出的重质芳烃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与交联剂多聚甲醛反应制备多环芳烃树脂,对多环芳烃树脂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后处理工艺路线(溶剂沉降过滤法和减压蒸馏拔头法)得到的多环芳烃树脂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低,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与催化裂化重质芳烃原料相比,未反应芳烃油显示了较好的安定性,将多环芳烃树脂掺入聚氨酯系涂料中,试制的改性双组分聚氨酯系防腐涂料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言谨 《石油商技》2006,24(3):85-87
柴油对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有硫含量、多环芳烃含量和蒸气压。本主要研究r多环芳烃含量对柴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编按]  相似文献   

8.
对大港油田的不同油样进行富集培养,分离到2株可将菲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细菌菌株S17和S28,其可降解温度为20-65℃,最适宜降解温度为37℃。经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两者属于假单孢菌属的不同种。菌株S17与食树脂假单孢茵(Pseudomonas resinovorans)的序列同源性为97%;菌株S28与高温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hermaerum)的序列同源性达到100%,初步推测S28为高温假单胞菌。将两者用于原油的降解,7d后2株菌对原油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4.7%和80.7%,经原油族组分分析,2株菌都可降解原油中的重烃组分。外加碳源蔗糖和氮源酵母膏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2株菌对原油的降解。岩心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的混合发酵液可提高聚合物驱后岩心的原油采收率12.26%。  相似文献   

9.
准确测定多环芳烃含量对于清洁柴油的生产以及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针对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油多环芳烃含量的关键因素,依次考察色谱柱类型、系统平衡时间、基线的划分、模型化合物的选择对柴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氨基键合的液相色谱柱存在单环芳烃和双环芳烃分界点不明确的问题,会影响多环芳烃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建议采用;为获得准确的反冲洗时间,需要在样品分析前,采用系统性能验证标准溶液测试系统状态,待反冲洗时间波动在0.2 min内方可进行样品测试;对于芳烃含量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以及部分加氢精制柴油,推荐采用SH/T 0606—2019方法(质谱法)进行多环芳烃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型催化裂化装置上,采用MLC-500催化剂,以劣质直馏蜡油为原料,通过考察不同转化率条件下重芳烃在催化裂化重质馏分油(简称重油)中的传递系数,得到各类芳烃在催化裂化反应中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多环芳烃转化率低于48.22%时,主要发生多环芳烃侧链断裂反应;转化率为48.22%~62.71%时,三环、四环芳烃在催化重油中的传递系数变化不大,芳核较为稳定,总多环芳烃在重油中的传递系数为0.3~0.4,此转化率区间为高选择性催化裂化合理区间;转化率高于62.71%时,多环芳烃缩合反应加剧,对生焦贡献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管式炉模拟土壤中石油烃热脱附过程,考察了加热温度、保持时间以及负压条件对土壤中分段石油烃热脱附过程的影响,为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延长保持时间以及提供负压条件均对提高土壤中总石油烃去除率产生积极作用;常压下,在250℃保持2 h与300℃保持1 h的条件下,土壤中总石油烃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总石油烃残留量低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第一类用地风险筛选值;当温度为150℃时,土壤中C10~C16,C17~C28,C29~C40段石油烃组分在1 h内的去除率均低于40%;当温度高于250℃时,土壤中C10~C16和C17~C28段的石油烃组分可被快速有效去除;C29~C40段石油烃组分受加热温度和保持时间变化影响明显,因此提高重质石油...  相似文献   

12.
石油污染土壤中喹啉降解菌Q5的筛选及其喹啉降解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胜利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到一株喹啉高效降解菌Q5,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本文在好氧条件下对菌株Q5进行喹啉生物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菌株Q5在30℃、碱性环境、适当的接种量和底物浓度下对喹啉有较高的降解率,不同的碳氮源条件对菌株Q5的降解效果有影响。菌株Q5在生物修复被喹啉及其衍生物污染的水体及土壤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石油污染土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辽河油田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微生物修复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离出4种对石油污染物有降解作用的细菌。研究表明:加入适当的N、P元素可加速生物降解;在H2O2和油酸钠的用量分别为8850mg/l和166mg/l时,24天内的生物除油率可达48%;原土壤的pH值对细菌活性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洒落在油区土壤中的原油在土壤中发生吸附解吸、迁移转化以及降解等一系列复杂的理化作用,而吸附解吸行为是制约原油在土壤中迁移入渗的关键步骤。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研究了原油在以黄绵土为主的陇东油区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考察了温度、pH、土壤盐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绵土对石油类物质的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用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描述。通过吸附解吸行为研究,得出石油类物质易被黄绵土吸附,但是由于吸附量较小,且吸附作用以物理单分子层吸附为主,易发生脱附迁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变压吸附(PSA)弛放气产生的原因,针对其组份特点,提出将其作燃料、作甲醇原料、脱二氧化碳作制氢原料三种方案,并对这三种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各生产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回收利用PSA弛放气。  相似文献   

16.
注蒸汽热采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提高重质油的采收率。在注蒸汽期间, 井下高温使管柱产生附加热应力, 从而可能使其发生塑性屈服、 变形、 断裂或屈曲。热采井中套管的失效几率非常高, 研究套管柱在较高压力的高温蒸汽以及外围的地应力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规律, 对于评估套管的服役状况, 提高套管设计的安全性, 从而减少套管的失效几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套管 -水泥环 -地层体系受力情况建立了平面力学分析模型, 根据位移的连续条件求解了管柱与水泥环间的接触应力, 探讨了注气条件下井筒温度的分布情况, 分析了热采井中管柱所受三轴热应力的分布。算例分析结果表明, 三轴热应力值远大于管柱实际的屈服强度, 从而使管柱发生屈服破坏, 为减小热应力对套管寿命的影响, 应合理选择注气参数并合理设计管柱。  相似文献   

17.
以位于我国北方某石油化工企业为例,对企业关停搬迁后的原址土壤修复技术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了土壤修复过程中的废气治理问题.原址土壤中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苯酚、总石油烃(C10~C40)等多项污染物含量超标.对地表以下4~14.5 m土层的污染土壤,主要采用原位多相抽提和曝气技术、化学氧化技...  相似文献   

18.
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热应力主要取决于温度载荷场的平均温度和等效梯度,而这两个因素主要由单元网格大小决定。针对结构热分析中的网格密度问题,应用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探讨有限元单元网格大小对结构热应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实现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是石化行业发展急需探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从特征污染物特点、水文地质条件、修复环境效应3个方面分析石化污染场地修复面临的挑战,预测未来石化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并提出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分区修复治理的对策.分析表明,石化污染场地中非水相污染物(NAPL)的疏水性、复合污染物的迁移特征差异、地层的非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