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密井网区丰富的钻井、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苏里格气田辫状河储层进行了精细构型解剖,分析了储层构型对天然气分布的影响。辫状河复合砂体发育叠置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心滩、增生坝与沟道、大中型交错层系组以及小型交错层系共6级构型单元。构型解剖表明,心滩内发育头部、核部、侧翼和尾部4种砂体构型样式,其内部落淤层渗流屏障规模较小;心滩间发育连续分布且成因复杂的渗流隔夹层,连通性较差;心滩是辫状河构型框架内的独立储渗单元和含气系统。区域发育垂向叠加、侧向叠搭和孤立型3种心滩砂体叠置样式。综合岩心及成像测井交错层系测量数据,推算心滩长度为487.2~1 242.4 m,宽度为114.7~301.9 m。大部分心滩规模小于目前气田密井网区的井距和排距,有效储层井间连通性较差,因此苏里格气田具备加大井网密度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主力含气层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下亚段为典型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受限于没有可靠的统计规律,地质模型符合率较低。为获取可靠的地质规律,充分利用苏里格气田密井网区钻探资料,结合岩心精细观察、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野外露头观测,以Miall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为基础,建立适合苏里格气田辫状河的构型分级方案。在此基础上,开展储层构型解剖,并根据气田实际生产需求,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苏里格气田中部密井网储层地质知识库,并将该套储层地质知识库作为约束条件应用在水平井整体开发区三维地质建模中。结果表明:①苏里格气田SX区块盒8下亚段辫状河储层分为复合河道(5级)、单一河道(4级)和心滩(3级)3个构型单元级次,心滩砂体为主要成藏单元。②心滩砂体长度300~1 200 m,平均350 m,宽度150~600 m,平均280 m。③利用储层地质知识库约束三维地质模型,模型精度大幅提高,多个实现优化后的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从40%提高至65%。该套方法对同类型砂岩储层地质研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种辫状河心滩砂体构型解剖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辫状河构型解剖注重在单井上识别心滩砂体,而在平面上刻画心滩砂体时则随意性较大,从而降低了解剖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解剖露头剖面及现代辫状河沉积原型模型的基础上,对心滩内部落淤层发育位置、各构型单元的接触关系进行了研究。根据该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X加密井区中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辫状河砂体为例,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划分河道砂体构型单元、精确定位单井钻遇心滩的位置,进而形成了地下辫状河砂体构型解剖方法,并应用于气田开发钻井。结果表明:(1)落淤层的发育与心滩部位关系密切,心滩不同部位垂向微相叠置规律性强,可作为辫状河储层构型解剖的重要参考;(2)辫状河砂体构型单元包括心滩、辫流水道和泛滥平原3类,其中心滩砂体是主要的成藏单元;(3)苏X加密井区盒8下亚段平面上呈"滩道相间、宽滩窄道"的沉积格局,不同沉积类型的砂体规模存在差异,其中心滩砂体宽度介于250~300 m,长度介于500~900 m;(4)验证井SX-1井钻遇2个心滩砂体和1个辫流水道砂体,钻遇的心滩个数、规模及心滩与辫流水道位置关系和新方法识别成果相吻合。结论认为,以"测井响应特征、落淤层发育位置以及垂向微相叠置模式"为标志的心滩砂体空间定位的储层构型表征新方法,能够准确确定心滩砂体平面分布位置,有助于揭示辫状河心滩砂体空间展布规律,提高心滩砂体构型表征结果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4.
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极好的储集性能,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储层的岩相与构型特征,定量表征构型单元的几何属性和物性特征,采用露头实测、精细构型解释以及实验分析等方法对山西大同盆地中侏罗统云冈组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识别出7种岩相类型和5种岩相组合。砂质辫状河中发育河道(CH)、心滩(CB)、边滩(PB)、废弃河道(ACH)及漫溢沉积(OF)5种典型构型单元,以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主,两者的累积分布频率高达78%。河道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6.5 m,宽厚比约为25~30,平均孔隙度为7.1%。心滩构型单元的厚度介于2.5~7.0 m,宽厚比约为30~35,平均孔隙度为7.8%。同一沉积时期,砂质辫状河中存在4种基本构型单元组合,分别为CH-OF,CH/ACH-PB,CH-CB-CH和CH/ACH-PB-OF。不同沉积时期的构型单元空间分布可表示为4种基本组合类型及河道构型单元在垂向和横向的重复或叠加。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为砂质辫状河的主要储层类型,但心滩构型单元的规模和储层物性优于河道构型单元。  相似文献   

5.
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15口取心井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研究认为,区内石盒子组八段(Psh8)辫状河沉积发育河床滞留、河道充填、心滩、落淤层、河间洼地和决口扇共6个沉积微相类型。在沉积徽相划分的基础上,对盒八段上、下亚段(Psh8^U、Psh8^L)沉积模式进行研究认为:Psh8^L属于低可容纳空间下的辫状河模式,沉积相发育较单一,砂体连续,连通性好;Psh8^U属于高可容纳空间下的辫状河模式,沉积相发育完整,颗粒粒度细,砂体不连续,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渤海海域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油藏为厚层块状辫状河沉积,油田采用天然能量驱的水平井开发,基于不同级次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表征所揭示的单一成因砂体及其渗流屏障空间分布是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基于油田稀井网的资料条件,论文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频RGB融合技术,开展不同级次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和边界的地震响应分析,在水平井储层构型单元精细解释的标定下,实现了C油田馆陶组Ⅲ油组辫状河储层构型单元的剖面结构和平面分布的精细刻画。C油田馆陶组主要发育心滩和辫状河道两种类型四级构型单元,试验表明,优选30 Hz、45 Hz和65 Hz分频体进行RGB融合,能够有效揭示不同构型单元的厚度平面变化并准确探测构型单元的岩性和物性边界。分频RGB融合效果显示心滩主要呈亮红色,辫状河道主要表现为淡绿色和蓝色,在剖面上二者多为心滩-辫状河道-心滩侧向拼接关系,平面上辫状河道环绕心滩分布。油藏的四级储层构型单元以心滩为主,物性好,平面上呈NEE-SWW向分布,单一心滩宽1500~2000 m,长2000~3500 m。辫状河道岩性变化较大,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四级构型单元宽100~300 m,平面上呈窄条带状将心滩分割,成为...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苏丹穆格莱特盆地Hegli油田S1A单层砂质辫状河沉积微相特征,识别了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层次的构型界面,将其划分为辫流带、单砂体和心滩内增生体3个层次,明确了目的层辫状河道具有泥质充填、半泥质充填和砂质充填3种模式。依据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层次构型单元规模的计算公式,实现了砂质辫状河储层的辫流带、单砂体和心滩内增生体规模的定量表征,形成了一套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层次构型单元定量表征的方法。定量表征的结果表明,研究区辫流带宽度约3 200 m,心滩宽度350~900 m,心滩长度1 200~3 200 m,单河道宽度100~300 m,增生体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为100~400 m和700~2 000 m。以不同构型单元定量表征的规模为约束条件,采用相控与人机交互的方法,建立了能够反映辫状河储层构型空间分布特征的三维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8.
厘清砂质辫状河隔夹层成因、掌握其分布控制因素对该类储层的开发大有裨益。以苏里格气田盒8段砂质辫状河储层为例,综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动静态资料,分析隔夹层成因特征,建立各类隔夹层测井识别模板,采用密井网多井联动、平面剖面结合的分析思路,构建各类隔夹层的三维地质模型,明确了基准面旋回、构型界面及砂体叠置样式等对隔夹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结果表明:泛滥平原、坝间泥、废弃河道、落淤层以及冲沟是构成盒8段辫状河隔夹层的主要类型。泛滥平原规模较大、分布连续,宽度为100~1 000m;单一坝间泥长宽比规律不强,宽度一般在300m以内;废弃河道样式由河道废弃方式决定,宽度为40~330m;落淤层分布受增生体大小以及落淤层发育位置决定,宽度为10~190m;冲沟分布分散,宽度一般小于100m。其中,基准面旋回升降控制隔层厚度,构型界面决定夹层分布位置及倾向倾角,砂质辫状河砂体叠置样式约束各类隔夹层比例及大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庆长垣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辫状河砂体,应用现代沉积、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内部构型研究方法,由沉积单元、辫流带、辫状河道和心滩坝、心滩坝内部构型4个层次分级描述,精细研究辫状河砂体内部构型,首次确定长垣辫状河砂体为“浅的砂质辫状河”,并建立了辫状河砂体构型要素定量分布模式.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精密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实现了辫状河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定量表征.研究表明,长垣辫状河为浅的砂质辫状河三期叠加沉积,西部发育大规模下切带,辫状河内部心滩坝宽约400m,辫状河道宽约80m,心滩坝内部夹层呈窄条带状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水关系更加复杂,剩余油挖潜难度随之增大,基于储层构型的精细地质研究成为油田剩余油挖潜的关键。综合利用露头、岩心、现代沉积和密井网等资料,应用层次界面分析法,深入解剖渤海海域L油田4区砂质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以构型倒序分级方案为基础,参考构型正序分级方案,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界面分为6—12个级次。依据砂质辫状河储层经验公式、现代沉积和密井网井间对比,分级次对砂质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心滩坝和辫状河道及心滩坝内部夹层进行定量表征,形成一套适用于砂质辫状河储层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定量表征方法;明确单一辫流带级次、心滩坝和辫状河道级次及心滩坝内部夹层级次3个层次的构型特征。提出辫状河道具有砂质充填、半泥质充填、泥质充填和残存泥质充填4种充填模式,并分析不同充填模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阻流带构型研究通过分析剩余油与隔夹层的空间组合关系来指导剩余油的挖潜,而对于流动性明显好于油藏的气藏中阻流带构型的研究则较少。为此,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辫状河流相储层为例,在储层构型层次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野外露头剖面和大量实钻水平井解剖为基础,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和气藏工程验证,研究致密气阻流带存在的依据、构型级次、成因类型及规模参数,建立阻流带构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苏里格气田辫状河复合有效砂体内存在泥岩或细粒沉积阻流带,并且阻流带是导致直井与水平井动态特征差异、直井泄气半径与实测有效砂体长度不吻合的主要原因;(2)大型辫状河阻流带可划分为河道复合体间(一级)、心滩单砂体间(二级)、心滩单砂体内(三级)共3个构型级次,其中二级阻流带包含河道间泥、泛滥平原泥、致密砂3种成因类型,三级阻流带包含落淤层及坝上沟道2种成因类型;(3)阻流带的几何形态、规模尺度、视厚度等参数差异较大,该气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8段气藏水平井平均1 000 m水平段可钻遇各类型阻流带5~7个,单个视厚度介于10~200m;(4)阻流带叠置样式可划分为孤立型、侧向叠置型、堆积垂叠型和切割垂叠型等4种构型模型;(5)较之于直井,运用该研究成果,在苏里格气田通过水平井钻穿阻流带可提高天然气储量动用程度13.02%,并建议1 000 m水平段合理压裂段数介于6~8段。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8段(盒8段)为主力产气层,其储层内部构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关键地质因素。选取盆地东部与苏东地区具有相似物源体系与沉积环境的府谷天生桥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剖面砂体构型进行精细解剖能为苏东地区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效信息。通过剖面实测、岩相分析、构型解剖、砂体规模精确测量等方法,结合沉积学、岩石学特征分析,对府谷天生桥剖面上古生界盒8段辫状河储层构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盒8段辫状河发育12种岩相类型;其储层内部可划分出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单砂体、落淤层及增生体、层系组、层系及纹层等6级构型界面;共识别出河道充填(CH)、纵向砂坝(LB)、斜列砂坝(DB)、横向砂坝(TB)、废弃河道(ACH)和越岸沉积(OF)6种储层构型单元,其中砂坝作为辫状河主要储层构型单元,纵向砂坝厚度介于2.5~5.8m,宽/厚比约为27.6~37.7;斜列砂坝厚度介于2.2~6 m,宽/厚比约为34.8~42.1;横向砂坝厚度介于1.5~3.6 m,宽/厚比约为47.0~61.8。在对不同构型单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空间叠置样式,建立了府谷盒8段辫状河复合砂体三维的构型模式,研究成果为苏东地区盒8段气藏精细描述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辫状河沉积环境中,心滩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场所,如何从已钻井资料中识别心滩并进行平面组合,进而预测河道内部心滩平面展布规律,是正确认识辫状河沉积的基础。针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等精细地质研究不够深入和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均较低等问题,基于测录井、野外露头和现代卫星图片等资料,在精细划分地层的基础上,利用单期河道砂厚中心连线法、心滩测井相分异法、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单期河道和钻遇心滩的识别与刻画、心滩雷达图的绘制以及预测心滩的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盒8下1-1和盒8下1-2单层均发育3支河道;河道内心滩分别给定长厚比60∶1~80∶1、宽厚比30∶1~40∶1、长宽比2∶1~3∶1,心滩长度一般为300~1 100 m,宽度一般为150~550 m;单期河道砂厚与心滩在单一河道内发育的个数呈反比。后期加密井钻探结果显示心滩雷达图和心滩预测技术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上述方法可提高心滩钻遇率,便于后期加密井及水平井的大规模部署,有助于提高油气采收率,为相似地层结构和井网密度的工区在研究砂体平面分布和空间叠置规律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预测辫状河河道带宽度可加强对稀井控制下的地下辫状河河道带砂体沉积规模的了解。根据岩心或露头上 砂岩交错层层组的厚度,利用辫状河河流的满岸水流深度、平均沙丘高度、平均砂岩交错层层组厚度和河道带宽度 之间的统计关系来预测河道带宽度。应用该方法计算了苏里格气田的盒8、山1段辫状河河道带宽度,利用其结果 合理地建立了苏里格气田的沉积模式。该模式与实钻符合程度较高,表明该方法的可靠性,也说明在气田开发早 期井距较大的情况下,应用该方法可认识辫状河砂体的规模和气藏规模。  相似文献   

15.
下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盒8下段)是苏里格地区主要的含气层段之一.为了认识苏里格地区盒8下段辫状河砂体发育特征及有效砂体叠合模式,厘清剩余油气制约因素,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沉积、露头、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密井网区,开展了地下高能砂质辫状河沉积特征、界面约束条件下的河道发育模式及砂体分...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5区块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组盒8段气藏主要受辫状河心滩、边滩微相砂岩展布和储集岩物性的控制。主力产层段纵向分布规律不明显,横向非均质性强,流体性质及产能变化大,为典型低孔、低压、低产岩性气藏,在地层流体评价特别是流体性质判断方面给测井、录井解释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综合分析该区的录井、测井、分析化验及测试资料特征并充分利用气测录井资料,总结出适合该区实际情况的解释方法及图版,并据其对流体性质进行了识别。通过在苏5-6-19等井的实例验证,说明所总结的方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北部中二叠统石盒子组8段下亚段(以下简称盒8下亚段)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辫状河沉积,该气藏的储层是罕见的低渗透率、低地层压力、低丰度致密砂岩,有效砂体分布规律复杂,水平井有效砂体钻遇率低。为了厘清有效砂体的分布规律,以现代沉积和露头为基础、加密区为重点、复合心滩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厚层砂岩内部结构从单一辫状河道、复合心滩、单个心滩和心滩内部结构等多个层次进行了精细表征,建立了各层次定量识别和内部结构解剖方法,精细刻画了该区厚层砂岩的内部结构,进而分析了其含气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盒8下亚段单一辫状河道宽度介于600~3 500 m,复合心滩长度介于1 500~2 500 m、宽度介于800~1 400 m,单个心滩长度介于1 000~1 750 m、宽度介于300~1 050 m,心滩内一般发育3~4个增生体;②盒8下亚段有效砂体主要受心滩分布的控制,纵向上受顺层发育夹层(落淤层)的分隔且以"透镜状"分布为主,平面上以"孤岛状"分布为主;③心滩内迎水面含气性好,中部含气性中等,背水面含气性最差。结论认为,所形成的多层次辫状河厚层砂岩储层内部结构解剖方法能够建立有效砂体富集模式,可以为水平井优化设计提供精细的地质依据,进而为该气田水平井的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