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了解区域地层岩性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岩浆岩体分布特征、断裂构造发育特征、地热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分析了灰汤地热区热源、热储、通道、盖层特征。物探资料显示灰汤地热区燕山期中酸性花岗岩体在灰汤镇西南部盖层以下200m呈联通状态,延深5000m以下,花岗岩面积较大、埋藏深、生热率高,是该区主要的热源。本文评价了区内深大断裂F1及其伴生的次级断裂控制区内地温场的总体分布。高温带在平面上与F2断层走向一致,在剖面上地温梯度等值线包围着F2断裂带,地温梯度由断裂带外围向中心逐渐增高,在断裂带交汇处有热泉出露。F1上盘的破裂带张开裂隙发育,未被充填,成为区内主要的导热导水通道及储热带,F1下盘的糜棱岩胶结致密,起到隔热隔水作用;F1、F2断裂带是调查区内热中心带,是地下热水的主要通道及储存空间;上覆白垩系中的砂砾岩、泥岩等厚度较大,泥质胶结致密、不含水、导热率小,是地热向上散失的有效盖层。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范围内有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两类地热资源,共划分五个地热区。从五个区采取的205组水样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184组2H、18O和61组14C特征分析显示,四川省各地热区地热流体基本来自于大气降水补给,地热流体的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与其所属的热储类型和热储开放性有关。盆地型热储主要为岩溶层状热储,山地型热储主要是变质岩为主的裂隙带状热储和层状带状复合型热储。盆地型热储开放性较山地型弱,地热流体矿化度和理疗元素含量均比山地型高,易形成深埋藏的卤水,地下水平均径流时间较山地型长。本研究可为四川省地热资源未来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福州热田地理位置及水文地质条件 福州地热田位于市中心,北起思儿亭,南至象园,西到五一路,东达六一路,呈条带状分布,热异常分布面积9km2。福州地热田可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含水层,一为花岗岩构造裂隙热水,另一类为第四系孔隙层状热水,热田受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控制,由大气降水补给,经深部循环加热形成的。 二、福州地下热水水质特性: 福州地下热水一般为无色,透明,稍有硫化氢气味及淡薄的气体逸出,具侵蚀性,一般自流孔见有乳白色的泉化沉淀,主要成份为氯化钠等盐类。热水具有与冷水不同的化学特征,它富含氟( 5-…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省共和县地下热水为研究对象,对所取得的水样进行水化学以及氢氧同位素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结果表明:共和地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为主;地下热水受到浅表层氧化作用的影响较大,所处环境的封闭性较差,有浅层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混合;地下热水受大气降雨补给;地下热水热源和水源不是同一来源;地下热水未达到水岩平衡状态,估算出地下热水热储温度在37.59~108.22 ℃之间,循环深度为500~2000 m,属于中低温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万安盆地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滑动平均滤波法,将重力异常划分为区域场和局部场;利用水平总梯度法,强化深断裂的线性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地震等相关资料,推断了盆地内断裂构造:一级断裂4条,二级断裂5条,三级断裂26条。将本次研究的断裂分布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得到新认识:位于万安盆地中部的F1-1断裂是形成于中生代的一条基底断裂,可能是南海西缘断裂带在万安盆地内的延伸段;万安盆地东缘断裂带不是一条断层,而是呈雁行排列的断层组,主断裂是一个左旋、右旋相互交替、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对盆地形成东断西超断陷特征有强烈的控制作用。万安盆地处于南海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南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多阶段演化,其构造演化受南海海底扩张和万安走滑断裂带的双重控制,断裂系统极其发育。  相似文献   

6.
浙江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温泉分布带与本省的地质构造体系分布相一致,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地热带。即:浙西北低温温泉带,地质构造上位于萧山——球川活动性断裂的西北。水温一般在25~31℃,个别达到45℃。吴兴白雀温泉、昌化湍口温泉以及杭州低温温泉就分布在这条带上。浙中低中——中温温泉带,位于绍兴——江山深大断裂带西侧。水温一般在26—44℃,个别可达51℃。武义溪里热水、塔山铅孔热水以及其它十余个温泉点均在这条线上。浙东南中高温温泉带,位于镇海——温州活动性断裂带的二侧,沿滨海带分布。水温40—60℃。  相似文献   

7.
从建阳漳墩地热勘查实际出发,研究水热型地热田地热资源特征。矿区通过区域地层、构造和岩浆岩体分布综合研究深部地热资源勘查,采用物化探手段和地热流体质量分析,圈定地热异常区,综合判断地热地质特征与深部断裂构造带关系,判断深部热源、热储及其盖层,构建地热水文模型,研究深井揭露深部热水。强调水文地质勘查,加强地热水文地质工作,提高分析寻找深部水热型地热资源研究程度,促进发展绿色能源。  相似文献   

8.
李汉炎 《地热能》2004,(3):31-32
日本九重火山中部有一活动喷气地区。为了检测喷气地区地下有没有蒸汽热储,进行了电阻率测量。结果,在深10至50m处检测到高于1000Ωm的极高电阻区,1991年5月向高电阻区钻一不深的定向孔(地面以下18m深27m长)。从高电阻区边缘得到过热蒸汽,然后用它作材料  相似文献   

9.
取热不取水井筒闭循环采热工艺是开采地热水低产区、地热尾水回灌难地区地热资源的有效方式。为了研究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对中低温砂岩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能力,文章以河北任县已有的地热地质数据和短期供暖数据为基础,使用井-储耦合模拟程序T2WELL对U型井采热能力进行数值分析,探究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对该研究区地热供暖的可持续潜力。此外,定量分析了不同关键工程参数对U型井提热能力的影响,以指导设计合理的U型井取热不取水地热开采方案。结果表明:U型井地热开采系统的产流温度和提热功率在同一个供暖季内随时间降低,在连续多个供暖季内也随时间降低,其变化趋势为先快后慢。基于文章模型研究,确定U型井式闭循环地热系统最适合的注采流量、回灌温度、水平井长度分别为60 m3/h,10℃和400 m。  相似文献   

10.
一、涵江地热资源概况涵江地热田位于涵江保尾商业城一带 ,地热异常面积达 3 1平方公里 ,地热田等温线形状总体是NW方向展布。总储量 83 75米3 /日 ,其中C级 62 81 2 5米3 /日、D级 2 0 93 75米3 /日。 ( 1 )热储模式 :地热田上部为第四纪地层覆盖 ,厚度为 3 0 -80米 ,岩性为海积淤泥和砂质粘土 ,富水性较差 ,相对形成地下热水的隔水顶板。地下热水主要赋存于燕山早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造裂隙中 ,其富水性和水温主要受新华夏系NE、NW向两组构造裂隙的联合控制。地下热水来源于深部 ,沿着该两组断裂构造的复合处上升 ,并以此为中…  相似文献   

11.
关中盆地的沣峪-高冠峪地区是陕西省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位于西安凹陷与临蓝凸起结合处,地貌类型为秦岭山前洪积扇群与渭河阶地的复合部位。但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地热资源的系统研究,限制了对于沣峪-高冠峪地热田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利用物探方法[Ra A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和直流电测深法]和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方法(F-和Si O2含量分析),在地面调查和分析勘探资料的基础上,对沣峪-高冠峪地区的地热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地热主要受F1断裂和F13断裂控制,地温梯度以F13断裂与F19断裂交点为最高点,向四周递减;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并最终趋于常数;该地区地热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构造、沉积特征、水分运移等因素控制;该地区的地热资源还具有埋深浅、水温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超临界CO2作为工作介质,循环携带地热或驱替地下热水,是一种新颖的地热开发技术。文章在介绍超临界CO2携热优势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类型地热储层注CO2开采地热的应用潜力。超临界CO2采热能力强,对岩石矿物溶解度小,还可与地质埋存技术相结合,适用于干热岩以及沉积岩地热资源的开发。干热岩开发主要考虑采用超临界CO2作为携热介质,沉积岩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孔隙表面积大、地质条件安全,应是注CO2开采地热和地质埋存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王晓飞  于芳  李尧 《能源与环境》2023,(3):48-50+62
为查明饭坡地热田的资源储量并预测开发利用潜力,研究人员以出露温泉为中心,系统开展了大量综合研究工作。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出单井水位降深10 m时的地热资源可开采量为2.75×105m3/a;运用泰斯公式预测开采量为2.75×105m3/a条件下,持续开采1、5、10、20、30 a的水位降深分别为10.35、11.16、11.51、11.86、12.06 m,充分说明饭坡地热田地热流体补给条件较好、储量可靠;通过水化学手段评价该处地热流体为氟水、硅水复合型理疗温热矿水,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通过福建省构造体系与深部热物质上涌通道关系的分析与阐述,充分说明福建省众多的深切割断裂构造已成为深部热物质上涌通道,深部岩浆剧烈活动并沿各构造体系深大断裂通道上涌到地壳浅层或地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幔上隆、地壳升降、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与溢流,以及强烈的地热与地震活动,成了福建省成山、成河、成海、成盆、成矿、成灾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吉 《地热能》2005,(2):10-14
羊八井热田是属于陆陆碰撞板缘非火山型高温地热田。热田是由3个不同的热储层构成,即浅层、深部第一和第二热储层,实质上它们属同一个水力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地热系统的不同部位。浅层热储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部分基岩风化壳构成,其埋深在地表以下180—280m,热储温度130—173℃,水质类型为Cl^--HCO3^-~Na^ 型水,属深部热流体与冷水混合的产物,流体以液相为主。深部热储由变质杂岩体申的滑离断层系构造空间构成,属基岩裂隙型脉状或带状热储,其中深部第一热储层埋深为950—1350m,最高温度259.6℃;深部第二热储层位于180m深,热储最高温度可达329.8℃,深部热流体水质类型均属Cl^--Na^ 型,气体组份中CO2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东非裂谷是世界著名的四大高温地热带之一,肯尼亚奥卡瑞地热田位于东非裂谷带中部,是典型的大陆裂谷火山型高温地热田。奥卡瑞地区断裂系统十分复杂,按走向可分为5组,其中以北西向为主要断裂,与裂谷走向一致。地热田整体面积约100km2,目前投入生产的主要是东北区、东区和穹顶区,已落实热储面积约42km2,主要有3个热源分别对东区、西区和穹顶区供热。奥卡瑞地热田是肯尼亚目前已知的热储温度最高的地热田,热储埋深为500~3000m,最高温度370℃,平均温度240℃。奥卡瑞高温地热系统的形成,与该地区晚第四纪强烈的火山活动有关,热田的盖层是最近一次火山活动的喷发物,以流纹岩为主,透水性差且裂缝不发育,使盖层成为良好的隔水层。热田热储主要为第四系火山岩,其中西区以凝灰岩为主,东区以粗面岩为主。地热水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部分为渗入来源。综合分析认为,奥卡瑞地热田是一个由新近浅层侵入岩浆提供热源,由断裂、裂缝和有一定孔渗条件的火山岩构成热储,蚀变火山岩、流纹岩提供盖层,断裂作为热流体交换通道的火山型高温地热系统。  相似文献   

17.
羊八井热田是我国开发最早、最成功的高温地热田,目前尚有较大的地热资源开发潜力。热田在第四系半地堑式断陷内,发育有两组不同方向的断裂,构成了热田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高温流体由北区F2断裂处上涌后沿断裂带向南区运移,形成了羊八井热田浅层砂砾岩和风化壳热储以及北区深部花岗岩型热储。从2000年开始对热田井口温度和压力开展了常态化监测,并在2015年增加了热田井内水位监测和热水湖水位观察工作。通过分析热田不同构造位置典型生产井的温度、压力、水位变化情况以及受不同时期回灌、停机养汽的影响,结合热水湖等自然景观水位的变化,认为羊八井热田南区尾水回灌产生的压力升高有助于阻碍北区高温流体向南的快速流动,再结合2015年开始的北区3001井回灌和停机养汽活动,使得热田北区浅层热储的温度和压力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热田回灌和停机养汽活动可有效恢复和维持热田水位,水位上升幅度最大可达15m。井口温度、压力和水位监测成果能够有效地反映出热田热储的变化情况,采灌平衡对热田可持续开发评价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干热岩或称工程型地热系统(EGS)是一种没有水或蒸汽的热岩体,主要是各种变质岩或结晶岩体。一般埋藏在距地表2000-6000m的深处,温度在150-650℃之间。干热岩的分布很广,各大陆地下均有丰富的干热岩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方通常是新的火山活动地带或地壳已经变薄的地区。干热岩是潜力巨大的本土资源,其开发不受地域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地表附近起每往下深100米,地下温度就上升约3℃,经简单计算,在深约3.3万米处其地下温度可以达到1000℃;当然不同的地域有所不同然而可以说,我们居住的地球,除地表层之外可以说是一个高温火球。现在日本共有九个地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21.5万千瓦。这些一般都采用天然地热储存层的蒸气发电。要形成天然地热储存层,必须存在有高温地层,存在裂缝,透水性要好,而且还必须要有在附近断层处给热储存层提供大量雨水道路。上述这些条件不易全部具备,用这种方式发电,即便在多火山的日本也没有多大前途。  相似文献   

20.
依靠濒临环太平洋地热带的优势,台湾海峡及周边地区可以作为探寻中国超高温、高温地热资源的潜在目标区。收集了该地区地质构造、地热地质、地震地质、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热勘查与开发利用等方面资料,开展了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研究。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如果具备深部热物质活动与深部高温岩体的异常,就会在地壳浅部产生多种地质响应。分析研究了地貌与地质灾害、成岩成矿、构造应力场、新构造断裂活动、地震、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地热、及火山岩浆8类地质响应的强度大小和分布规律,从而判断识别出潜在的高温、甚至超高温条件,遴选出干热岩重点工作靶区和次重点工作靶区,并初步估算了各区蕴含的地热资源量,可供结合投资可能和地方的需求投入勘查工作。另提出了与将来开发相关的建议,力争探索干热岩勘查与开发利用的有效创新方案,用大量鲜活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东南沿海不仅幔热,而且壳也热,干热岩地热潜能巨大,是中国最具干热岩地热潜能的不可多得的区域之一,第二、三空间地热等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