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国际油价下行以来,加快发展天然气业务成为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雪佛龙)能源转型的战略选择。截至2016年底,5大石油公司天然气储量占油气总储量比重已达51%,成功转型为"油气并重"的跨国石油公司。但跨国石油公司在成功转型之后还将面临液化天然气(LNG)价格下行、产能过剩、项目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2.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型。首先,消费主体正由OECD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其次,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快速增加,能源结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再次,致密油、油砂和深水盐下油气产量迅速提高,美洲"新中东"形成、伊拉克沙特等代表的老中东增产显著,石油产能增长超过了需求的增长,"石油峰值论  相似文献   

3.
谋求"作业者地位"一直是跨国石油巨头持之以恒的战略。过去20年中国石油集团国际化经营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公司对"争当作业者"战略的长期坚守和高效实施。但近10年来,我国石油公司在新开发、新并购的国际油气项目中已当不上"作业者",大多是"大小非"项目。究其原因:一是全球陆上常规油气领域的新项目开发、新资产收并购的机会减少;二是近10年油气开发和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深水、天然气及LNG、页岩油气,中国石油公司在上述领域的"作业者能力"尚未成体系,技术和管理能力与国际石油公司相比存在差距;三是近年全球大国博弈、石油地缘政治形势日趋严峻,一些重点资源国政局不稳;四是中国石油公司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攻坚啃硬乏力,国际化经营"再接再厉"的整体气势不够。对此,我国石油公司亟待深化改革,提升能力,重拾信心。一是继续发挥好中国大型石油企业的比较优势,巩固国际化经营的能力水平;二是加快培育形成针对"大小非"项目的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运营监督和投资回收能力;三是必须在深水、天然气及LNG、致密油气开发领域的技术和工程作业管理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尽快培育相关业务领域的"作业者能力";四是通过搞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人才;五是充分遵照国际惯例与规则管理运作项目,最好能与国际同行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投资和运营一些大型、超大型油气项目。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应对措施推进,已有超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速,以传统油气业务为主的石油公司面临多重环保监管和碳减排压力,低碳转型战略受到广泛关注。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从供需格局、勘探开发趋势、业务结构、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多方面,分析了全球油气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坚定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坚持“常非并举,海陆并进,深浅并重”,促进增储稳油增气,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重碳减排和碳利用相结合,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开发;重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托油气勘探开发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有战略、有步骤地推进新能源领域发展;坚持以理论技术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配套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战略,驱动油气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21再回首     
<正>受新冠疫情、地缘动荡、能源转型等因素影响,2021年波动频率高、幅度大,全年可以用八大关键词概括。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亦是全球油气市场恢复"元气"的一年,受新冠疫情、地缘动荡、能源转型等因素影响,全年波动频率高、幅度大,可以用八大关键词概括。恢复2021年,全球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逐渐恢复,宏观经济持续修复、油气需求保持增长、油价震荡走高、油气公司经营逐步重回正轨。年初以来,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石油地缘政治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核心作用。甚至一些人认为,地缘政治上围绕石油开采的争夺,是20世纪大部分冲突的根源。2019年8月14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布报告《未来石油需求的地缘政治影响》(The 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Future Oil Demand),指出,在当前的能源转型中,可再生能源的崛起很可能改变这种现状。全球能源经济正在经历一个从化石燃料到可再生能源和低碳电力的快速转变。领先的能源行业参与者和分析师及能源预测机构,严重低估了这一转变的速度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导该机构的既得利益。相比之下,在化石燃料领域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既得利益的金融部门,明白正在发生什么,并正在着手转型。过去能源转型的历史——包括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薪材转向煤炭,以及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采用核能——为分析这一趋势提供了有用的背景。这种转变是由从市场动荡到技术变革等一系列因素触发的,技术因素通常会加强这种转变。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美国能源自给率的大幅提高,必将引发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非常规油气的突破性增长,引发了一场全球性能源领域的巨大变革;美国天然气价格的大幅走低与出口,正在促使能源结构调整与国际贸易转向;美国"能源独立"的成效初显,使全球能源中心在悄然转移;美国海外能源战略的调整,将改写世界能源版图。  相似文献   

8.
世界能源趋势预测及能源技术革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做好中国2050年能源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对世界能源趋势预测的结果,分析了世界能源体系演替规律,结果表明:①2035,205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86.24×10~8吨油当量和209.52×10~8吨油当量;②天然气可能在2038年前后取代石油成为世界主导性能源;③2050年石油、天然气、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25.16%、27.53%和24%,核能可能升至8.51%;④油气作为世界主导性能源的战略地位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历史上主导性能源更替时期与世界新能源技术革命、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基本同期。据此推断,世界新能源技术革命可能出现在2038年前后的核能领域,其将决定下一个世纪的世界能源制高点,并带动新一轮世界科技和工业革命;新世界科技革命将带来传统主导性能源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故分析认为2035-2050年将是中国油气工业从"跟随"到"引领"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据此提出中国能源战略发展建议:①在核能技术领域,做好未来多期技术换代的产业布局及产能接替的优化设计;②在油气技术领域,稳油兴气、陆海并举;③在煤炭技术领域,控量提质,坚持走高效洁煤绿色发展之路;④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结构特征,走差异化务实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普京在这场能源战中,不但要依靠中国的天然气需求维持本国经济,还要寄期望于美国的石油出口"限令"来遏制欧洲的能源命脉,看来真正的"底牌"并不在他自己手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宣布再次提高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短短三天时间,俄罗斯两次提价,且价格涨幅惊人。在这个各国充分利用能源武器来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时代,俄在同样是能源大国的美国面前,本来底气并不那么足,但美国在克里米亚全民公投之前"释放5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的举动,让普京没有了退路,被动接招之  相似文献   

10.
正面对全球LNG市场的深刻转型,跨国石油巨头按照"一个优化+四个创新"战略发展天然气业务,为中国石油企业提供借鉴。2014年油价下行,加快天然气转型是五大跨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雪佛龙)在原油稳产压力下适应能源转型的主动谋变。快速的应变能力,让五大跨国公司截至2016年,天然气储量占油气总储量比重已达到51%,成功转型成为"油气并重"的公司。推动天然气发展乃全球战略,至此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石油公司(BP)在2015年年初发布的《2035年世界能源展望》一书认为,未来20年全球油气行业有三大特征:一是在美国致密油产量增长和中、印能源需求增加的推动下,全球石油贸易流向自西向东之势更加明显,同时LNG的快速发展将逐渐消除天然气贸易的区域差异;二是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继续调整,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增长,虽然未来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3仍由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石油开发项目中经历了诸多风险,通过文献研究、行业考察等方法,根据海外石油开发项目的特点,结合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运作模式,分析资源国政治、金融、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和细致分析。针对我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石油开发项目中经历的文化冲突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及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规避策略,建议进行文化融合,加强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建立建全的中亚项目应急预案,探索绿色能源与传统油气业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202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量占全球油气总产量的近50%,然而,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巨大压力。为适应不断变化的能源市场,文章关注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石油公司的最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油气供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认为,中国石油公司应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并逐步向替代能源过渡,实现能源的稳定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紧随脱碳减排潮流,严格遵守碳减排要求;二是优化资产组合,分散关键风险;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链体系;四是开拓创新,新能源领域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重点正经历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逐步过渡,与各地区及国家间的能源战略合作也各具特点:与中东各国的合作重点一直是油气领域,合作规模保持较高水平;中俄则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领域;中亚五国中,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3个富油气国的合作有较深传统,项目较多;中非集中与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与亚太地区合作发展较慢,摩擦竞争与合作并存;中欧之间的传统能源合作集中在煤炭行业转型及油气稳定供应上,油气领域正由贸易转向能源治理,新能源逐渐成为合作重点;中美则以新能源为主。国际能源战略合作正朝着“能源技术与能源网络共享、绿色发展”方向前进:与欧美地区深化能源技术合作;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亚太地区率先取得突破;我国将发挥绿色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努力推动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世界石油工业》2012,(1):36-41
2011年,受国际地缘政治热点事件频发和福岛核事故影响,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偏紧,油气价格大幅攀升,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回升,炼油、乙烯能力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石油和原油对外依存度双破55%,成品油消费与经济增长同步放缓,油气产量稳步增长,天然气进口量大幅攀升,炼油和乙烯能力分别新增2650万t/a和40万t/a,油气干线网络基本形成,LNG存储能力和石油储备建设快速推进,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到8500万t油当量。2012年,世界石油供需趋于宽松,国际油价继续在高位震荡,油气勘探开发热点仍是深水、非常规油气和LNG,炼油和乙烯能力将大幅增长;中国石油需求有望接近5亿t,石油和原油进口量继续增加,天然气消费量有望超过1500亿m^3,炼油和乙烯能力将分别增长;5820万t/a和240万t/a。  相似文献   

16.
探讨能源危机对全球能源转型、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影响。全球能源转型非常复杂、挑战巨大,能源转型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能源危机,带来巨大的经济衰退和政治风险。地缘政治影响能源政策目标的演化,并将成为新的能源结构中的一部分。能源转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混合使用各种能源是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能源转型的可行方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需要能源的支撑,但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基石。全球化的动力是能源,在新能源体系中,石油和天然气仍将保持优势地位,是维持世界运转的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主动优化资产组合、调整业务结构,加强"超级盆地"的研究和参与"短周期"项目;减少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向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和优势技术转移,并加快技术转化应用的步伐;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思维,新能源、低碳化的产业联盟、风险投资活动显著增加。数字化转型浪潮已经来临,石油公司积极应对数据与信息的互联互通挑战,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工具方法的应用;石油公司调整运营模式,科研管理体系向集中化和技术研发、支持、推广一体化方向发展。研究介绍了哈里伯顿公司数字化转型和开放合作、雪佛龙公司技术创新组织集中模式的建立与经验。建议我国石油企业要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战略定位,打造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着力优化技术组合和加快产业化应用,做好知识与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我国能源转型中油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首先要分析其近年发展趋势。近10年,我国新增石油地质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呈变小趋势,导致储量替换率多年小于1;2015—2017年石油年产量呈降势,目前仍低于2×108t。深入分析储量未开发率发现,经济可采储量约10%~12%在现有条件下不可采,真实储产比已降到稳产阈值10以下。目前,我国天然气虽处于增长曲线平台期前半部,增势趋于平缓,但也存在部分经济可采储量实际不可采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实现产区/领域的战略性接替,使探明可采储量有明显提高,我国未来近中期有可能出现先石油、后天然气不能稳产,甚至较快速下降的风险。依据“双碳”指标约束下能源需求及其构成预测成果,分析到21世纪中期的油气需求数量及其在能源构成中占比。天然气在能源转型中起过渡和桥梁作用,是非化石能源的最佳伙伴。为此,必须加强油气勘探,对新区新领域实施第三次战略展开。  相似文献   

19.
<正>现在来评价美国"能源独立"成功与否为时尚早,也没有必要。但美国能源政策的改变,必将影响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美洲崛起为新的能源供应中心,而亚洲崛起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贯穿整个20世纪的"以中东为供应中心,以美欧为消费中心"的能源格局将被彻底打破。美国将基于世界能源新格局对其外交战略进行调  相似文献   

20.
根据美国能源部长的安排,美国石油理事会(NPC)集中了油气工业等领域35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21个月的广泛调研和综合研究,于2007年完成了最终报告《应对能源领域的严峻事实》。该报告面对当今美国和世界的能源供应、需求、技术、地缘政治和碳排放管理等问题,对未来25年美国和世界能源面,瞄的严峻事实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提出五项对策,以应对能源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