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埕岛油田北部沙一段储层采用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有效识别的问题,在分析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地貌恢复技术、沉积相研究技术、地震属性提取技术以及地震分频处理技术,对研究区沙一段不同类型岩性储层砂体进行了识别和清晰刻画,并将实钻井数据与储层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这4 种技术的运用,在埕岛油田北部沙一段落实了2 个有利储层发育带,所预测储层与实钻井数据吻合率达87. 5%。将该技术综合应用于沙一段储层预测中,可有效地刻画储层的展布特征,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陆西凹陷马北斜坡带发育2套有效储层: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上段(K1jfu)薄层砂体和九佛堂组下段(K1jfL)火山碎屑岩。针对K1jfu薄层砂体,由于储集层与上、下围岩速度差异较小,常规波阻抗反演难以识别,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对薄层砂体响应敏感,利用曲线重构技术将深侧向电阻率拟合成声波时差,再进行波阻抗反演,提高了薄层砂体分辨能力,并精确雕刻出多个砂体。对于K1jfL火山碎屑岩,采用多属性分析、RGB颜色融合技术,刻画了火山碎屑岩的分布范围,并预测了裂缝发育区。利用研究结果进行井位部署和储量计算,获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指导了辽河外围其他凹陷的储层预测。  相似文献   

3.
滨南油田滨5断块具有砂岩较高波阻抗,泥岩较低波阻抗的特点,波阻抗成为预测砂体发育区的有效属性,通过关键井的波阻抗反演,实现了砂体的精细标定。在砂体标定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砂体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的特点,采用相控砂体雕刻技术对砂体进行了描述,并通过确定相应的绝对波阻抗门槛值,进行了砂体厚度的预测,提高了储层的定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宋玲 《断块油气田》2014,21(5):597-600
对于多物源、多沉积相类型、古地貌复杂的地区,常规地震属性储集层预测技术的预测精度会明显降低。为此,文中提出了基于不同物源体系及沉积相类型分区域精确描述的储集层的预测方法,并在准噶尔盆地春风油田进行了有效验证。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1砂组具有西北和西南2个物源区,主要对应发育近源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针对西南物源远源辫状河三角洲地震强反射砂体,主要采用了振幅类地震属性特征进行储集层的识别和描述;针对西北物源近源扇三角洲地震空白反射砂体,在"坡折控砂"理论约束下利用地震资料拓频处理技术,实现地震资料有效高频成分的增强,提高地震分辨率,达到追踪描述超覆带砂体边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喇嘛甸油田开发至今,剩余油已高度分散,开采难度逐步加大。针对喇嘛甸油田"砂包泥"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分布复杂的特点,探索研究了井震结合储层砂体反演预测方法。主要采用曲线重构随机反演方法识别砂岩及其有效厚度,运用井震反演结果分析单期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关系、河道砂体几何形态及单期河道边界,确定量化识别河道砂体的技术标准,制作沉积相修正图版,归纳出河道连续性、河道规模和河道组合3种模式,结合井点资料的相别,对各类微相的组合形态进行有效预测,从而揭示了沉积微相平面展布情况,提高储层描述精度。经喇嘛甸油田井间沉积微相的识别及验证,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渤海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横向变化快、储层分布预测难等问题,通过沉积相分析、古地貌恢复等手段,开展沙二段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的研究,并对微古地貌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A油田沙二段目的层为缓坡带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沉积期缓坡古地貌的地势形态与物源匹配较好,近端前缘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远端发育河口坝和远砂坝等沉积;近端微凸起对三角洲前缘扇体的沉积起分流作用,微凸起范围内发育分流间湾泥岩,周边低势区为沉积砂体的输导通道,是有利砂体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埕岛油田东南部馆上段河道砂体储层预测较为困难的问题,在分析储层基本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分频属性、地层切片、地震波形指示反演以及三维可视化显示等技术,对馆上段河道砂体储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属性对储层的平面展布刻画较为清晰,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使储层的纵横向识别精度同步提高,三维可视化技术可快速直观地对地震属性和砂体进行合理地质解释。综合预测结果与已钻井具有很高的符合率,克服了单一属性预测所带来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可为油田精细勘探开发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积,储集层厚度、物性变化大,地震资料品质不理想,用常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识别沉积相带与预测储集层厚度多解性强、难度大。在该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中,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揭示了沉积相单元的时空演化和物源区,建立了储集层预测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沙窝地地区岩性圈闭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准噶尔盆地沙窝地(SWD)地区储层为岩性圈闭这一特点,进行了多种识别技术综合应用研究。首先利用沉积相分析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SWD地区的砂体展布进行了描述;然后利用正、反演技术,对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的砂体进行了识别;由于SWD地区砂泥岩波阻抗差较小,用波阻抗识别砂体存在着多解性,因此,利用地震属性、谱分解、瞬时子波吸收等技术对砂体作了进一步识别,验证了波阻抗预测的结果;最后,利用综合研究结果对三工河组二段的岩性圈闭进行了识别,并结合区域地质和构造特征确定了2口井位,钻探后1口井获工业油流,1口井获低产油流,钻探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歧口18-1沙河街组浊积扇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砂体横向变化快。采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和地质统计反演等方法,对稀井网条件下歧口18-1沙河街组浊积扇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预测,为该油田开发方案编制井位的部署提供了地质依据。通过优选的地震属性均方根振幅的空间分布确定有利的储集相带浊积扇的分布及其几何形态;应用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获取的三维波阻抗数据体预测浊积扇内部复合储层砂体的分布范围;引入地质统计反演,通过波阻抗与泥质含量的协同模拟,精细刻画储集砂体的内部结构,提高优质储层的预测精度。这种应用三维地震资料从有利的沉积相带经复合储集砂体到内部储层结构、预测精度逐级提高的储层地震预测方法尤其适合稀井网条件下横向变化快的浊积扇储层砂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发育的安山岩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安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其空间展布难以精细刻画,是制约该类油气藏勘探的关键。从研究区安山岩储层形成的地质成因分析入手,通过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岩心、测井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安山岩岩相展布特征及有效储层预测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火山口主要位于控盆(控沉积)断裂带上,呈串珠状展布,推测当时火山呈裂隙式或中心-裂隙式喷发(源控);根据安山岩气孔发育程度,将研究区安山岩岩相划分为近火山口相、中火山口相和远火山口相,明确了研究区不同岩相的平面展布(相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相控建模基础上去除低频背景的地震反演技术,明确了安山岩有效储层的平面展布。研究表明:乌兰花凹陷安山岩中火山口相为气孔最为发育的有利岩相,有效储层主要沿盆内NE向断裂带呈带状展布,其预测结果与已钻井相吻合。该研究为安山岩有效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类似地区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特低渗储层的沉积相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集层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影响,储层沉积相带特征十分复杂,利用测井曲线,分析地层信息与各种成因标志及其相应沉积环境中水动力因素作用关系,研究了测井相与沉积微相及其储集砂体分布发育,确认了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是形成本区低渗透储集砂体的有利相带。它们控制砂体的走向和分布,具有砂体连片、连通性好、厚度较大的特点。通过该区长332储层沉积微相和含油有利区域油藏分布预测研究,油藏处在区域由北西到南东发育的5条水系水下分流河道中部及西南部主体带上,这些有利沉积相带控制和圈定的含油有利区域油藏,总体具有中部向南西方向的中下游不断加强的特点,为该区油藏进一步滚动扩边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YB地区长兴组礁滩地震相精细刻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秋红  李雷涛  屈大鹏  彭俊 《石油物探》2012,51(1):98-103,114
为了准确划分YB地区长兴组的沉积相带,进一步开展长兴组礁滩储层精细预测,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地震相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地震相检测技术,对地震波形进行分类,区分了不同沉积体。首先对YB地区长兴组进行了系统的相模式分析;然后利用地震相切片技术,分析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时期相带发育及迁移情况;最后进行地震相平面分析,并对各种参数进行试验分析。较好地划分出了YB地区长兴组各沉积相带,认为YB地区长兴组主要划分为开阔台地相、礁后浅滩相、台地边缘礁滩相以及斜坡陆棚相四大相带,清楚地展现了生物礁滩的平面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邓瑛  宋继胜  王萍  夏铭  杨容  江巍 《中国石油勘探》2011,(Z1):79-88,173
为了进一步扩大四川盆地九龙山浅层勘探成果,利用九龙山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构造解释、储层预测、流体检测与裂缝预测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①通过古地貌恢复及地震属性分析,预测了珍珠冲组及须二上亚段有利沉积相带的分布区。②通过拟声波、波阻抗及伽马反演,进行了储层量化预测。珍珠冲组储层主要发育于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须二上亚段储层储层较厚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一带,其分布规律与实际的地质情况较为吻合。③进行了叠后、叠前含气性及裂缝预测,结果表明各目的层主含气区、裂缝发育区及储层分布区具有较好的重叠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有利储层分布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导致油藏扩边评价难以取得进展的问题,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相划分、连井砂体对比、地震属性分析、地震波阻抗反演及地层切片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内沉积相和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顶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是最有利储层;八道湾组顶部主要发育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展布的3个相对独立的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其中2个为含油气有利储层;车5027井和车369井所在砂体为2个不连通的独立砂体;车5027井和车排7井所在砂体可以分别向东南和东南、东北方向扩边评价。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八道湾组进一步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陆相盆地破碎断块区储层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陆相盆地破碎断块区具有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连续性差、地震反射紊乱等特征,采用常规的储层预测方法很难得到好的预测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储层预测综合方法研究:①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方法和相干体技术建立高精度地层约束模型;②采用地质约束的测井归一化处理、多道记录自相关统计、精确的井震标定等手段建立精确的测井约束模型;③利用沉积相约束反演过程,地质因素约束储层解释过程,使预测结果更符合地质规律。利用以上方法在东濮凹陷某三维地震工区进行了储层预测,预测的砂体分布趋势与沉积微相的解释结果相关程度较高,符合该区的地质规律。  相似文献   

17.
雁木西油田白垩系有利沉积相带与油藏储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低阻油层受沉积相带及其断裂、构造和岩性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测井资料分析应用难度增大的特点。采用白垩系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阐述了K1s3、K1s2、S1s1、期扇三角洲前缘水下辫状河道到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砂体的分布发育,分析了水下辫状河道、浅水河道有利沉积微相带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进而,分别采用浅水河道微相控制K1s1,期、水下辫状河道控制K1s2、K1s3期储量,利用测井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和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阐明了有利沉积微相带控制计算的储量参数及其分布,有效地圈定了各储量计算单元的含油面积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调整挖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田,主力气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砂体厚度薄且变化快,储集层分布预测难度大,制约气田的产能建设。通过井震结合开展沉积砂体刻画和薄储集层预测,探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明确有利储集层分布区。结果表明:古地貌与古流向共同控制三角洲砂体的分布,溶蚀相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最有利的储集体,局部微幅度鼻隆构造为天然气富集区。综合砂体展布规律、储集层物性、成岩作用、构造特征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储集层分类标准,在研究区南部和中部识别出2个Ⅰ类储集层富集区。  相似文献   

19.
于奇西地区砂泥岩薄互层反演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林 《石油物探》2008,47(2):186-190
于奇西地区三叠系上油组埋藏深,井控程度低,且为砂泥岩薄互层,储层物性变化大,储层与围岩在声波曲线上没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常规资料难以进行准确储层预测和评价。为此,在于奇西地区开展了反演方法储层预测研究。对各种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重构技术的反演方法比较适应于奇西地区的特点。利用自然电位曲线重构了拟声波曲线,进行了伪波阻抗反演,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反演剖面清晰地描述了砂泥岩薄互层。利用反演结果,综合构造、沉积、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信息,确定了上油组含油层①号砂体的分布范围和油气有利分布层段。  相似文献   

20.
红柳泉岩性油藏低渗透储集层分类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沉积微相研究及储集层参数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对柴达木盆地红柳泉油田E3^1低渗透岩性油藏的储集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储集层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各类储集层发育的因素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控制着各类储集层分布的总趋势,有利的沉积相带可以发育高质量储集层,但后期成财作用的强弱双集集层质量的影响更为重要,有利储集相带均分布在碳酸盐含量较低、胶结作用较弱的区域;沉积后期成岩作用的不均一性是造成各类储集层平面不连续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