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针对川西中段上沙溪庙组砂岩储层中压实、胶结、溶蚀3种主控成岩作用,开展层序格架下定量成岩相研究及储层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上沙溪庙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2)依据压实、胶结、溶蚀定量成岩强度标准和计算结果,划分出5种主要成岩相类型;3)层序格架下成岩相展布受沉积相控制明显,湖侵体系域不发育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成岩相平面展布与低位、高位体系域差异较大;4)依据储集潜力大小将储层划分为4类,其中Ⅱ类储层为研究区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理论和方法,利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孔隙度开展了川西坳陷中段上沙溪庙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相定量研究,并进行了有利储层预测。结果表明:上沙溪庙组为一个三级层序,可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依据成岩强度标准,划分出中强压实中溶蚀成岩相、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强胶结弱溶蚀成岩相、强压实成岩相和强胶结成岩相5种主要成岩相类型,其中,湖侵体系域不发育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层序格架内成岩相平面展布受沉积相带和物源控制明显;依据储集潜力大小将储层分为4类,其中II类储层为研究区有利的储层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强压实中溶蚀成岩相和强胶结中溶蚀成岩相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薄片分析和钻、测井资料以及前人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从层序界面对成岩特征的控制以及不同体系域内的成岩作用发育规律2个方面探讨饶阳凹陷中南部沙河街组三段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砂岩成岩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层序界面控制了界面之下砂岩的溶蚀和碳酸盐胶结作用,但并没有作为流体运移的优势通道促进界面之上砂岩的溶蚀作用;低位体系域砂岩砂泥混杂,抗压实能力差,原生孔隙不易保存,且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易从过饱和的碱性水体中沉淀;湖侵体系域砂岩粒度细,但分选较好,在早成岩阶段原生孔隙可得到一定保存,且与烃源岩直接接触,易于接受有机酸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高位体系域砂岩颗粒较粗、分选好,沉积物抗压实能力强,埋藏相对较浅,原生孔隙容易保存,且受上覆的层序界面影响,在成岩早期接受大气淡水淋滤形成次生孔隙,加之后期有机酸的充注可进一步促进其溶蚀,因而储层质量最好。研究中提出了不同体系域砂岩经历的同生成岩、早成岩和中成岩阶段的成岩共生序列和成岩演化模式,表征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成岩作用特征,可实现优质储层的对比追踪。  相似文献   

4.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层序-体系域格架内对库车坳陷亚肯北三维地震探区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各地层进行体系域分析对比,建立了层序-体系域格架内的储盖组合和配置体系,对有利储层砂体分布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并研究了体系域沉积与储层分布的相互关系,指出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有利储集砂体首选为湖侵体系域内的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次之为低位域扇三角洲前缘(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葡萄花油层多为中低孔、低渗透、薄层砂岩储层,其外围砂体储层特征、优质储层展布规律以及储层质量控制因素不明确,储层特征变化是制约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常规压汞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网状河道岔道口砂体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新领域,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和残余原生孔隙为主;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主要为中低孔中喉型;试油产液量高。对于网状河道岔道口优质储层的形成,沉积作用是基础条件,成岩作用中溶蚀作用是其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利用现代层序地层理论和沉积学理论,主要从地质、录井和测井资料入手,结合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沉积微相发育情况。通过分析研究建立了欧利坨子沙三段的层序等时地层格架,将沙三段划分为一个完整的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所组成;该区沙三段物源主要来自北西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相。研究区冲积扇扇中、扇三角洲和分流河道发育,为主要沉积相带。沙三上亚段以扇中和分流河道沉积为主,沙三中、下段以扇三角洲和滨浅湖砂坝。  相似文献   

7.
大民屯凹陷沙四段地层是断陷-深陷阶段沉积产物,沉积厚度较大,油源条件较好,勘探潜力较大。通过对大民屯凹陷胜25井区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沙四段等时地层格架;详细描述和划分沙四段层序内部结构、层序界面和体系域,识别了层序界面SB1和SB2,沙四段层序内部划分为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准层序组类型主要发育加积式准层序组和退积式准层序组;通过建立沉积相发育及储层展布在内的层序地层格架,表明沙四段地层发育多期次、多层次分布的储集体,这为该研究区深凹带勘探指明了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高频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整体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对岩心露头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层序界面、湖泛面的识别特征,总结各关键界面的测井、地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将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标准生物化石,应用于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一段(包括葡萄花油层和其上覆萨葡夹层)统一的等时地层格架。姚一段地层分属3个层序,每一层序发育低位、水进和高位3个体系域,揭示了储层的分布模式,即3个低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早期是储层主要发育区,解决了以往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单纯旋回对比的多种划分方案之间的争议,搞清了该划分模式与大庆油田开发系统传统油层组划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了信息的综合应用,对于该层位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塔北地区128 口井的录井资料和测井资料、近2.5×104 km 二维地震剖面和部分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了综合分析。在塔北地区三叠系中识别出5 个以不整合面为界面的三级层序,层序Tsq1 和层序Tsq2 相当于下三叠统,层序Tsq3 和层序Tsq4 相当于中三叠统,层序Tsq5 相当于上三叠统。5 个层序均由低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以发育辫状河、曲流河和三角洲为主,湖侵体系域以发育滨浅湖、半深湖和深湖为主。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和物源供给是控制三叠系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层序演化及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表明,低位体系域中发育的复合河道和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徐家围子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不清、沉积特征不明的现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应用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开展了徐家围子断陷南部沙河子组层序划分研究,并结合构造活动背景、物源供给情况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南部沙河子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进一步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均具有二分结构,发育湖侵、湖退2个体系域;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力储层砂体;南部沙河子组可归结为断控斜坡背景和缓坡背景的2种沉积模式,具有格架控砂、继承演化、分源沉积、连片发育的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松辽盆地古龙南凹陷葡萄花油层储层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其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可以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的基准面下降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5~8个超短周期基准面旋回。该储层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并进一步细分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浅湖等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沉积微相可形成优质储层。其物源主要为北部和西部方向:西部地形较陡,其物源较近,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北部地形平缓,其物源较远,形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早期沉积以北部物源为主,晚期以西部物源为主。古龙南凹陷主要有构造、构造-岩性、岩性、断层-岩性及上倾尖灭5种类型油气藏,其中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于古龙南凹陷的西部斜坡区,岩性及断层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陷的中心部位,构造-岩性油气藏发育于凹陷东部的斜坡区,构造油气藏则发育于凹陷东部的鼻状构造。  相似文献   

12.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一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是进行沉积体系研究和储 层预测的有效工具,其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中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陆相断陷盆地中应用较少。以南 堡凹陷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丰富的测井及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滦平扇三角洲野外露头,运用地震沉积 学的研究方法,在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陆相盆地扇三角洲三维地 质模型,并在南堡凹陷东营组识别出1 个二级层序、4 个三级层序、最大洪泛面以及初始洪泛面,进一步 将三级层序划分为高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及低位体系域。其中,高位体系域砂体规模大,是最为有利的 储层发育段,低位体系域砂体规模较小,与湖扩体系域泥岩相互配置,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根据高柳断 层下降盘构造背景,以野外露头地质建模与井-震标定互动反馈为基本思路进行研究,认为该地区主要为 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多个分流河道,河道间充填相对稳定的薄层滨浅湖泥。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成藏条件及模式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配置关系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油源区内外葡萄花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存在4个差异。①油来源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直接来自下伏青山口组一段源岩;而油源区外油直接来自下伏扶杨油层。②油运移条件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运移动力有浮力和超压,运移距离短,途中损耗量小;而油源区外油运移动力仅有浮力,运移距离长,途中损耗量大。③油运聚成藏过程和模式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模式为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和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覆葡萄花油层中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而油源区外油成藏过程及模式为下伏扶杨油层中已聚集的油在浮力的作用下,通过油源断裂向上部葡萄花油层调整运移,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④油成藏分布的控制因素不同: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过程及分布主要受油源断裂分布控制;而油源区外油成藏分布主要受扶杨油层油区和油源断裂分布的共同控制。正是上述4个差异,造成油源区葡萄花油层油明显较油源区外富集。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反射等标志,将善南洼槽阿尔善组阿三、阿四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并细分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等时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相的构成、分布和演化规律,认为该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浊积扇4大沉积体系,南北两侧陡坡带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东西两侧缓坡带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相发育在洼槽中央。综合分析各层序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指出了善南洼槽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5.
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是隐蔽圈闭勘探的重要目标,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的砂体上倾尖灭圈闭是重要类型之一。在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构成的三级层序内,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以及层序构成分析对于认识砂体上倾尖灭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地区针对珠江组以不同尺度的水进界面为界建立了由四级层序构成的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其中高频层序界面主要有2种成因类型,即沉积作用转换面和次一级海泛面。三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内四级层序的构成特征不同,海侵体系域内的四级层序发育了完整的水退-水进旋回,而发育在高位体系域内的四级层序多由水退半旋回组成。其中三级层序界面和四级层序转换面均控制着砂体的形成与分布,而最大水进面和次一级水进面控制着顶底板或泥质隔层的形成与分布,其构成了"顶板-储集层-底板"的典型"三明治"结构,纵向上相互叠置,形成了砂体上倾尖灭圈闭油气勘探的多套储盖组合,同时也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诸要素及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层序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生、储、盖、运移和聚集等成藏诸要素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岩性地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之下、不整合面和湖泛面附近;体系域和沉积基准面旋回对油藏类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湖侵体系域发育以地层为主的油气藏,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以岩性为主的油气藏;不同级别层序界面附近砂体成藏率不同。  相似文献   

17.
冲积沉积体系多发育于盆-山耦合处,同时也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研究其特征对于揭示盆-山耦合关系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应用高精度开发地震、丰富的密井网资料及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格架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其内部沉积类型、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及沉积体系控制下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表明:①百口泉地区三叠系为完整的二级层序,根据其内部沉积特征的差异将其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即百口泉组及克下组(除S6砂组外)构成的以低位域发育为主的底部三级层序(TSQ1)、S6砂组及克上组构成的以低位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中部三级层序(TSQ2)、白碱滩组整体以湖侵域及高位域为主的上部三级层序(TSQ3);②明确冲积扇和扇三角洲为冲积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类型,与之相伴的沉积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TSQ1处于湖平面较低时期,发育大规模、垂向呈退积叠置的冲积扇,随着湖平面的上升,TSQ2发育扇三角洲,TSQ3早期湖平面快速上升并达到最大值,发育滨湖-半深湖,晚期湖平面下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③百口泉地区三叠系层序及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TSQ1发育厚度较大的近源块状冲积扇砂砾岩储层,加之临近油源断裂具有较好的油气运移路径,后期受断裂遮挡易于形成储量丰度较高的构造-岩性油气藏,TSQ2和TSQ3发育规模较大的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是其优质储层,远离油源断裂的斜坡部位因沉积差异导致物性的遮挡,易于形成规模较大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老区未来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重要补充层系之一。研究资料表明,马岭油田长8油层组油藏的储层属于砂岩型储层,总体上物性较差,属低渗—超低渗储层;储层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主干河道部位;成岩作用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作用明显。长8油层组上部油藏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主河道位置或主河道侧翼位置,具有河道砂岩比较发育、相对较好的物性特征。同时,油藏饱和度与次生溶蚀孔隙的发育具有正相关性。说明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油藏的形成与储层分布和储层发育特征关系密切。同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距离油源近,两侧泥岩比较发育,具有形成油藏的有利圈闭等特征,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