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双重介质油藏储层建模方法是表征潜山裂缝型储层的主要方法,影响建模质量的因素较多,需深入研究。以渤海湾变质岩潜山A油田为例,阐述了储层建模及质控方法。综合动静态资料分析储集空间、介质物性及渗流差异,判断储层内是否存在多重介质,这是双重介质建模方法应用的前提;分析风化作用、断裂活动对基质的改造作用,提出将基质系统细分为共同改造型、断裂改造型、未改造型,分类相模拟建立基质模型,有利于改善基质系统建模质量;考虑研究资料及其描述尺度开展裂缝分组,对不同尺度裂缝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建模方法,共同构建裂缝网络模型;统计裂缝密度属性与裂缝形状因子σ的关系,对模型进行质控,若存在一致性说明模型质量较好。本文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同类型潜山油藏,有利于改善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建模质量。  相似文献   

2.
鸭儿峡志留系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储层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裂缝性油藏储层表征和地质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储层建模基础理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和多学科知识相结合,首次利用岩性和裂缝控制储层属性的方法,以鸭儿峡志留系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为例,对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潜山油藏)的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对志留系油藏构造、岩性、裂缝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FRACA和GOCAD等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志留系潜山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展布模型以及储层属性模型,从而为该油藏储层表征和地质建模奠定了基础,以推动该油藏以及同类油藏的储层研究向定量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富台潜山三重介质油藏地质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区潜山油藏储集空间复杂及油藏地质建模难度大的问题,以富台潜山为研究对象,在统一建立构造模型网格的基础上,对不同介质选择不同方法模拟储层物性,对基质孔隙和溶蚀孔洞采用常规的随机模拟方法,对裂缝网络,首先模拟裂缝几何模型,再转化为物性模型。探索、总结了一套建立复杂潜山油藏三重介质储层地质模型的方法。所建模型较好地体现了裂缝性潜山物性沿断层发育的强烈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4.
任丘潜山雾迷山组油藏为我国大型裂缝型碳酸盐岩底水块状油藏,储层具有双孔隙介质特征,目前处于高含水低速开发阶段.文中以任丘潜山碳酸盐岩油藏为倒,以多学科理论一体化为原则进行裂缝预测.综合运用了地震、钻井、测井、开发动态等多种基础资料及综合地质研究成果,利用PetrelTM地质建模软件,应用先进的蚂蚁追踪技术和离散裂缝网络...  相似文献   

5.
根据潜山油藏岩性分布复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提出了变质岩潜山油藏相控建模方法,即依据"优势岩性"理论,利用录井资料中的岩性分析数据,建立变质岩相分布模型;以变质岩相为约束条件进行储层建模,实现了相控条件下基质的孔渗模拟。针对该类油藏裂缝发育、存在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特点,将各向异性建模方法引入潜山裂缝性油藏建模中,建立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的定量表征模型。该方法考虑了裂缝和基质渗流特征,建立了双重介质模型,更便于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6.
胜利油区探明的碳酸盐岩油藏以裂缝性油藏为主,裂缝发育和分布规律复杂,传统的建模方法很难描述清楚裂缝网络的非均质性和不连续性,导致该类油藏采收率和采出程度较低。以车古201潜山复杂裂缝性油藏为例,综合应用岩心、成像测井、野外露头、常规测井、地震反演等数据,在分析裂缝发育规律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离散裂缝网络(DFN)建模技术建立了大、中、小不同尺度的裂缝网络模型及岩块系统的物性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符合油藏的实际地质情况,较好地体现了裂缝性储层的特征,探索形成的裂缝性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同类油藏的建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储层中的裂缝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而且小尺度裂缝的发育分布受到大尺度裂缝的控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蚂蚁追踪技术为基础,遵循层次建模的原则,通过分级控制分层次进行裂缝型储层建模。利用蚂蚁追踪技术生成蚂蚁属性体,运用断裂自动提取技术从属性体中提取断片,再采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大尺度裂缝离散模型;利用蚂蚁体属性模型约束单井裂缝密度,使用退火模拟算法,通过插值得到裂缝密度分布模型。再在裂缝产状统计数据与裂缝密度分布模型的约束下,采用示点性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小尺度裂缝离散模型;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出裂缝开度和传导率,再运用Oda数据统计算法,将裂缝网络模型粗化成裂缝属性模型。为该类油藏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任丘雾迷山组潜山油藏为大型底水块状碳酸盐岩油藏,目前综合含水已达96.1%,处于高含水低速开发阶段.以任丘碳酸盐岩潜山油藏为例,利用层切片技术和变速成图技术进行构造精细描述,利用调频调谐振幅和多尺度谱分解检测技术进行储层缝、洞分布预测,利用蚂蚁追踪技术和离散裂缝网络建模技术进行双重介质三维地质建模,利用剩余油动态监测技...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英买2 区块裂缝型油藏具有孔隙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为储层描述和地质建模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为增加稳定性,在裂缝预测方面,采用全局优化扫描算法计算高精度曲率属性,完成裂缝定性预测,并以此为约束,综合静态解释成果和生产动态信息,首次实现裂缝叠后定量预测;引入离散裂缝网格模技术,利用Petrel 地质建模软件最终建立反映裂缝型油藏特征的双孔介质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家坝油田裂缝地质建模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裂缝油藏特点,以Fraca裂缝建模软件为平台,以Gocad基质属性建模成果为基础,分析各种不同的地震属性对储层及裂缝的响应特征,计算不同的变差函数,建立杨家坝油田的裂缝模型,并将裂缝的几何模型转化成裂缝渗流模型。结合储层基质属性模型,建立双重介质孔渗属性模型,为数值模拟提供地质参数,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储集空间和储层类型复杂多样,地层结构、组合关系也比较复杂,给储层分类评价、储量计算的油层有效厚度划分和油藏有效厚度选值带来了很大困难。该文在分析总结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类型和岩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和成像、核磁测井技术对裂缝、溶洞和孔隙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解释,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建立了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济阳坳陷碳酸盐岩潜山油层有效厚度的评价方法;结合碳酸盐岩潜山油藏本身的特殊性和钻探特点,提出了油藏单元有效厚度的选值方法。   相似文献   

12.
塔河油田奥陶系已经勘探开发十几年了,目前除了在塔河继续精细勘探,也正在加大塔河之外的勘探.近几年塔中、玉北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实践表明,储层有效性评价越来越显得重要.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入手,在岩心、成像测井、常规测井相互标定的基础上,细化溶孔、裂缝和溶洞型储层的分类,建立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测井识别与评价方法.对溶洞型储层采用自然伽马与视地层水电阻率交会方法进行有效性评价.对于裂缝孔洞型储层还可以利用电成像局部电阻率法评价储层有效性.实践表明,这两种方法可以较好解决因泥质充填造成的储层有效性评价问题.对于因储层类型不同,或具体说因裂缝发育强弱造成储层有效性差异的裂缝孔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通过"四性"关系及数模研究,提出定渗透率、变孔洞孔隙度、变裂缝孔隙度的储层渗流评价模型.实际应用表明,储层渗流评价方法提高了测井解释符合率,为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完井方案制定和储量参数计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塔里木盆地轮南潜山碳酸盐岩储集层裂缝分布的分形规律定量研究结果,结合相关统计,构建出储集层三维建模的渗透率变异函数;根据测井、试井解释、地应力分析等资料,对参与渗透率建模的硬、软数据进行特殊处理;提出了裂缝型储集层渗透率建模新技术——分形预测结合序贯指标随机建模技术,综合各类资料,建立起轮南潜山桑南西地区裂缝型储集层三维渗透率参数模型,经油藏数值模拟与生产实际拟合验证,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   总被引:56,自引:19,他引:37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埋深在5300 m以上,基质不具储集性,储集类型以裂缝、溶洞为主,油气受控于古岩溶缝洞,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地震信噪比、分辨率低,预测难度大。寻找和预测奥陶系缝洞发育带是塔河油田增储上产的关键。在储层成因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成因预测模式,为储层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特点,建立了以叠前时间偏移和目标精细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精细成像技术,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通过储层标定和正演模拟分析,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球物理识别模式,包括测井识别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为储层识别和预测提供了依据。应用振幅变化率、相干体分析、波阻抗反演等技术,有效地预测了碳酸盐岩缝洞发育带。  相似文献   

15.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一段为以构造控制为主、局部受岩性影响的底水油藏,通过试油试采和开发试验,油藏表现出供液能力和含水率平面差异大、纵向油水分布复杂的特点。为落实可供开发的有利部署区,亟需开展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基于岩心、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综合研究成果,以Petrel建模软件为载体,建立研究区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落实油层及相关储集层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模型预测结果,优选岩性和物性均较好的优势储集层区域部署开发井。经检验,地质模型与实际资料较吻合,为油藏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的渤中19-6深层潜山构造带是新近勘探发现的特大型含油气区,该区的储层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此,基于对钻井岩心、井壁岩心、岩石薄片的观察和描述,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录井及测井等资料,对该区潜山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控制储层发育的内在因素,研究储层展布规律。结果表明:(1)渤中19-6构造带深层潜山储层是由太古界潜山变质花岗岩主体及上覆的古近系古新统—始新统孔店组砂砾岩组成的泛潜山储集系统,形成砂砾岩孔隙带+风化壳溶蚀裂缝带+内幕裂缝带的多层次储层结构,储层成因复杂、类型多样;(2)太古界变质花岗岩潜山储集体内部在垂向上可划分为风化壳、内幕裂缝带和致密带,具有孔隙型和裂缝型的双重特性;(3)潜山风化壳主要受到强烈的溶蚀淋滤作用叠加断裂作用的影响,形成裂缝—孔隙型储集空间,内幕裂缝带储层的发育规模与分布受控于3期裂缝的叠加作用,燕山期以来是潜山裂缝的主要发育时期;(4)孔店组砂砾岩为典型的筛积沉积,后期溶蚀作用为其主要的控制因素;(5)混合岩化作用及超临界流体隐爆作用对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结论认为,渤中19-6构造带发育砂砾岩+变质岩潜山储集系统的认识,有助于确定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方法:利用测井技术结合岩心、试油等资料,对曙光低潜山带碳酸盐岩储层岩性,裂缝;地层产状等进行了研究。目的:为该区潜山储层评价提供依据。结果:利用自然伽马和三孔隙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潜山地层的岩性差别标准;利用变角度地层倾角处理和单点人工计算法,初步确定了潜山内幕地层的产状;利用电导率异常检测,井周超声成像等技术,识别出了潜山地层的裂发良段及裂缝产状,利用自然伽马双侧向等技术建立了孔隙度等储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结论:采用本文方法对曙光低潜山储层开展的研究是可行的,为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礁滩相储层裂缝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光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与常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相比,具有厚度大、孔隙发育等特点.储层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局部发育裂缝,常规双侧向电阻率法等裂缝识别方法适应性差。文中在岩心观察、成像测井识别裂缝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礁滩相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点的裂缝识别方法,即采用深电阻率与自然伽马、孔隙度的交会图版法识别致密岩性段裂缝,采用电阻率滤波差值法识别孔隙发育段裂缝,优选叠前方位振幅、方位频率衰减等地震属性预测裂缝空间展布,进而模拟建立裂缝分布模型研究裂缝分布特征。研究成果较好地指导了气藏地质模型建立和气井合理配产.并为开发动态分析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该研究方法基于常规的测井资料,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